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 中国历史上“禅让时代”结束,“家天下”时代开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并传位于自己的后代,这样“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所以“家天下”时代开始于夏朝,故A符合题意;商朝、西周、春秋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的掌握。识记掌握相关知识。
2. 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
A. 促进艺术繁荣
B. 推动教育发展
C. 加强思想控制
D. 保持思想活跃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因此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 唐玄宗统治前期“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开皇之治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期,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开皇之治出现在隋文帝统治时期。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提取题干的关键信息唐玄宗,结合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局面即可解答。
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南宋时期市场上通行“会子”和“关子”。这一现象说明宋朝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农业科技进步
C. 海外贸易扩大
D. 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全国通用的主要还是铜钱。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这反映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5. 清军平定台湾后,主帅施琅认为台湾地大物博,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各省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清政府设置
A. 澎湖巡检司
B. 宣政院辖地
C. 台湾府
D. 台湾省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康熙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C符合题意,澎湖巡检司是元朝时期设立的,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管理西藏的,1885年台湾建省。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6.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专制皇权 B. 监察权力 C. 丞相权力 D. 地方权力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军机处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的命令能直接下达到地方,提高了效率,增强了保密性,加强了皇权,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下所示,处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族危机,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8. 林伯渠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来说,这次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见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次革命”是指( )
A. 十月革命 B. 土地革命 C. 国民革命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D项正确;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与我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土地革命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项;国民革命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 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 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 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说明该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都很重视农民的利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此来赢得农民对党的革命事业的支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0.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 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 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C.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D. 国民党军队基本上扭转了战局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可知,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说明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的地位,排除C项;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毛泽东在《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C.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 解放南京,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D项正确;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均是在长江以北,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 周恩来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这两个“天安门”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 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B.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D.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和东交民巷使馆区举行集会、游行等抗议活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人们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欢庆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所以两个“天安门”分别与五四运动和开国大典有关,A项正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发起,排除CD项。故选A项。
13.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 土地改革的推行
B. 遵义会议的召开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并且奠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1950——1952年土地改革推行时期,我国还没有确定社会主义制度。A项不合题意;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党和红军,是红军长征时期的转折点,B项不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是解题的关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66年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4.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对两次“分地”理解有误的一项为
A. 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B. 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 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D. 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指是土地改革;“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了无地少地的农民,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农民自负盈亏。农民拥有的是土地使用权,土地是归国家所有。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两次农村的土地政策的调整,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ACD排除;故选B。
15. 历史学家马世力指出:“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据此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
A. 满足人民所需的契约自由
B. 符合尚法治的价值和法律精神
C. 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
D. 教化帝国民众,人人安分守法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故C符合题意;满足人民所需的契约自由、符合尚法治的价值和法律精神、教化帝国民众,人人安分守法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同的时代有其独特的时代精神,《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就体现了同一时代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主张( )
A.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 建立君主立宪制
C. 反对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D. 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分别是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A符合题意;《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得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独立宣言》目的在于宣告美国独立,并未确立美国的政体;《人权宣言》在于反对法国君主专制,并未确立法国的政体。所以BD项不符合题意;《独立宣言》旨在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美国的民族独立,而《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旨在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C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7. 1780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一个纺织工厂,有600名工人劳动;到1792年,这个工厂雇佣的工人已经达到5000多人。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使用
A. 珍妮机
B. 内燃机
C. 蒸汽机
D. 电动机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1780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一个纺织工厂,有600名工人劳动;到1792年,这个工厂雇佣的工人已经达到5000多人。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开始应用到更多的行业。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C选项符合题意;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A选项不符合题意;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B选项不符合题意;电动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 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打败了殖民者,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这里的“殖民者”来自( )
A. 英国 B. 葡萄牙 C. 法国 D. 西班牙
【答案】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玻利瓦尔率领军队,打败了西班牙军队,由北向南,转战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地,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9. “罗斯福无意发动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A. 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B. 继续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 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 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故A符合题意;继续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表述错误,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0. 如图旗帜代表的国际组织,它的第一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该组织是( )
A. 北约 B. 联合国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展示的是联合国旗帜。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责任,B项正确;北约是军事同盟组织,一定程度上不利世界和平和安全,排除A项;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组织,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以促进世界公平贸易,达到世界贸易自由化为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21题7分,22题7分,23题8分,24题8分,共30分。请把每题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21.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A地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条约与哪次战争有关?你知道条约中的地点A是哪里吗?
