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三国与西晋
1.(2023福建福州八县协作校期中)“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 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材料颂扬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2.(2024湖北期中联考)古代汉服上衣下裳,宽袖长袍;古代胡服则夹领、小袖、紧身。战国时赵武灵王倡胡服骑射,引进胡服,但胡服没有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少数民族内迁后,胡服为广大汉人所喜爱,并逐渐普及。这一典型事例最能说明( )
A.胡服因美观而受人追捧
B.喜新厌旧是人们的天性
C.政府倡议违背民间意愿
D.民族交融丰富人民生活
3.(2024山西太原期中)《晋书·职官志》记载,晋受魏禅后,不设丞相,由司马孚等八人分任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共议国事,称为“八公”。这反映了( )
A.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 B.西晋巩固统治的需要
C.西晋职官制度的混乱 D.朝廷行政效率的提升
题组二 东晋与南朝
4.(2023湖南邵阳隆回二中月考)南朝刘宋时期,豫州刺史修复芍陂(水利工程),使得水流贯通,旱灾减少。元嘉年间,刘道产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将蛮族引出山林,在地势平坦处定居,劝课农桑。这些措施有助于( )
A.削弱世族势力 B.发展南方经济
C.实现统一大业 D.消除民族矛盾
5.(2024湖南怀化期中)东晋初期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种门阀政治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动态平衡一定程度维持了统治的稳定。这表明( )
A.门阀政治强化了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进步性
C.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D.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相得益彰
6.(2024福建福州八县联考)《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但到东晋南朝时期则“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地区气候宜人
B.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南方地区战乱较少和政局稳定
题组三 十六国与北朝
7.(2024湖北襄阳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南北对峙局面,完成天下一统,是那个时代英雄们心中崇高的理想和神圣的使命。但真正有能力将此付诸实践的多为北方的英雄们,如曹操赤壁战孙刘,司马南下灭东吴,苻坚淝水攻东晋,杨广挥师掳南陈。此时,左右这种现象的根本因素是( )
A.君主眼光是否远大 B.社会经济是否发达
C.综合国力是否雄厚 D.科技文化是否先进
8.(2024辽宁朝阳期中)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他还对朝臣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孝文帝的语言改革( )
A.易导致鲜卑民族语言的消失
B.加速鲜卑族的全面封建化
C.体现改革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D.意在摆脱保守势力的阻挠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2024湖南衡阳质检)西晋时期,“关中之人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内迁的氐、羌多与汉人同为郡县统辖的编户齐民,按口缴纳赋税。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
B.内迁民族与汉族的关系融洽
C.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加速
D.内迁民族认同西晋赋税制度
2.(2024河南濮阳期中)考古工作者研究北朝墓志发现,北方诸多民族包括鲜卑、匈奴、柔然、高车等皆存在祖述炎黄的现象。如鲜卑族的拓跋、宇文、慕容、步六孤、贺兰、纥豆陵、贺娄等族群皆以黄帝苗裔自诩。匈奴的呼延氏、屠各刘氏也以轩辕氏之后自称。这些现象的存在 ( )
A.说明鲜卑族的封建化程度最高
B.反映出中原先进文明具有向心力
C.体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
D.为减缓民族间的冲突提供了保障
3.(2024河南豫北名校联考)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孝文帝此举旨在( )
A.推崇儒家文化 B.提升官员素养
C.缓和民族矛盾 D.推动经济恢复
4.(2024安徽宿州期中)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在位近三十年,出猎次数为0,后宣武、孝明、东海王、节闵、安定王诸世只3次出猎的记载。八帝73年平均24.3年才出猎一次。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 )
A.传统经济方式发生剧变
B.失去了传统文化
C.丧失习武尚勇精神
D.改变了民族传统信仰
5.(2024四川成都调研)西魏北周时期,一方面统治者设立太学,延请文士分授经业,另一方面北方崔、卢、李、郑、杨等高门大族中,尚武习战者人数远远超过专事文教者。不仅“河北文士,率晓兵射”,而且妙龄女子亦能上马骑射。这一现象表明( )
A.高门大族政治实力雄厚
B.儒学已失去正统地位
C.民族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D.民族交融与冲突并存
题组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6.(2024江苏淮安期中)有学者认为,东吴时南方地区已出现“再熟之稻”,东晋后又出现“三熟之稻”。出现双季稻与三季稻的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南方炎热的气温、充沛的日照和雨水,同时也需要栽培技术与之配套。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当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优良品种引进
C.北方人民南迁 D.社会相对稳定
