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一、选择题
1.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2.《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3.(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0) 表2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表2可以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4.(2023·山东高考·6)图2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5.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6.(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12月联考·7)近代社会鼓吹政党政治,认为“天下者,党派之天下”,民国初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但随着民初党争的加剧以及唐绍仪内阁的倒台,政党随之也就成为大多数国民共诛的对象。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
A.违背传统社会道德 B.政治收益不及预期
C.简单移植西方模式 D.缺乏民主社会基础
7.(2024·广东高三11月联考·8)中国人的家中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C.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社会改良依然任重道远
8.(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12月份联合考试·8)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 )
A.决定与共产党合作继续革命 B.将要效法“苏联模式”组织政府
C.反思了早期政党政治受挫原因 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
9.(2024·福建高三12月考试·7)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C.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10.(2024·河北邢台高三上期中联考·6)下图《体操器具》刊登于1913年《儿童教育画》,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角旗。该图隐喻的主题应是( )
A.新文化运动得到民众积极响应 B.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
C.强身健体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D.军阀割据造成政治分崩离析
11.(2024·福建福州期中·1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关联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C.增强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D.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12.(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9)《新青年》于1915年创刊后,其中多位作者对科学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说,他们将科学分为了广狭二义,人文学科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对科学的性质进行侧写来定义,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定义中兼顾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元素。这些做法(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素质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 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分)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一、选择题
1.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答案】B
2.《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D
3.(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0) 表2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表2可以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答案】A
4.(2023·山东高考·6)图2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答案】B
5.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6.(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12月联考·7)近代社会鼓吹政党政治,认为“天下者,党派之天下”,民国初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但随着民初党争的加剧以及唐绍仪内阁的倒台,政党随之也就成为大多数国民共诛的对象。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
A.违背传统社会道德 B.政治收益不及预期
C.简单移植西方模式 D.缺乏民主社会基础
【答案】D
7.(2024·广东高三11月联考·8)中国人的家中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C.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社会改良依然任重道远
【答案】C
8.(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12月份联合考试·8)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 )
A.决定与共产党合作继续革命 B.将要效法“苏联模式”组织政府
C.反思了早期政党政治受挫原因 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
【答案】C
9.(2024·福建高三12月考试·7)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C.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答案】D
10.(2024·河北邢台高三上期中联考·6)下图《体操器具》刊登于1913年《儿童教育画》,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角旗。该图隐喻的主题应是( )
A.新文化运动得到民众积极响应 B.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
C.强身健体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D.军阀割据造成政治分崩离析
【答案】C
11.(2024·福建福州期中·1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关联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C.增强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D.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答案】B
12.(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9)《新青年》于1915年创刊后,其中多位作者对科学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说,他们将科学分为了广狭二义,人文学科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对科学的性质进行侧写来定义,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定义中兼顾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元素。这些做法(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素质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 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分)
【答案】(13分)
(一)社会关注的原因:
作答角度:(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能从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
能结合陈独秀等人的社会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事件的推动角度作答;
能结合李超与家庭的矛盾,从李超之死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角度作答。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层次1:作答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说明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完整;
层次2:作答角度合理,能密切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完整、充分,逻辑严密。
(二)新生的出路:
层次1:能分别概括三人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说明;
层次2:能结合三人的观点,从个人解放、社会改良、制度变革的关系角度进行较为充分的阐述;
层次3:在对三人观点的论述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阐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是“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民国前期(1912—1928年):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专题综合练习(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