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时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练习: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单选题
1.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参议院迅速制定民国组织法,并将法制局局长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呈交参议院以资参考。然而参议院却将原案退回政府,并组成编辑委员会起草《临时约法》。3月8日,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3月11日,孙中山正式颁布《临时约法》。这表明( )
A.民主共和的根基不牢固 B.政党政治运作有法可据
C.分权制衡原则得到维护 D.革命党人缺少政治权威
2.毛泽东评价辛亥革命:第一、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觉醒,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第二、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还没有实际革命行动,只是准备革命的时候;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还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后备军的时候。这一评价意在强调( )
A.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B.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C.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密不可分 D.把握好辛亥革命的深刻背景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明确表示:(对于盐税和厘金)“不得不暂行照旧征收。将来实业发达,替代有资,必定删次前例。”同时,设立公债司,全面负责全国的公债和管理。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 )
A.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重点关注民生问题
C.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亟需解决财政危机
4.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相当的行政权,而《中华民国临时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治格局。这一政治构架( )
A.是仿效法国制度结果 B.使总统府和国务院对立
C.旨在防范袁世凯专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5.1911年3月,梁启超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一文,文中曰:“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然“十年来之中国若支破屋于淖泽之上,非大乱后不能大治。此五尺童子所能知也。武汉起事,举国云集响应。此实应于时势之要求,冥契乎全国人民心理所同然。”材料表明,当时的梁启超( )
A.认为美法式的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B.依然寄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
C.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重大变化 D.已预见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得到巩固
6.武汉三镇光复后,湖北军政府在对军队实施整治的基础上,扩充了4协军队,其干部主要来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队员主要在武汉就近招募,士兵招够后,就划定武汉为4区,让他们各自担任防御的资任。其举措( )
A.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地位 B.意在捍卫民主共和政体
C.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D.保证了南方政局的稳定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却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其中第15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故有人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人民的自由只是“猫口之鼠之自由”。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 B.存在明显的法理缺陷
C.缺失制约政府的机制 D.忽视人民的民主权利
8.李侃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记载: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革命派对袁世凯建立独裁有所防范 B.苛刻的和谈条件导致南北和谈破裂
C.这说明袁世凯在政治上做出了让步 D.孙中山辞职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9.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B.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C.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原则制定
D.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神基本一致
10.熊秉坤1911-1913 年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程正瀛后来投靠了北洋军阀,1916年被革命党人沉入长江。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多篇回忆录佐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权威人物说法更可信 B.主观意图影响事实认定
C.纪实文学更具真实性 D.文献互证还原历史真实
11.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的《民立报》就以头号字体刊出专电,后又特辟专栏,介绍起义进展情况。上海望平街上各家报馆及时跟进,迅速传播新闻,除正常出报外,随时加印“号外”。辛亥革命时期,望平街成为上海的新闻发布中心。这说明当时( )
A.晚清政府放宽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 B.新闻报刊业广泛关注和支持革命
C.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推动了革命进程 D.辛亥革命增强了大众传媒影响力
12.清政府曾于1911年11月3日宣布“宪法十九信条”:皇帝之权、皇位继承顺序由宪法规定;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依国会之决议;……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宪法改正提案之权属于国会。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预备立宪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13.孙中山认为西方立宪各国几乎都是用立法机关行纠察监督之权,容易导致议会权力过大而干扰行政权的正常行使。于是他主张借鉴中国古代专设监察机关的传统,让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使各权力机关更好地发挥效能、保护民权。孙中山的监察权理念( )
A.能够有效保障民权 B.被国民政府成功实践
C.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D.与现代宪政理论相悖
14.孙中山提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此论述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
A.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
C.责任内阁制 D.议会至上
15.辛亥革命时,日本企图单独或联合英国出兵干预。但是英国官方和社会舆论一再发出不许日本出兵干涉的警告。这主要是因为英国( )
A.力图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 B.坚持真正的“中立”政策