材料二 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外交大事
1917年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1918年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 参加和会,中国收回权利的要求遭拒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参加了什么会议? “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引起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周恩来在某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3)据材料三、概括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并据此判断这次“国际会议”的名称。
【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A:香港岛。
(2)会议:巴黎和会;事件:五四运动;性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外交方针:求同存异;名称: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解析】
【小问1】
战争:根据材料一“开放广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元;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的内容,该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
A: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小问2】
会议:根据材料二“1919年”“参加和会,中国收回权利的要求遭拒绝”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为了解决山东问题,北洋政府参加了巴黎和会。
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被西方国家无视,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性质: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小问3】
外交方针:根据材料三“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亚非国家在印尼召开万隆会议。针对帝国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会议:结合所学可知,“求同存异”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外交方针。
22.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指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提是什么?为实现“和平统一”这一目标,孙中山在国民革命时期提出了什么重要的理论?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示中两位将军同仇敌忾、为国捐躯,这说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是怎样的关系?
材料三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3)材料三中,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答案】(1)前提: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理论:新三民主义。 (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也可)
(2)关系:共同抗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意思相近即可)
(3)标志: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
【小问1】
前提:根据材料一“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可知,孙中山认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提是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
理论:结合所学可知,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为国民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小问2】
关系:根据材料二图1中的图片人物及文字可知,图1所示中两位将军同仇敌忾、为国捐躯,这说明抗战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全民族坚持抗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 国共两党共同抗战;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小问3】
标志: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3.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强大离不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提供了宽松、平和的政治环境。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材料一中“一个合适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建立对英国工业革命有何影响?
材料二 1781年,约克镇大溃英军的捷报传来,国库竟然穷窘到连支付递报佳音的信差费用都捉襟见肘。与会诸公只好各自掏腰包,每人拿出一块钱才应付过去。弗吉尼亚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将支配权延伸到肯塔基一带,……华盛顿将军大为愤慨:一个刚从一场艰苦战争中获胜的国家,竟然无法在和平时期维持秩序。
——摘编自(美)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民主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的?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1898年夏颁发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这次改革的历史背景。这次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四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被复和发展生产”。如下图《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4)面对苏俄困境,列宁作出了怎样的决策促使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
【答案】(1)制度:君主立宪制;影响:提供了宽松、平和的政治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积极性。
(2)困境:中央政权软弱无力;方法:美国建立联邦共和制政体。
(3)历史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积极作用: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决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解析】
【小问1】
制度:根据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个制度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提供了宽松、平和的政治环境。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可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宽松、平和的政治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积极性。
【小问2】
困境:根据材料二“……华盛顿将军大为愤慨:一个刚从一场艰苦战争中获胜的国家,竟然无法在和平时期维持秩序。”可知,中央政权软弱无力,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
方法: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现状,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宪法依据分权制衡的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
【小问3】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三“,……1898年夏颁发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这一事件的背景有: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重。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小问4】
决策:根据材料四“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被复和发展生产”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
24. 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写道:“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法国的福煦将军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一战后的美日海权角逐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书中写到:华盛顿会议的结果对日本的安全以及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从而激起了日本对美国的极端仇视,为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埋下了种子。
(1)材料一中所述的会议召开后确立了怎样的国际格局?简要评价这一格局。
材料二 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6国”为了“从事共同的斗争”作出重要承诺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 为全面遏制苏联,美国确定在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缔结北大西洋公约,以此控制西欧并将其纳入美国对苏战略体系。……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正式诞生。
——吴鑫、杨涓《北约的历史演变及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美国的遏制,苏联在军事领域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材料四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它地区,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4)根据材料四、说说世界政治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答案】(1)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依据:《联合国家宣言》。
(3)变化:由合作到对抗。措施:成立“华约”。
(4)趋势:多极化;变化:全球化。
【解析】
【小问1】
国际格局:根据材料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根据材料一“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华盛顿会议的结果对日本的安全以及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从而激起了日本对美国的极端仇视,为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埋下了种子。”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小问2】
依据:根据材料二“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小问3】
变化:根据材料三“为全面遏制苏联,美国确定在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缔结北大西洋公约,以此控制西欧并将其纳入美国对苏战略体系。”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关系由战时同盟变为冷战对峙。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美国成立的“北约”,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小问4】
