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2024河北唐山调研)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该事件反映了(  )               
A.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B.周王控制力削弱
C.兼并战争异常残酷   D.民族矛盾的加深
2.(2024山西临汾质检)春秋列国主要在国都设防,在边区要塞关隘设防的很少。战国时各国防御严密,并有亭障烽火等报警系统;各国甚至还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被称为长城。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周王室进一步衰微
3.(2024湖南部分学校期中联考)春秋后期,原先因为对外战乱而被掩盖的内部权力纷争相继爆发,引发一轮新的动荡,影响较大的是鲁国三桓四分公室、晋国六卿倾轧和齐国田氏的专权。这反映了 (  )
A.社会发展渐趋于统一
B.民心向背决定政权更迭
C.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D.诸侯势力崛起侵夺王权
4.(2024河南洛阳期中)春秋早期,对于出身为士的将相,国君仍给予相应的采邑。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君主给予他们的不再是采邑,而是俸禄,并因此建立了相应的上计考核制度。上述变化(  )
A.瓦解了旧贵族的政治势力
B.强化了君主的统治权威
C.提高了新兴地主政治地位
D.导致宗法分封制度崩溃
5.(2024山东选科联考)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  )
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
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
题组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6.(2024浙江宁波模拟)吉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镰与河北兴隆的燕国铁镰范形制相似;燕国遗址出土的“V”形铁犁铧与河南辉县出土的魏国铁犁铧形制相同;齐都临淄故城出土的铁犁铧断面呈“V”字形,也与燕国所出相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形成
B.燕国成为先进生产力推广中心
C.铁农具的生产走向规范化
D.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7.(2023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与铭刻文字有关的工具有:锛、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锛、凿、锯、锤。出现这些工具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进步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政治改革的影响   D.冶炼技术的发展
8.(2024河南开封质检)春秋时,齐景公以晏婴之宅近市,每天脏乱嘈杂不堪为由,“欲更晏子之宅”。晏婴自谓“小人”,拒绝说:“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这一现象说明(  )
A.贵族热衷经营商业   
B.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
C.君臣之间关系紧张   
D.市场交换便利齐人生活
9.(2024福建漳州期中)商鞅认为“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反对官员的“私善”,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将官员的为善行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这反映出商鞅变法意在(  )
A.否定官员善行   B.强化社会控制
C.提倡官员尽忠   D.轻视民众价值
题组三 孔子和老子
10.(2022江苏苏州质检)《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孔子在马厩失火后,关心是否有人受伤,没有问马的情况。这充分体现了其思想主张中的(  )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重义轻利
11.(2024河北衡水调研)孔子把社会制度称为“礼”,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此外,孔子还强调周制在殷商制度基础上作了修改,比夏、商的制度更文明、更完善。孔子意在说明(  )
A.多元一体是文化发展的归宿
B.政治文明应在传承中创新
C.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D.礼乐制度是最理想的制度
12.(2024江苏宿迁期中)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一观点强调(  )
A.自然无为利于治国理政
B.道过于浑厚以致无所作为
C.崇古尚德推动国家安定
D.诸侯通过非战以适应社会
题组四 百家争鸣
13.(2024广东东莞模拟)荀子认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由此可知,荀子意在(  )
A.坚持儒家的正统观念   B.重视道德教化的成效
C.强调礼制的治国功能   D.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14.(2024湖北宜昌期中)《韩非子·五蠹》载:“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一主张体现了 (  )
A.与时俱进   B.道法自然
C.内儒外法   D.和而不同
15.(2024河北沧州期中)在中国古代,色彩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五行学说与中华五色的属性对应影响着社会环境,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从建筑设计到服饰器皿,无一不受其规制。这种现象(  )
A.发源于道法自然的思想
B.源自西周的社会等级结构
C.受到阴阳家思想的影响
D.根植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16.(2024山东选科联考)《墨子》载,“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这些主张(  )
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积累
C.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
D.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与民族交融
1.(2024四川资阳模拟)春秋时期,许多人观察国家命运以至个人祸福,都着眼于是否守礼。齐大夫仲孙湫说:“鲁不弃礼,未可动也。”单成公与韩宣子相会时“视下言徐”,举止稍微不合礼仪规定,叔向就推断说:“单子其将死乎!”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是(  )
A.儒家主流思想影响较大
B.礼乐文明得到了完整保存
C.社会动荡需要重整秩序
D.社会转型推动了礼治进步
2.(2022北京北大附中三模)下表为黄帝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语言或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语言或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时期 部落 语言或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方言区域较之前有所减少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3.(2024辽宁辽阳调研)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如鲁、齐、晋等相继出现公族大权旁落、卿大夫掌权的局面。公室与私家的斗争(  )
A.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
B.直接导致了周王室走向灭亡
