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 史
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 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 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 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
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
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
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1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遗址 玉钺 玉琮 龙首玉环
石 峡 遗 址
良渚遗址
A.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 南北经济差算明显
C. 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 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2.题2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 可能源于
(田地) (“耒”的象形。耒:翻土工具)
题2图
A. 劳动生产 B. 分封制度
C. 兼并战争 D. 祭祀礼仪
3.《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反映了秦朝
A. 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 重视农业生产
C. 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 注重兴修水利
4.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
A. 北击匈奴 B. 光武中兴
C. 楚汉之争 D. 文景之治
5.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
A. 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B. 鉴真东渡的影响力
C. 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6.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A. 加强吏治整顿 B. 吸取隋亡的教训
C. 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
7.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A. 强化中央集权 B. 削弱武将兵权
C.节约军费开支 D. 应对边防压力
8.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发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驿站官印。据此可知,元政府
A. 推行行省制度 B. 改进运输工具
C. 重视交通管理 D. 促进江南开发
9.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 造船技术发达 B. 海防意识增强
C. 海外贸易兴盛 D. 远洋航行开启
10.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A. 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B. 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C. 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D. 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11.题11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题11表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 宣扬了革命思想 B. 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 动摇了清朝统治 D.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12.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
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A. 师夷长技 B. 民主科学
C. 变法图强 D. 实业救国
13.1908年,沪宁铁路开通,苏州民众上午即可看到当日的上海报刊,使得“民智
日开,风气自变”。据此可知,当时
A. 上海成为文化中心 B. 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
C. 报刊推动文艺繁荣 D. 新式交通促进思想传播
1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
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A. 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 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 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15.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搜集了一些有关上海的资料。题15表
中“ ”处应填的是
搜集的资料 探究主题
1.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集中地;2.俄侨较多,便 于掩护苏联使者;3.陈独秀开展活动的中心;4.共 产国际在华联络点;5.政治活动十分活跃。 于上海的条件
题15表
A.护法运动开始
B.护国战争发生
C.五四运动爆发
D.中共一大召开
16.题16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 国民革命运动 B. 秋收起义
C. 人民解放战争 D. 南昌起义
题16图
17.“红军草,红军草,风吹叶儿轻轻摇;黄花开像五角星,叶儿闪闪亮,花儿放金光,远远望着就像红军笑。”与这首20世纪30年代云南彝族地区的歌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井冈山胜利会师 B. 百团大战的胜利
C. 二万五千里长征 D. 中共七大的召开
18.以下展示的史《漫画》杂志第八期部分作品的名称。这反映的是
A . 重 庆 谈 判 B. 辽沈战役
C . 渡 江 战 役 D. 抗美援朝
19.题19图显示了1953—196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状况。由此可见,当时我
题19图
A. 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B. 推广杂交水稻技术
C.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2006—2010年间,我国加大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推广节能灯3.6亿只以上。这些做法
A. 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B. 巩固了国防建设
C. 推进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 解决了能源问题
21.题21表为世界古代史上两个早期国家的统治手段简况。据此可知,两者的共性是
题21表
早期国家 统治手段
古埃及 法老的命令在政治上发挥法律作用,被认为是神意。
美索不达米亚城邦 制定法典;根据神谕举行仪式以帮助统治者决策。
A. 城邦体制成熟
C. 神权色彩浓厚
B. 实行民主政治
D. 采用奴隶制度
22.12—14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场,之后逐渐拆除旧城墙,建造新城墙,把郊区变为城区。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 近代科技兴起 B.城市工商业发展
C. 庄园经济繁荣 D. 生产效率的提高
23.欧洲的海图绘制机构早期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地,15世纪末逐渐向新兴的大西洋沿岸国家及其殖民地转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丝绸之路开通
C. 三角贸易形成 D. 欧洲大学兴起
在16世纪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称书写的日记或日志逐渐增多。这些日记或 日志主要记载家庭和个人情况,唤醒了民众的自我意识。这种现象的出现
