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三国至隋唐: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到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综合训练(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至隋唐: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到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4.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5.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
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 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
6.(2024·广东肇庆一模·5)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氐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7.(2024·广东肇庆一模·4)表1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
产业 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表1可用于说明当时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8.(2024·湖北高中名校联盟联测二·3)中唐以后,不少高级官僚利用进士科使子孙获得高位,父子、祖孙皆进士及第的多了起来。如元和中进士及第的刘宽夫,其祖刘遁,其父刘伯刍、其子刘允章祖孙四代皆进士及第,均位居五品以上。由此推知(  )
A.科举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B.安史之乱导致门第观念强化
C.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扩大 D.科举选官方式存在一定局限
9.(2024·广东顺德区一模·4)史载,唐永徽元年(650年),雍州等地爆发蝗灾后,按制,“里正需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尚书省)”,经门下省“取裁”,上报皇帝,再经“细勘”“检覆”,最后于永徽二年颁旨“以正、义仓赈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朝(  )
A.救灾体系规范严谨 B.三省六部职责分明施政规范
C.义仓设置以民为本 D.决策体制包含效能滞后隐患
10.(2024·山东邹城期中·3)图1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该图的状况可用来说明(  )
图1
A.中原地区经济领先地位丧失 B.南方地区绘画水平超过北方
C.政局影响地区绘画发展走向 D.西北绘画深受中原地区影响
11.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二、综合题
12.(2024·江西部分学校10月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当年就裁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吏(临时职务的军吏),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汉景帝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
材料二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吏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裁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治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吏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并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东汉初年和唐朝初年“精兵简政”的必然性。(6分)
三国至隋唐: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到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解析】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项;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项;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
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解析】由材料可知,枢密使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秘书机构,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枢密使主要负责军事事务,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地位大小,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枢密使没有下设司局,下属机构不完备,排除D项。
4.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解析】由表格信息看,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到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中间相隔近30年,这期间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逐渐改变,所以尽管武德七年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也只是存在了3年的时间,最终还是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度废除了,所以这一过程本身反映了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故选A项;科举制产生是适应了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趋势,所以它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是有利的,因而在表格中显示出尽管出于皇帝主观的意愿,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在3年之后再度废除了,所以这期间反映的是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而不是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代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它两度被废除本身反映的是门阀观念的衰落,而不是强化,排除C项;由表格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后,仅重新恢复了3年,就又再度被废除,说明它不该延续,而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排除D项。
5.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
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 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武宗顺承汉魏的制度,此后事情关系到礼法,令主管司署向尚书省申报,再下达给礼部的官员讨论,以寻求治理国家的办法,故选A项;材料强调顺承前制,凭材料信息看不出对改制创新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央决策,与“削弱藩镇”无关,排除C项;皇帝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丧失”说法错误,排除D项。
6.(2024·广东肇庆一模·5)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氐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解析】据材料“刘渊……宣称自己受命于天”“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等可知,匈奴刘渊宣称受命于天,这体现华夏原始天命论,并且他建国号为“汉”,也体现了对华夏政权的认同,胡夏的赫连勃勃、氐秦苻氏、鲜卑拓跋氏也都标榜自己是大禹、有扈、轩辕的后裔,这说明他们认同华夏先祖,材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蛮戎夷狄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通过对华夏族的认同,来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形象,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材料体现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族的认同,并没有涉及他们的治国思想,并不能用来佐证此时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对华夏政权及理念的认同和靠拢,并没有涉及他们的道德修养,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社会分裂,材料体现出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无法佐证此时出现统一趋势,排除D项。
7.(2024·广东肇庆一模·4)表1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
产业 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表1可用于说明当时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解析】据材料“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取得进步”、“迅速发展”“得到发展……日渐繁荣”可知,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选D项;劳作方式主要指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劳动组织形式,包括分工协作方式等,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南朝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C项。
8.(2024·湖北高中名校联盟联测二·3)中唐以后,不少高级官僚利用进士科使子孙获得高位,父子、祖孙皆进士及第的多了起来。如元和中进士及第的刘宽夫,其祖刘遁,其父刘伯刍、其子刘允章祖孙四代皆进士及第,均位居五品以上。由此推知(  )
A.科举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B.安史之乱导致门第观念强化
C.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扩大 D.科举选官方式存在一定局限
【解析】据材料“进士科......获得高位......祖孙四代”可知,中唐以后,唐代高官利用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使大批高官子弟入仕,违背了公平的原则,体现科举制度的弊端,故选D项;隋唐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打破了门第观念,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同中央争夺统治的内战,其领导者是军事将领而非门阀士族,安史之乱导致门第观念强化的逻辑关系不成立,排除B项;门阀士族形成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与材料科举进士科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9.(2024·广东顺德区一模·4)史载,唐永徽元年(650年),雍州等地爆发蝗灾后,按制,“里正需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尚书省)”,经门下省“取裁”,上报皇帝,再经“细勘”“检覆”,最后于永徽二年颁旨“以正、义仓赈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朝(  )
A.救灾体系规范严谨 B.三省六部职责分明施政规范
C.义仓设置以民为本 D.决策体制包含效能滞后隐患
【解析】由材料“里正需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再经细勘、检覆”可知,三省六部体制下,地方发生重大灾情时需要逐级层层上报中央,并经中央审核后才能采取相关措施,存在效能滞后的隐患,故选D项;由材料“按制,里正需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尚书省)”可知材料强调发生灾情逐级上报的体制,不能反映出救灾体系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尚书省和门下省,并未提及中书省,不能得出职责分明施政规范的结论,排除B项;“最后于永徽二年颁旨以正、义仓赈贷”可知义仓具有灾害救济的作用,且材料并未强调设置义仓的目的,排除C项。
10.(2024·山东邹城期中·3)图1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该图的状况可用来说明(  )
图1
A.中原地区经济领先地位丧失 B.南方地区绘画水平超过北方
C.政局影响地区绘画发展走向 D.西北绘画深受中原地区影响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沿河西走廊一带画家人数较少,而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画家人数较多,这与政治环境有关,相对于河西走廊一带,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政局较稳定,因此画家人数较多,这说明政局影响地区绘画发展走向,故选C项;此时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经济仍然处于领先地位,排除A项;材料并无绘画水平的对比,无法得出南方绘画水平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无西北和中原地区绘画内容的信息,无法得出西北绘画深受中原地区影响的结论,排除D项。
11.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解析】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
二、综合题
12.(2024·江西部分学校10月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当年就裁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吏(临时职务的军吏),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汉景帝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
材料二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吏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裁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治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吏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并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东汉初年和唐朝初年“精兵简政”的必然性。(6分)
【答案】(14分)
(1)背景:王莽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战争和地方割据破坏了生产秩序;战乱及土地兼并导致国家控制的户籍锐减;汉光武帝重新统一全国。(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为继任者提供了重要借鉴。(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进步之处:通过专门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上率下,中央政府大规模裁员为地方政府作出表率;通过约束统治者享乐欲望,防范超额授官;建立和实施退休制度。(4分,答出两点即可)
必然性:王莽统治时期和隋末的战乱导致生产者(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严重分离,其中,大量生产者成为军人和吏员,致使每个生产者所需承担的赋役负担大大加重,容易再次引发对新王朝的武力反抗;东汉和唐朝的重新统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战争的平息,王朝前几代君主了解民生疾苦,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本情怀。(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三国至隋唐: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到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综合训练(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