7.(2024山西临汾期中)晋武帝晚年,为防止贵族、豪绅势力威胁皇权,大封皇子为王,设法提高皇子的地位,并赋予其“统方州军事”的权力,还有意安排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这些措施 ( )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维系了西晋统治
C.阻碍了郡县制推行 D.旨在加强君主权威
8.(2024山东临沂调研)魏晋南北朝的谱学是记录家世、培养家族子弟责任心和进取心的重要教材,因而成为家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谱学的家族,比如南朝贾氏在朝廷的支持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当时谱学的兴盛( )
A.反映了门阀士族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体现出儒家思想面临挑战
9.(2024河北邯郸八校期中)北魏政府在均田令中没有限制垦荒,“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即种植)。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这一做法(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解决了人地矛盾
C.打击了士族势力 D.调整了生产关系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2024安徽合肥期中)西晋中后期旱灾、疫灾频发,大量百姓沦为流人。李庠(成汉政权奠基人李特之弟)“与六郡流人避难梁益,道路有饥病者,庠常营护隐恤,振施穷乏,大收众心”。吴兴内史孔坦“以岁饥,运家米以振穷乏,百姓赖之”。由此可知,当时 ( )
A.政府重视社会救济B.地方豪强稳定社会秩序
C.西晋统治危机严重D.流人迁徙推动南方开发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1.(2024辽宁锦州调研,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向南方的汉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当时大部分北方世家大族率其宗族、乡里、宾客、部曲,南渡江南,在江南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上,大力发展他们自己的庄园经济,竭力吸收北来流民和原住民为佃客和部曲,这使得北方士家大族在江南保持着相对集中的聚居状态。其他南迁汉人则主要集中在荆、扬、梁、益诸州,以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今江苏的淮阴、扬州、南京、镇江、常州一线为最多。
——摘编自李克建《中国民族分布
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材料二 对大批涌入境内的流民,东晋南朝政府采取的措施就是进行广泛的设置侨州郡县,即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对其进行登记、管理,并规定只要注籍侨州郡的户口簿上就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优待政策。这个政策不仅较好地安置了北来侨民,而且对吸引中原地区人民南徙江南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琳《东晋南朝的
流民及其安置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人南迁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人南迁的原因。(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D 3.B 4.B 5.B 6.B 7.C 8.C
1.D 根据“北平袁绍,南拒孙刘……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可知,材料颂扬的人物应是曹操,故选D项。
2.D 赵武灵王为了强化本国军事力量,采取胡服作为戎装,但是并未普及;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胡服逐渐普及,这一现象说明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生活,D项正确;胡服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引入,但并未普及,说明胡服并不是因为美观而受人追捧,排除A项;汉人接受胡服并不等于放弃了汉服,排除B项;C项曲解材料主旨,排除。
3.B “不设丞相,由司马孚等八人……共议国事,称为‘八公’”,这里的“八公”均是王族,有助于维持司马氏的家族统治,故选B项;宰相制度废除于明朝,排除A项;三公制并未被废除,“八公”并未取代三公制,不能得出职官制度混乱的结论,排除C项;八人共议国事,并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
4.B 南朝时期的地方官员注重发展水利,劝课农桑,这有助于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
5.B 依据“这种门阀政治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动态平衡一定程度维持了统治的稳定”,得出门阀政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治生态平衡,说明在一定条件下,门阀政治具有一定进步性,B项正确;门阀政治会弱化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门阀政治积极的一面,而不是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门阀政治影响皇权强化,二者并不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得到了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有大量人口迁入,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B项正确。
7.C 据材料“但真正有能力将此付诸实践的多为北方的英雄们”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国家综合实力更强,C项正确。
8.C 据“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孝文帝严禁在朝中说鲜卑语,体现了改革的强制性与原则性,又规定年三十以上者可暂缓执行该规定,体现一定灵活性,C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B 3.C 4.A 5.C 6.A 7.D 8.A 9.D 10.B