C.事实上支持中国的革命力量 D.认同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张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教仁(1882年—1913年),湖南常德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步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宋教仁主张中国采取单一国制,即中央集权,并制定宪法予以保证。主张通过全国大选产生国会,由国会自主制定宪法,既不受外力干涉,也不要被居心叵测之人操纵,否则,宪法就不能代表“共和之精义”。但考虑到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形各异,武昌首义后各省都督均由地方选举产生,宋教仁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实际上也是为了反袁斗争的需要)。中央政府的政治架构,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有很多在旧官僚、立宪派人的控制之下。对此宋教仁很不甘心,在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初期,他还采取措施试图削弱黎元洪的影响。他希望凭借责任内阁制,将中央政府的实际权力牢牢掌握在革命党手中。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杨欣悦《宋教仁研究综述》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教仁的民主革命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宋教仁的民主革命思想,请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
——曾国藩《复李少荃中丞》
材料二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1)材料一是曾国藩写给李鸿章的书信。曾国藩和李鸿章为挽救国家免于沦为西方殖民地,做了什么措施?据所学知识指出,迫使他们做出这一措施的事件。
(2)材料二中的作者梁启超是哪些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这些事件后到材料二发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中国遭受了哪次侵略战争?该次战争之后签订的条约名称是什么?请按照顺序作答,顺序不对。
(3)(上一小题最后一个问)该条约具体内容有?(说出三点即可)
(4)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宠惠,天津北洋大学法科毕业,曾留学欧美,获得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并考取英国律师资格。1901年,他在日本东京,与沈翔云、秦力山等创办《国民报》,鼓吹革命。1904年,孙中山抵纽约,约往密商革命及发表对外宣言。他加入同盟会,筹集革命费用,介绍同志入会。民国元年(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外交总长。唐绍仪内阁成立,转任司法总长。他因反对袁世凯政策,与其他阁员同时解职。孙中山在沪设立铁路总公司,其被聘为顾问。民国五年,军务院成立,王宠惠被任为外交副使,从事讨袁运动。九年,任大理院院长。十年,任华盛顿会议之中国代表,后又任梁士诒内阁的司法总长。十一年,署理国务总理,组织“好人政府”,后被迫下台。十二年,任海牙国际法庭正法官。十三年,任孙宝琦内阁之司法总长。十四年,任修订法律馆总裁。
——摘编自贾逸君《民国名人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宠惠以法学盛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宠惠的贡献。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加之浓烈民族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摘编自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1)依据材料一,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体现民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目的和历史地位。
5.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
材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三: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据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及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重大实践活动。
答案:
一、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参议院退回政府部门起草的法案,独立行使立法权进行法律编撰,这体现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制约与平衡,C项正确;材料符合民主与共和原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运作原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革命党人政治权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是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在说明其局限性时也强调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因此材料强调的是把握好辛亥革命的深刻背景,D项正确;材料评价意在强调把握好辛亥革命的深刻背景,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国际背景,不是其意义,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评价意在强调把握好辛亥革命的深刻背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南京临时设立公债司,管理公债,以解决财政困难,实现政府运转,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中央政府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孙中山提倡民生主义,但不能从材料得出临时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排除B项;C项“推动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项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初期推行总统总理负责的双轨制,这一制度的创设旨在防范袁世凯的专权,C项正确。《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学习法国宪法的部分,但两个行政中枢的状况法国并未出现,排除A项;结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未对二者进行权力的划分,而不是对立,排除B项;两个行政中枢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与史实相反,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就题干材料整体而言,意思是梁启超原来主张在中国实行“开明”式的君主立宪制,但十年来(1901-1911年)随着形势的变化,包括预备立宪的破产、武昌起义的爆发、辛亥革命的成功,已转而接受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主张,说明他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了重大变化,C项正确;当时的梁启超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重大变化,AB项理解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项;当时的梁启超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重大变化,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武汉三镇光复后”“其干部主要来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让他们各自担任防御的责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做法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党人地位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此时武昌起义刚爆发,民主共和政体到1912年初才建立,排除B项;“保证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临时约法》“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且规定特殊时期人民的权利“得依法律限制之”,从而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人民权利不能得到真正保障,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明显的法理缺陷,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人民自由保障问题,与A项无关,排除A项;C项与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无关,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D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的三个条件是为了防范袁世凯走向专制独裁的道路,所以革命派对袁世凯建立独裁是有一定防范的,A项正确;南北和谈没有破裂,最终使得清帝退位,南北统一,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孙中山的主张,但袁世凯并没有全部接受,排除C项;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在孙中山辞职前,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体现了人人平等、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等思想,结合选项可知,《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基本一致,D项正确;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是在1912年1月1日,标志着共和政体正式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个法律中行政权过大,与现代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不符,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是1911年10月16日颁布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熊秉坤1911-1913年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但后来程正瀛背叛了革命并被革命党人杀害。