C.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D.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4.(2024河南期中)在中国古代民族中,无论“诸夏”还是“夷狄”,皆“天地所生”,都受着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支配,都有创造出文明的可能和权利。虽然强调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但是“夷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夷夏”的文化差别不是绝对的,如楚国自称“我蛮夷也”。据此可知(  )
A.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B.民族交融双向互动性
C.中原文明展示强大向心力
D.夷夏文化差异性消失
题组二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
5.(2024山西吕梁统考)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湖州发现了诸多战国时期的货币,其种类多为“陕(地名)一釿(斤)”“殊布当釿”(楚国铸币)。这些文物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诸国货币形制逐渐统一
B.楚国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C.全国性市场的初步形成
D.区域间商贸联系已存在
6.(2024湖南衡阳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土”和“壤”的概念开始形成,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人地矛盾日益显现
C.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
D.道家思想影响广泛
7.(2024安徽蚌埠期中)荀子认为:“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韩非认为:“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据此可知,两位思想家均主张(  )
               
A.构建专制集权体制   B.发挥道德教化作用
C.广泛倾听民众呼声   D.重塑君臣尊卑秩序
8.(2024山西名校联考,)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尽管诸子对人性认识多有歧义,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而不是从神灵那里获得根据。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逐渐趋同
B.人文精神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C.百家争鸣推进政治理性的发展
D.政治中的宗教色彩已完全消失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2024江西鹰潭月考)《史记》载:“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宗法分封制日益完善
B.周天子天下共主影响力犹存
C.王室掌握会盟主导权
D.和平统一成为时代发展趋势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2024山东菏泽模拟,10分)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学者中独树一帜,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与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通‘为’,人为努力)也。”
“圣人化性而起伪(为),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甲 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归于明法治、执赏罚而已。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经学家) 〔宋〕朱熹 《朱子语类》 卷137
乙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 郭沫若 《荀子的 批判》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4分)
(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评述。(4分)
(3)你认为对“荀子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价值。(2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A 3.C 4.B 5.A 6.C 7.D 8.D
9.C 10.A 11.B 12.A 13.C 14.A 15.C 16.B
1.B 据材料“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说明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力减弱,B项正确。
2.A 据材料“战国时……各国甚至还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可知各国注重在边境修筑防御工事,反映了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A项正确。
3.C 鲁国三桓四分公室、晋国六卿倾轧和齐国田氏的专权,表明卿大夫发展壮大,进而夺取诸侯的权力,反映了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C项正确。
4.B 材料表明春秋早期国君给予将相相应的采邑,之后是给予俸禄,并且还有了考核官员的上计制度,这体现了君主对将相的控制加强,君主统治权威有所强化,B项正确。
5.A 题干反映了楚庄王意图效仿周武王,其对“武德”的解读符合华夏对“德”的理解,这体现了楚庄王对华夏文明的认同,A项正确。
6.C 由“形制相似”“形制相同”“也与燕国所出相同”可知,农具生产存在一定的标准,体现了铁农具的生产走向规范化,C项正确;精耕细作的农业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综合运用耕作、播种、灌溉、治虫、施肥等技术,题干主要涉及劳动工具,故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这些铁器或铁器制作标准是燕国推广出去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得不出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的结论,排除D项。
7.D 材料中工具锛、锥、锯、锤等都是金字旁,说明这些工具与金属有关,表明当时冶炼技术发展,故选D项。
8.D 晏婴拒绝搬迁住宅,认为居住在市场附近生活便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市场交换便利了齐人的生活,故选D项。
9.C 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设置法律但是私善盛行,那么人们就不会再畏惧刑罚了,反对“私善”,提倡“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目的是提倡官员尽忠,加强君主权威,C项正确。
10.A 孔子在马厩失火后,关心是否有人受伤,没有问马的情况。这说明孔子更关注人的生命,体现出其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故选A项。
11.B 材料“孔子还强调周制在殷商制度基础上作了修改,比夏、商的制度更文明、更完善”,体现的是孔子认为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有所变革,而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制度而有所变革,说明政治文明应在传承中创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A项中的“一体”,体现的是共性,而不是创新,故排除;“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最理想的制度,排除D项。
12.A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这样就可以达到社会稳定,天下太平,据此可知,材料观点强调自然无为利于治国理政,A项正确。
13.C 材料“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强国之本也”,表明荀子强调礼制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即强调礼制的治国功能,C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荀子强调礼制的治国功能,并非其道德教化功能,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荀子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