1.C 西晋政府将内迁的少数民族纳入编户齐民,对其进行管理、征税,这推动了民族间文化交融进程,C项正确;编户齐民是户籍制度,并非民族政策,排除A项;仅从赋税制度看不出内迁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是否融洽,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内迁民族认同西晋赋税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北方诸民族崇敬、认同华夏始祖黄帝和炎帝,这反映出中原先进文明具有向心力,B项正确;A项错在“最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孝文帝改革与材料所述时间不完全相符,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民族间冲突,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3.C 据重用李冲、李彪等汉人,让李冲等人为朝廷制礼作乐得出孝文帝重用汉人贤才,制定礼乐制度,可以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C项正确;推崇儒家文化、提升官员素养、推动经济恢复均不是该项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A、B、D三项。
4.A 孝文帝在位近三十年,出猎次数为0,八帝73年平均24.3年才出猎一次,可知孝文帝改革后,鲜卑传统生产方式和习俗发生剧变,由游牧经济为主变为农耕经济为主,A项正确;出猎只是鲜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出猎次数的减少并不能表明鲜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B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表述绝对化,错在“丧失”一词,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传统信仰的改变,排除D项。
5.C “西魏北周时期,一方面统治者设立太学”,说明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北方大姓尚武习战说明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由此可知,民族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故选C项。材料表明高门大族具有尚武精神,而不是政治实力,排除A项;儒学此时没有失去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但没有涉及冲突,排除D项。
6.A “出现双季稻与三季稻的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南方炎热的气温、充沛的日照和雨水,同时也需要栽培技术与之配套”,这突出的是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兼顾了技术条件,A项正确;该学者没有强调优良品种引入,排除B项;北民南迁主要带去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7.D 据材料可知,晋武帝晚年,通过大封皇子来制约贵族和豪绅势力,并且通过赋予皇子较大权力来提升皇子势力,这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A项;大封皇子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客观上加速了西晋灭亡,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皇权的加强,并未提及地方行政制度状况,排除C项。
8.A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集团重视编修家谱,主要是因为官修谱系成为政府选官、士族出仕的重要依据,反映了门阀士族的发展,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下高官厚禄被士族把持,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学并没有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9.D 材料信息反映出北魏推行均田令,鼓励百姓到地广民稀之处开荒种地,这一做法扩大了自耕农队伍,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这一做法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与打击士族势力无关,排除C项。
10.B 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教材中指出东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但是本题却表明地方豪强在重大灾难面前,也能主动承担恤民义务,从而起到缓解地方矛盾、稳定地方秩序的作用。
11.答案 (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世家大族举族南迁;聚族而居;南迁民众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4分)
(2)原因:中原地区分裂动荡,战火频仍,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东晋南朝政府设置侨州郡县等吸引人民南徙。(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流向南方的汉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可知,规模大,人数多;据“大部分北方世家大族率其宗族、乡里、宾客、部曲,南渡江南”可知,世家大族举族南迁;据“士家大族在江南保持着相对集中的聚居状态”可知,聚族而居;据“主要集中在荆、扬、梁、益诸州,以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可知,南迁民众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2)据材料一“流向南方的汉人规模最大”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原地区分裂动荡,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民南迁;据材料二“不仅较好的安置了北来侨民,而且对吸引中原地区人民南徙江南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可知,东晋南朝政府设置侨州郡县等吸引人民南徙。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