作为革命派是不可能认可一个叛变革命的人打响革命第一枪的,所以从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的佐证,这说明主观意图影响事实认定,B项正确;权威人物的说法也需要得到相关史料的印证,并不一定就更可信,排除A项;纪实文学也可能存在时间久远导致亲历者记忆错误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文献互证,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的《民立报》就以头号字体刊出专电,……上海望平街上各家报馆及时跟进,迅速传播新闻,……望平街成为上海的新闻发布中心。”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地区的各大报刊迅速传播此新闻,并且出现了新闻发布中心,这说明辛亥革命的爆发推动了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晚清时期清政府依然严格限制新闻传媒和社会舆论,许多报刊经常被查封,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各家报馆及时跟进,说明当时新闻报刊业广泛关注革命,但是关注不等于支持革命,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推动了革命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11年(中国)。根据时间“1911年11月”,可知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化解危机以维护皇权,清政府在面临重大统治危机的情况下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A项正确; 1906年9月1日下诏正式进行预备立宪,时间不符,排除B项;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护法运动时间为1917年7月 至 1918年5月21日,清政府早已被推翻,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的立法机关(议会)权力容易过大而干扰行政权的正常行使,于是他主张借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所以孙中山的监察权理念是中西合璧的产物,C项正确;题干内容只是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的内容和目的,未提及其主张的实践效果,因此不能确定“有效保障民权”和被“国民政府成功实践”,排除AB项;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其思想主张符合现代宪政理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材料表明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可知这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共和原则,B项正确;“自由平等”主要表现国民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但是材料主要表现国家的政治原则,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体现为议会选出内阁,内阁作为政府核心机构,具有国家行政权,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了“民主共和制”的原则,排除C项;“议会至上”表现为议会具有立法权,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首先并且主要在南方展开,日本出兵势必会介入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因此英国反对日本出兵干涉,A项正确;英国反对日本出兵干涉的出发点是维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不是坚持真正的“中立”政策,排除B项;英国事实上并不支持中国的革命力量,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英国反对日本出兵干涉并不意味着英国认同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二、
1.(1)革命思想:主张中国采取单一国制;制定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主张通过全国大选组建国会;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
(2)简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它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主观地用内阁制代替了总统制,理想化地把美国三权分立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嫁接在一起。它将行政权分配于数种机关,导致权力过于分散。内阁分散总统权力,二者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参议院、总统、法院缺乏相互制衡,造成权力架构混乱。
2.(1)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维新变法运动,中西文化中论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3)中国赔款共计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划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各个国家派兵驻守;清政府拆除大沽到北京的全部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严禁中国人参加或成立反帝组织,严惩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官僚;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4)从反对共和、反对政治革命到赞成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3.(1)原因:留学欧美,攻读法学学位;具备法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受革命思想影响,以“法”救国;与革命派的联系密切,为其施展法学才能奠定重要基础。
(2)评价:进步性:积极开展法学实践,有助于推动中国法制的近代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加速清政府灭亡;积极筹款,丰裕了革命的物质基础;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有助于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响应实业救国的号召,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局限性:受时代所限,王宠惠的努力并未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
4.(1)体现:主权在民;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2)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
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
地位: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5.(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①腐败严重;②只学习西方技术(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③慈禧挪用军费或疏于国防或军备落后。
(3)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李鸿章等为代表兴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兴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时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