趋势:根据材料四“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它地区,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实力的增强,当今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全球化趋势。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 中国历史上“禅让时代”结束,“家天下”时代开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2. 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
A. 促进艺术繁荣
B. 推动教育发展
C. 加强思想控制
D. 保持思想活跃
3. 唐玄宗统治前期“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开皇之治
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南宋时期市场上通行“会子”和“关子”。这一现象说明宋朝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农业科技进步
C. 海外贸易扩大
D. 商品经济发展
5. 清军平定台湾后,主帅施琅认为台湾地大物博,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各省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清政府设置
A. 澎湖巡检司
B. 宣政院辖地
C台湾府
D. 台湾省
6.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专制皇权 B. 监察权力 C. 丞相权力 D. 地方权力
7.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下所示,处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8. 林伯渠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来说,这次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见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次革命”是指( )
A. 十月革命 B. 土地革命 C. 国民革命 D. 辛亥革命
9. 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 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 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10.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 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 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C.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D. 国民党军队基本上扭转了战局
11. 毛泽东在《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C.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 解放南京,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2. 周恩来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这两个“天安门”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 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B.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D.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3.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 土地改革的推行
B. 遵义会议的召开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三大改造完成
14.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对两次“分地”理解有误的一项为
A. 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B. 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 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D. 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5. 历史学家马世力指出:“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据此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
A. 满足人民所需的契约自由
B. 符合尚法治的价值和法律精神
C. 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
D. 教化帝国民众,人人安分守法
16.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同的时代有其独特的时代精神,《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就体现了同一时代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主张( )
A.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 建立君主立宪制
C. 反对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D. 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制
17. 1780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一个纺织工厂,有600名工人劳动;到1792年,这个工厂雇佣的工人已经达到5000多人。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使用
A珍妮机
B. 内燃机
C. 蒸汽机
D. 电动机
18. 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打败了殖民者,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这里的“殖民者”来自( )
A. 英国 B. 葡萄牙 C. 法国 D. 西班牙
19. “罗斯福无意发动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A. 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B. 继续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 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20. 如图旗帜代表的国际组织,它的第一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该组织是( )
A. 北约 B. 联合国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21题7分,22题7分,23题8分,24题8分,共30分。请把每题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21.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A地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条约与哪次战争有关?你知道条约中的地点A是哪里吗?
材料二 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外交大事
1917年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1918年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 参加和会,中国收回权利的要求遭拒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参加了什么会议? “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引起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周恩来在某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3)据材料三、概括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并据此判断这次“国际会议”的名称。
22.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指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提是什么?为实现“和平统一”这一目标,孙中山在国民革命时期提出了什么重要的理论?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示中两位将军同仇敌忾、为国捐躯,这说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是怎样的关系?
材料三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3)材料三中,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3.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强大离不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提供了宽松、平和的政治环境。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材料一中“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建立对英国工业革命有何影响?
材料二 1781年,约克镇大溃英军的捷报传来,国库竟然穷窘到连支付递报佳音的信差费用都捉襟见肘。与会诸公只好各自掏腰包,每人拿出一块钱才应付过去。弗吉尼亚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将支配权延伸到肯塔基一带,……华盛顿将军大为愤慨:一个刚从一场艰苦战争中获胜的国家,竟然无法在和平时期维持秩序。
——摘编自(美)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民主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的?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1898年夏颁发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这次改革的历史背景。这次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四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被复和发展生产”。如下图《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4)面对苏俄困境,列宁作出了怎样的决策促使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
24. 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写道:“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法国的福煦将军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一战后的美日海权角逐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书中写到:华盛顿会议的结果对日本的安全以及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从而激起了日本对美国的极端仇视,为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埋下了种子。
(1)材料一中所述的会议召开后确立了怎样的国际格局?简要评价这一格局。
材料二 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6国”为了“从事共同的斗争”作出重要承诺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 为全面遏制苏联,美国确定在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缔结北大西洋公约,以此控制西欧并将其纳入美国对苏战略体系。……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正式诞生。
——吴鑫、杨涓《北约的历史演变及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美国的遏制,苏联在军事领域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材料四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它地区,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4)根据材料四、说说世界政治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