A. 推动了启蒙运动高涨 B. 受到了文艺复兴影响
C. 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D. 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
25.与题25图描绘的情景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题25图《网球场宣誓》 《网球场宣誓》描绘了1789年发生 在欧洲的重大事件,图中是国民议会的 召开及贵族、教士、平民三个等级代表 做出合作姿势的情景。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南北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俄国农奴制改革
26.第一国际成立后不久,《共产党宣言》从西欧传播到俄国、北美等地,《资本论》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法、英、俄文等版本。这反映出当时
A. 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B. 国际政治局势的紧张
C. 资本主义迅速没落 D. 马克思主义影响广泛
27.《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初,人们称它为“结束所有战争的和平条约”。但后来史学家们称它是“结束所有和平的条约”,其依据是该条约
A. 未得到国联批准 B. 稳定了欧洲局势
C. 激化了多种矛盾 D.遏制了军备竞赛
28.题28表是20世纪20—40年代印度拍摄的两部电影的简介。这两部电影都
题28表
时间 电影名称 主要内容
1921年 《虔诚的维杜罗》 通过史诗反映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
1943年 《命运》 “印度母亲”的美丽与悲惨现状形成对比。
A. 表达了民族独立愿望 B. 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
C. 肯定不结盟运动意义 D. 歌颂了“万隆精神”
29.联邦德国、法国等共同体六国的工业总产值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从1948年的13%升至1962年的19.8%,出口贸易总额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也从1947年的11.4%增至1962年的27.6%。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解体 B. 西欧国家的联合
C. 北约建立 D. 柏林危机的解决
30.1945—1993年,全球飞机航班乘客人次从900万增至11.71亿。1983—1993年,
全球空运货物总量也增加了近3倍。这一现象反映的是该时期
A. 社会信息化 B. 世界多极化
C. 文化多样化 D.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 小题12分,共
40分。
31.书藏古今,传承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载文字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
(
居延汉简
) (
青铜利簋及铭文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二
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 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
密切相关。
汉至宋代书目种类数量变化图
——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材料三
下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
书名 作 ( 译 ) 者 简介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后传 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 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 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
《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徐 光启合译 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 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
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4分)
32.一脉相承的桑梓情怀与报国理想,让无数学子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937年,出现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规模最大、情景最为壮观的一-次回国潮。当时正值战火纷飞,交通阻隔,留学生们不惜牺牲个人学业,辗转千山万水,想方设法回到祖国。为筹措旅费,有的多方借货,甚至变卖衣服和留学用具。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摘编自王奇生《留学与救国》
材料二 下表为20世纪70- 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统计概况(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国留学生回国潮发生的历史
背景,以及其体现的时代精神。(6 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 -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情况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8 分)
33.科技改变世界面貌。某班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 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组 别 素材 研究 角度
(
第
) (
一
组
) 欧洲14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分布表(%) 时间农业工业服务业1 8 7 0 年51.726.921.41 9 1 3 年41.432.326.3
——摘编自斯蒂芬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劳动 力结 构
第 二 组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整个世界 被农村包围着,19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3.6%,1920年上升 到19.9%。在此过程中,既出现了伦敦、巴黎等综合性大都会, 也有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工业化城市。 ——摘编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城市 化
第 三 组 19世纪末, 一群美国工人挤 在纽约一个房间生活的情景 《罢工》描绘了19世纪下半叶资本 主义国家矿工与工厂主对峙的情景 阶级 关系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第 四 组 1874年,英国卫生官员在视察过程中,发现约3000吨散发 臭气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另据记载,1873—1892年,在严重 雾天后,因支气管炎导致的死亡率比平时高出很多。 ——摘编自布雷恩《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环境 问题
(1)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
(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
结论明确)(8分)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4分)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劳动力结构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欧洲14国的工业
和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结合相关知识并
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出现了电力、汽车等
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研究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
推动其成为工业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