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波斯帝国有全长2400多千米的“御道”;中国秦王朝则精心修建了“驰道”和“直道”;印度的御道也很长,从恒河三角洲直达西北部开伯尔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罗,并在那里与西抵中东、北达中亚的商路连接起来。以上历史现象出现的前提是( )
A.帝国的建立 B.商业的繁荣
C.侵略的需要 D.宗教的传播
2.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3.下图是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及其设计的京张铁路“人”字形路轨平面图。下列对京张铁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B.加快了郑州的城市发展态势
C.改变了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业的局面 D.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4.一度风靡中国的自行车,在摩托车、汽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但进入21世纪的今天它又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并有一个新的名字——共享单车。这说明
A.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B.绿色健康文明生活理念的增强
C.中国社会节奏变慢 D.自行车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
5.下面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1964年10月1日)前后人口向沿线都市圈流动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的运营( )
A.出现了严重的逆城市化现象 B.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的社会问题
C.改变了区域内城市经济结构 D.削弱了沿线中小城市发展潜力
6.19-20世纪,北美伊利运河、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修筑通航。这些运河的修建
A.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B.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发生
D.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7.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是
A. B.
C. D.最早的飞机
8.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增长 B.技术发展推动生产工具的改进
C.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D.时间精准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9.1825年美国伊利运河通航,使五大湖的水运与纽约港连通,纽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围绕这一湖区,芝加哥、匹兹堡、底特律都发展成为美国的制造业中心。这可用于说明( )
A.美国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B.纽约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C.交通改变影响城市发展 D.城市化助推工业化进程
10.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被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 B.社会制度不同造成了政策差异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11.如图反映清前期
A.严格执行闭关锁国政策 B.对外贸易范围较为广泛
C.重点维护陆路对外贸易 D.对外经济交流相当密切
12.《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得益于( )
A.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B.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的交通网
C.构建了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水陆交通网
D.构建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13.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继续北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长途贩运的快速发展 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C.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铁受到各国广泛重视。从经营情况看,兴建地铁是亏本的,但各国政府仍不惜花费巨资建设地铁,这主要是因为地铁( )
A.具有高速与舒适的优点 B.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
C.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D.缩短了城市人流和物流时间
15.自隋朝(京杭大运河等)运河建成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驿路逐渐开始起步,并日益发展起来。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业等各种行业的迅速崛起,朝廷开始越来越重视江南地区的整体驿路发展。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
A.水陆并举局面形成 B.驿路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C.交通重心逐渐南移 D.南北交通发展日趋平衡
16.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社会习俗的变迁 B.大众传媒的进步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物质生活的改善
17.高铁是中国的一张重要名片。截至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观察下面《中国高速铁路分布示意图》,中国高铁的主要特征是( )
A.起步晚,发展快 B.东西部不均衡 C.数量多,跑得快 D.技术领先世界
18.在近代中国,随着铁路、轮船和汽车的传入,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进步青年“为求学,不惜负笈乘槎,漂洋过海。许多地方的农民因生产和生活需要,离村外出,到通商口岸做工者亦日渐增多”。这反映出( )
A.近代交通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B.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解体
C.近代交通扩展了人们的空间意识 D.列强借助新式交通扩张势力
19.明代为加强对漕运的管理,于1401年设立漕运总兵,管理漕运事务;1451年设立漕运总督,直属中央,管理大运河航运。弘治八年(1495年),为防止黄河水北窜,妨碍漕运,明朝政府不惜“逆河之性”,强行筑断黄陵岗支渠,使黄河南流入淮,“以一淮受全河之水”。这反映了( )
A.水患治理成效不大 B.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
C.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D.经济与生态矛盾不可调和
20.上海江海关税务司《海关十年报告》中称:“上海邮局所递送的邮件数量大大增加,1900年各种邮件的数量总和达到100万件。”形成这种现象的有利条件是( )
①铁路的修建 ②电报的使用 ③客邮数量骤减 ④清末新政的实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1.如图是《人民日报》1957年12月4号刊登的漫画《忙坏了制图员》,该漫画( )
A.体现了现实主义画派的特点 B.讽刺了技术层面的“浮夸风”
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D.反映了国家基础建设的成就
22.在交通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进程中,贵州桥梁建设突飞猛进,创造数十个“世界第一”。一座座高桥为贵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经济发展状况 B.高速公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D.交通变迁助推经济文化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01年世界上的市际交通工具都是靠蒸汽发动,并在20世纪40年代末之前一直发挥着主要但逐渐减少的作用。……然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公路交通打破了城市内与乡间短途运输的界限,进入了19世纪铁路扩张时所退出的领域。这场回击的第一个推动力是经济上可行的机械推进方法。依靠这些为燃料驱动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90 年代被证明技术上是可行的,在商业上也是可以利用的。电力牵引最先构成对蒸汽牵引统治地位的威胁。
——摘编自[美]理查德.W.布利特《20 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 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看,交通网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决定了文化圈的范围和规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节奏有重要的影响。
——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图中A处所示运河的名称,并简要概括这条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围绕交通与社会发展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设驿站,窝阔台时正式建立驿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驿站制度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据《经世大典》记载,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驿路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驿站有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站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辽东黑龙江下游则置狗站,用狗拉雪橇行于冰雪之上。1289年设立杭州到泉州的海站。……元政府特设站户,有一定的免税特权,用以维持驿站运行。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一部分由政府补贴,大部分由站户负担。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用以传递军政机要文件。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传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元朝为解决上述深层次问题所采取的其他举措,并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都曾经经历过大规模兴建。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相关遗产共计58处。
——据《大运河申遗成功,成我国唯一在用世遗项目》(《扬子晚报》,2024.06.23)等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大运河的作用或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A
2.A
3.A
4.B
5.B
6.A
7.D
8.D
9.C
10.D
11.B
12.D
13.D
14.B
15.C
16.C
17.B
18.C
19.C
20.A
21.D
22.D
23.(1)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2)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
论述:17世纪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帆船,以畜力、风力或人力等作为动力,速度较慢。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期蒸汽轮船和火车相继发明,蒸汽机逐渐成为驱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了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时间。20世纪以来,新兴交通技术的发展,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幅度缩短了通行的时间。各种交通工具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使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资的交流,世界逐渐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24.(1)特点:政府主导修筑;网络覆盖面广;数量众多,规模庞大;驿站形式多样;交通工具类型多样;服务范畴细化。
深层次问题:构建与“大一统”相适应的中央集权体制。
(2)示例
举措:设立行省制度。
理由: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合理举措亦可酌情给分)
25.
主题及相关史实举例:
(1)大运河在古代史上的兴建(史论结合)
①春秋战国:吴王夫差连接江淮的运河一邗沟,为以后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基础。②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作用(略)。③元朝:对大运河截湾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便于南粮北运。
(2)大运河在古代史上的作用
①贯通南北,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或巩固国家统一)。②成为沟通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③有利于加强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日后经济重心南移起到推动作用。④促进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融,形成有多种文化元素的中国文化。⑤便于南粮北运,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⑥推动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城镇的兴起。⑦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成为隋短期而亡的其中一个原因。
(3)大运河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①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②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③在保障当今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④成为当今中国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的基础。⑤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目前唯一在用世遗项目。(围绕①-⑤点中的其中3点论述,其它言之成理者亦可)
(4)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①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目前唯一在用世遗项目。②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③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④是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⑤有利于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更好地发挥好大运河的作用。
(5)综合类例:大运河价值的历史演变
(在古代史上的兴建:在古代史上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文化遗产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答案)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