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阶段性评价卷三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在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 )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开启了经济重心南移
C.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D.缩小了南北经济差异
2.晚唐诗人李频在《长安感怀》中写道:“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王建在《送薛蔓应举》中写道:“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与材料中诗句有关的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3.唐德宗时,宰相杜佑这样描述贞观年间的历史:“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这一描述( )
A.反映了贞观年间农业发展、社会稳定
B.说明贞观年间农民的生活水平降低
C.表明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已基本消除
D.真实再现了唐末社会动荡残破的景象
4.唐代《放妻书》(离婚协议文书)语气温柔,造词风雅,常用如下表述“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两共取稳,各自分离”。这反映了唐代( )
A.昂扬进取精神 B.社会风气开放 C.男女地位平等 D.尚武崇文风貌
5.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体现了唐太宗实行( )
A.互利的对外政策 B.简朴的统治政策
C.重商的经济政策 D.开明的民族政策
6.在西行路上,历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位法师( )
A.促进了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B.推动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C.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D.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路线
7.据《旧唐书》载,从天宝十三年(754年)至元和二年(807年)的53年中,民户数由9619254减至440254,减少了约3/4。导致这一现象的史实是( )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8.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感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折射出宋朝(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重农抑商的观念影响政治
C.宰相权力得到削弱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9.世人对王安石的评价褒贬不一。同时代杨时认为:“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而近代严复认为:“千古相臣,知财计为国之大命,而有意于理财养民者,荆公一人而已。”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代表一种务实进取的儒学。”这说明( )
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世人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10.下列政权并立形势示意图中,描绘正确的是( )
A. B. C. D.
11.下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南北方农田水利工程数量的变化
时期 总数量 北方数量 南方数量
唐朝 253项 103项 150项
宋朝 1070项 110项 960项
A.唐朝农业发展 B.宋朝农业生产工具进步
C.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水患较多超过北方
12.宋代以来行商者走街串巷,将叫卖发展为吟唱,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范石湖集》称“墙外卖药者九年无一日不过,吟唱之声甚适”。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记录有“本京瓜子,一分一桶;高邮鸭蛋半分一个”的叫卖词。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 )
A.市民文学兴起 B.商品经济发展
C.娱乐活动丰富 D.海外贸易繁荣
13.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朝廷明确规定:行省只具有支用中统钞1000锭以下的权力,超过该数,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若违反此规定,就会受到责罚。元朝此举是为了( )
A.减小财政负担 B.杜绝官员腐败
C.加强中央集权 D.统一货币单位
14.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这反映的我国传统节日是( )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春节
15.下图所示制度( )
A.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B.剥夺了丞相权力
C.影响了后世行政区划 D.缓和了社会矛盾
16.据《梦溪笔谈》记载,他用黏土制成字模,然后用火烧。制版时,在铁框上排放铁条,在两根铁条间植入字模,直至整版植满为止。以火烘烤,冷却使之固定在铁板上。趁未冷时,以一平板在上面按平,印版即制成。材料所述发明( )
A.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 B.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
C.提供了全新的书写载体 D.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7.某同学搜集了“海疆倭患”“激战三捷”“平远庆功”等关键词。他学习的历史主题是( )
A.岳飞抗金 B.戚继光抗倭 C.郑和下西洋 D.李自成起义
18.它是明末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这本农学巨著的作者是( )
A.徐光启 B.李时珍 C.宋应星 D.沈括
19.北京故宫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故宫的设计理念是( )
A.对称分布 B.尊重自然 C.天人合一 D.王权至上
20.下表反映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 )
皇帝 在位时间 在位时表现
明武宗 1505—1521年 不理政事,尽情享乐,四处游玩
明世宗 1521—1567年 崇信神仙,疏于朝政
明神宗 1572—1620年 奢侈浪费、长期不理朝政
A.财政危机 B.朝政腐败 C.农民起义 D.自然灾害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善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服饰装束方式等也影响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辽朝将被俘虏或因战争流亡境内的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金朝通过猛安谋克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南宋出现了“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富之人遍满”的情况,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得到发展。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3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1分)
2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远远超出了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内容,波斯、阿拉伯、拜占庭、印度、日本、朝鲜等国都和隋、唐两代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往,这种交往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因此,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唐代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的荟萃之地。
——摘编自牛致功《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材料二 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舰队,但从来没有进行过侵略他国的活动。郑和的船队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各国间的矛盾,平息冲突,震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将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农业技术、制造技术等带到了落后地区,促进那里的开发。
——摘编自刘宝峰《浅谈郑和下西洋之目的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在历史上“影响世界”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2分)
(3)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秉持什么理念?(1分)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发展概况(部分)
朝代 概况
唐 唐朝中后期后,受战乱影响,原本东西方交往通道(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泉州开始发展为中国南方重要港口,勾连传统印度洋贸易
宋 1087年,在泉州设置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当时主要出口的商品有丝绸、瓷器、茶叶、纸张等,大量藩客开始定居在泉州,形成了独特的藩客社群
元 海外贸易达到全盛,进出口商品多达百种。1352年,泉州城扩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都逐渐定居在泉州城中
材料二 宋朝通过在海上对外贸易中设置市舶司,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对于促进海外各国贸易的繁荣、改善当地民众生活均大有裨益,由此极大地提升了宋代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及其对外传播效率。
——摘编自张昳晗《唐宋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泉州能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市舶司的影响。(2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海外贸易的认识。(1分)
24.(6分)根据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科举制的历史影响,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科举取士本着“一切以程文定去留”的原则,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进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明朝科举考试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形式与旨在培养皇帝奴仆、禁锢思想的考试内容,实际上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的范围之内,严重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崔改梅《浅析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5.(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要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材料二
(旧药物著作所列药物)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明史》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不再追求科举功名,面对流民遍地的现实,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撰写过程的相同点。(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1分)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阶段性评价卷三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具有开放性,评卷人员应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评分细则。
2.评卷时,考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且和题意相符均应给分。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A B D C B D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C D C D B A D B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1)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3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辽、西夏、金民族学习中原文化;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贸易,互通有无。(3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民族交融是历史大势;民族关系整体不断走向缓和和发展。(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2.(1)唐文化影响范围扩大;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促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文化。(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和平友好交往的理念。(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3.(1)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元时期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海外各国贸易繁荣,改善当地民众生活水平;传播中国传统文化。(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海外贸易有利于文化交流;海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1分,言之有理即可)
24.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等级建议:
一等(5—6分)①题目观点明确;②史实运用正确;③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二等(2—4分)①题目观点较为明确;②史实运用基本正确;③条理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
三等(0—1分)①题目观点不明确;②史实运用不正确;③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
25.(1)经济繁荣;国家走向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3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关注现实问题;大量搜集材料。(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指南针;造纸术。(1分,任举一例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