14.A 据材料“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可知,韩非子认为仁义适用于古代,不适用于当下,这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A项正确。
15.C 材料“五行学说与中华五色的属性对应影响着社会环境”反映的是阴阳五行家理论的影响,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A项;阴阳五行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B、D两项。
16.B 据“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墨子鼓励发展手工业,后半部分说明他反对奢侈,墨子的这些主张有利于积累社会财富,B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A 3.C 4.B 5.D 6.A 7.A 8.C 9.B
1.C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需要重整秩序,C项正确;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礼乐制已经遭到破坏,排除B项;当时社会转型导致了礼乐制走向瓦解,排除D项。
2.A 黄帝时期语言或方言种类丰富,到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或方言种类减少,这表明国家统一趋势加强,故选A项。题干未涉及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关系,故排除B项。C、D两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均排除。
3.C 据材料“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可知,春秋时期,农业进步,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开始了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C项正确;公室与私家的斗争属于诸侯国内部的斗争,排除A项;B项本身有误,排除;战国后期才出现统一趋势,而材料中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夷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夷夏”的文化差别不是绝对的,这反映出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性,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夷夏文化关系,而非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相互影响,C项强调的是中原文明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单向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是错误的,排除。
5.D 布币多流行于北方,战国时期浙江属于楚国,而楚国货币以蚁鼻钱为主,这反映出当时楚国不仅存在其他诸侯国货币,还模仿铸造北方货币,表明当时楚国与其他诸侯国存在经贸往来,D项正确;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不同,至秦统一后才逐渐实现统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对比,排除B项;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缺乏形成全国性市场的条件,排除C项。
6.A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和“壤”的概念,再由“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可知,“壤”指的是农田土壤,战国时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是关于“壤”的生产力的观点,综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精耕细作的观念,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A项正确;题干主旨并不是人地矛盾,排除B项;粮食生产早已受到重视,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7.A 据材料“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可知,两位思想家都强调君主权威,有助于构建专制集权体制,A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8.C 据“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可知,尽管诸子百家思想存在差异,但是逐渐把人置于政治文化的中心,体现了理性发展趋势,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人文精神成为“主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9.B 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对似乎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得出新的历史认知。
周天子地位下降,体现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葵丘会盟是齐桓公召集的,并非王室,排除C项。当时的时代主题是诸侯争霸,排除D项。
10.答案 (1)思想:以刑制“恶”;礼法并施(或隆礼重法);罪罚相称(当);慎用刑罚。(4分)
(2)朱熹认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对儒学贡献不大。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失之偏颇。如荀子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但认为“礼义”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据,在继承传统儒学思想的基础上,使儒学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儒学的发展。(4分)
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如荀子重视“礼”的作用,同时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既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又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4分)
(3)从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的角度作答;从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作答;从有利于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角度作答。(2分,从任一角度作答,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总结概括。
材料 结论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重刑法以禁之 以刑制“恶”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礼法并施,隆礼重法
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罪罚相称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 慎用刑罚
(2)
观点 材料 结论
选择 朱熹 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经学家) 朱熹认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对儒学贡献不大。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失之偏颇
选择 郭沫若 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 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等角度作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