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2.[2023·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期中考试]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髙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3.[2023·广东省清远市期末考试]下表所示是唐代不同时期对于儒学的举措。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
唐太宗 尊奉孔子为“先圣”,设立弘文馆,招纳儒士,兴办学校,倡“周孔之教”,以致“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唐玄宗 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提倡儒学
唐文宗 将儒家九经文字刻于石上,立于太学,供士人学子校正经书,防止传抄讹误。石经共114块刻石,228面,65万余字
A.首创官学教育体系
B.尊崇儒学
C.开始将孔子神圣化
D.独尊儒学
4.[2023·山东省泰安市期末考试]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这表明唐代音乐的发展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民族交融与中外交流
D.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5.[202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这一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这种思潮称为“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出现( )
A.是道教渐趋本土化的产物
B.使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C.是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在思想上的反映
D.使士人更加崇尚实际
6.[2023·山东泰安期中]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羽衣霓裳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7.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C.北魏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D.艺术家创造性劳动铸就敦煌艺术
8.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母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 )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9.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10.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11.20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 )
A.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流传
B.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C.《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
D.五言诗源于唐代西北的民间地区
12.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
A.唐文化多元共荣
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君权的极度强化
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二、非选择题
13.[2023·福建省南平市期末考试](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第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美洲的发现,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影响。(8分)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解析:唐朝壁画和歌舞剧中既体现了本土元素也结合了外国元素,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文化的中外结合并非风格单一,排除B项;飞天和大型歌舞剧不反映市民的生活,排除C项;文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体现了创新,排除D项。
2.[2023·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期中考试]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髙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解析:医圣孙思邈的言论体现了重视生命、仁和社会责任感等符合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选B项;强调重视生命,重心不在社会教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不是以它为理论基础,排除C项;封建的伦理主要是三纲五常,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3.[2023·广东省清远市期末考试]下表所示是唐代不同时期对于儒学的举措。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
唐太宗 尊奉孔子为“先圣”,设立弘文馆,招纳儒士,兴办学校,倡“周孔之教”,以致“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唐玄宗 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提倡儒学
唐文宗 将儒家九经文字刻于石上,立于太学,供士人学子校正经书,防止传抄讹误。石经共114块刻石,228面,65万余字
A.首创官学教育体系
B.尊崇儒学
C.开始将孔子神圣化
D.独尊儒学
解析:三个时期都提倡儒学,重视儒学的作用,说明儒学在唐代受到尊崇,故选B项;A项发生在西汉时期,“首创”的说法错误,排除;重视儒学并不等同于将孔子神圣化,且“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
4.[2023·山东省泰安市期末考试]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这表明唐代音乐的发展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民族交融与中外交流
D.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解析:据材料“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可知唐代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交流与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音乐的发展,故选C项;唐代商品经济并未迅速发展,排除A项;唐代有安史之乱,并不稳定统一,排除B项;朝贡贸易明清时期比较盛行,排除D项。
5.[202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这一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这种思潮称为“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出现( )
A.是道教渐趋本土化的产物
B.使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C.是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在思想上的反映
D.使士人更加崇尚实际
解析:据所学儒家强调积极入世,据材料魏晋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可知士人崇尚老庄主要是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避世的表现,故选C项;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本就是中国本土宗教,排除A项;汉代以来儒学成为中国正统思想,道家思想盛行未颠覆儒学地位,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玄学出现是士人逃避社会现实的表现,排除D项。
6.[2023·山东泰安期中]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羽衣霓裳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解析:羽衣霓裳舞原为天竺佛教舞曲,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促进艺术创新,故选D项;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属于中外文化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佛教舞曲,未涉及道教、儒家,排除B项;材料围绕羽衣霓裳舞形成过程展开,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C项。
7.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C.北魏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D.艺术家创造性劳动铸就敦煌艺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因此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唐朝是繁荣与开放时期,因此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B项正确;AC两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8.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母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 )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均田制。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建立,隋唐沿袭,从材料看实际授田远远小于应授田,故A项正确;均田制是按照性别、年龄分田的,且材料未体现土地分配不均,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均田制的授田情况,无法反映官吏廉洁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及了敦煌一地的情况,而且只讲了土地分配情况,故D项错误。
9.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解析] 依据题干“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可知,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三国时期对火药材料的认知,不能说明火药已经发明和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故A、B两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0.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解析] 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片面;B项错误,错在“完全”;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1.20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 )
A.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流传
B.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C.《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
D.五言诗源于唐代西北的民间地区
[解析] 新疆地区的儿童抄写《论语·郑氏注》内容,说明儒家文化在当时的吐鲁番地区已经流传,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科举制,排除B、C两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
A.唐文化多元共荣
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君权的极度强化
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解析] 题目中未涉及唐朝文化的多元共荣及君权的极度强化,故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B项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表明唐朝时期的儒学地位相对于佛教和道教而言,较为稳固,不需要统治者的大力推崇,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福建省南平市期末考试](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第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美洲的发现,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影响。(8分)
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科举制的推动;开明文化政策(兼收并蓄)。(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2)影响:唐文化远播亚欧,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外传,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火药传入欧洲,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时作业(答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