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24版-统编版新高考·真题分类
2024高考真题
专题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广东高考·1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2.(2024·湖南高考·11)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
3.(2024·江苏高考·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4.(2024·全国甲卷·31)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七条中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这一规定( )
A.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开启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C.推动了基层的民主与法治建设 D.确立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方向
5.(2024·山东高考·8)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
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6.(2024·山东高考·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7.(2024·安徽高考·9)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
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
8.(2024·甘肃高考·10)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9.(2024.1·浙江高考·18)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101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
B.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D.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
10.(2024·湖北高考·1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 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 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 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 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非选择题
11.(2024·北京高考·19)和平与发展。(12分)
材料一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
材料二
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
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
——(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6分)
(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6分)
12.(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答案解析示例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社会保障制度也由以往单位包办转变为个人承担部分缴费责任,即由国家一单位保障制迈向国家一社会保障制,故选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部分,而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项;乡镇企业的发展确实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主要影响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非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排除D项。
2.
【答案】B
【解析】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农村的经营体制经历了从集体经营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这种改革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有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可以出售,同时他们也有更多的收入去购买商品,从而推动了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此外,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可能需要更少的土地就能满足生产需求,这可能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减少,故选B项;虽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这一体制在1993年尚未完全确立,并且它并不能直接解释为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而商品零售总额增加,排除A项;“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只是经营体制改革带来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和商品零售总额增加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虽然对农村经济有一定影响,但它并不直接解释为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会减少,排除D项。
3.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可知肖楠森教授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理论探索和亲身实践解决了全国许多地方的饮用水问题,体现了科学家利用自身价值至诚报国的情怀,故选D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饮用水问题,主要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属于脱贫致富的范畴,排除A项;三线建设主要与重工业和国防建设有关,目的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排除B项;解决饮用水问题主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无关,排除C项。
4.
【答案】A
【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但后来随着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动乱,“双百方针”遭到践踏,八二宪法在起草拟订中虽未将“双百方针”写入其中,但是“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在理解上不能将“双百方针”固化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其具有历史的生命力,故而A项正确。B项中的“开启了”用词过于绝对,且建国以来全国性思想解放运动的时间共有1次即1978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故而排除B选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建设,而非民主政治建设,故排除C。确立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方向是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的,故排除D。
5.
【答案】A
【解析】1979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C、D都是手段,可直接得出答案为A项;同时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材料提到的时间也存在错误,D选项时间错误。
6.
【答案】B
【解析】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百人访华团时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这一种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故选B项。无论是大国还是周边国家,都是缩小了人类共同体的范畴,均应排除,结伴而不结盟符合中国一贯立场,但是和邓小平这一思想核心精神不同,不结盟是国际战略,协调发展是命运理想,故A、C、D均可以进行排除。
7.
【答案】D
【解析】报道中的工程师由在国企辞职到高薪就职沿海乡镇企业,再入职内地企业,体现的是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的人才流动问题,故答案选D。材料未涉及国企改革成效及其和私有企业关系问题,故排除AB;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但1980年代中期以后又迅速扩大,且材料也未涉及城乡发展状况的信息,故排除C。
8.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数据私家车主要出现于1992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快速增长,这一过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和初步形成吻合,故答案选D。材料只是涉及私家车增长信息,没有私家车与其他出行工具对比信息和汽车制造业在新型支柱产业的地位,故排除AB;私家车增长有利于自驾游发展,但拥有私家车不是为了自驾游或不是单纯为了自驾游,故排除C。
9.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广交会的创办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她见证了中国外贸发展、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证明了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B项;“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不合题意,与材料的主旨“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相悖,排除A项;“广交会”概念混淆,应为“经济特区”,排除C项;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与题旨不符,排除D项。
10.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实施身份证制度,但当时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户口人员流动较少,最终没有实施,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人口流动量加大,因此居民身份证条例得以实施,这说明人口的流动推动了国家人口管理政策调整,D项正确;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排除A项;材料中人口管理政策调整的确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但人口管理政策调整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项;人口管理的政策是针对全国性的,不能缩小城乡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分析:材料一:不结盟运动的国家或政府首脑认识到,在旧的世界霸权秩序向新的秩序过渡中,存在着导致世界冲突的危机;他们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以取代冷战状态和避免全面核灾祸。
材料二: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强调南北双方尽管存在分歧,但有共同的利益,命运休戚相关。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要性。
(2)解释:材料三中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反映了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各国之间紧密相连的命运和共同的责任;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了哲学基础;中国主张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中国还倡导“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这些措施体现了中国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和共赢发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12.【答案】
(1)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制造部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机械制造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后,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装备制造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创新成果丰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这些变化使得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2)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机械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丰硕,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的推进;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
专题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24版-统编版新高考·真题分类
2024高考真题
专题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广东高考·1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2.(2024·湖南高考·11)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
3.(2024·江苏高考·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4.(2024·全国甲卷·31)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七条中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这一规定( )
A.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开启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C.推动了基层的民主与法治建设 D.确立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方向
5.(2024·山东高考·8)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
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6.(2024·山东高考·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7.(2024·安徽高考·9)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
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
8.(2024·甘肃高考·10)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9.(2024.1·浙江高考·18)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101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
B.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D.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
10.(2024·湖北高考·1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 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 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 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 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非选择题
11.(2024·北京高考·19)和平与发展。(12分)
材料一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
材料二
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
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
——(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6分)
(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6分)
12.(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专题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