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易错点分析】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方式: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往来、统治者改革等。
(2)表现
政治 少数民族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经济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术,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业经验
文化、社会生活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语言、习俗等,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3)特点:相互学习;方式多样(有官方推动,也有民间自发)。
(4)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政权建设,人口南迁促进了南
方地区的开发,为隋唐统一和文化大繁荣奠定基础。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阅于墙”而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是主流。
(1)特点:灵活多样,以和为主,恩威并施,因俗而治,民族平等,开明包容。
(2)作用: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二、对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认识
1.制度变革基本上遵循了“因事设官”“因事设制”的原则,主要是服务于强化皇权和有效
处理政务,进行行政权力的分配与运行过程中的监督。三省六部制聚焦权力制衡,分工明确,其中,三省是真正的行政中枢,宰相由个人变成集体,通过分散大臣权力的方式,达到确保君主集权的目的。
科举制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和中小地主势力的上升,庶族地主参政改变了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但是,科举制并非选官的唯一方式,也存在推荐制、世家恩赏等选官制度。隋唐科举制虽然让庶族地主获得参政机会,但从实际录取结果看,世家大族仍占主导。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是汉代以来课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
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同时也形成了藩镇。
魏晋至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体,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很长时期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安定。
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印度、中亚等地区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在文艺领域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四、认识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唐时期结束分裂,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随着北民南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4.文化交流: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唐朝儒学复兴。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提升练】
1.汉魏时期,北方边疆胡人喜食奶酪,中原地区极少食用。北魏成书的《齐民要术》不但记载酪酥、干酪的制作方法,还全面总结了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这种变化说明( )
A.贾思勰非常重视奶制品的生产加工 B.北魏鲜卑人强迫汉人改变饮食习惯
C.中原地区和北方经济联系互动频繁 D.中原饮食习惯受到民族交融的影响
2.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宽水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首选的流行服饰。这种服饰装束风格( )
A.是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体现 B.反映出佛道老庄思想的盛行
C.表明儒学统治地位逐步崩塌 D.说明名士能够引领时代习俗
3.魏晋玄学家主张自然之性是生存之本,仁义教化是末,要求“崇本息末”,但他们也认为顺性之自然,可以自然心知、明白而达礼,最终成就仁义。由此可见,魏晋玄学家的主张( )
A.冲击了儒家的等级秩序 B.使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C.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
4.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端,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5.唐朝前期,外层防御圈以各都护府为核心,内层防御圈以边境都督府为核心。都护府与边境都督府辖有若干羁縻府州,以镇抚外族,同时兼统邻近数州军队。都护府与镇戍系统仅负责提供敌情与牵制敌人,具体作战由中央派遣军队承担。由此可知,唐胡前期( )
A.注重边疆地区治理 B.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C.藩镇割据潜滋暗长 D.军制改革迫在眉睫
6.下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
时期 统治(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榜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约28
宋太祖 17 188 约13
宋太宗 21 1487 约186
宋真宗 25 1760 约147
宋仁宗 41 4561 约351
A.实行了文官制度 B.完善了科举制度 C.文学发展的结果 D.加强君权的需要
7.唐代《卢士琼墓志》记载:“(卢士琼)尝职同州(今陕西渭南),当征官税钱,时民竟出粟易钱以归官,斗至十八九。君白刺史言状,请倍估纳粟,下以泽民,上可以与官取利……刺史乃悬榜晓民,使请余价,因以绢布高给之,民亦欢受,州获羡钱六百万。”这反映了( )
A.两税法的施行困难 B.统治阶层注重仁政
C.租庸调制负担过重 D.赋税政策实用灵活
8.下表所示为文献中有关雕版印刷术的部分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记载 来源
“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险” 《后汉书·张俭传》
晋惠帝永宁二年(公元 302 年),黄门传郎刘景先表奏:“臣逼太白山隐士传洛机辟谷仙方……请将其方镂版,广传天下…” [清]陈芳生《先忧集》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十二月八日,救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A.早期雕版印刷术的用途较广泛
B.文献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矛盾颇多
C.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政府文书
D.宗教活动为技术发明作出了贡献
9.史书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
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10.【运河文化与时代价值】
材料一 自吴王夫差开凿邢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从城南江干一带扩展至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开敞的集市取代。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阎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摘编自王静《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以扬州、苏州和杭州为例》
材料二 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范围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千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类型包括间、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仓库、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以及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
——援引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学习强国》、人民网等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并简要指出当今保护和开发大运河的时代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乳酪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见食物,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体现的是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加强,中原饮食习惯受到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A:贾思勰只是记载了奶制品的制作方法,无法说明其非常重视。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饮食的变化,但不能反映北魏鲜卑人“强迫”汉人改变饮食习惯。排除C:经济联系“互动频繁”从材料中看不出。
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光身”“翩翩”“优雅和飘逸”可知,魏晋时期服饰特点受佛老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民族交流,排除A项。C、D两项材料也不能体现。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玄学家认为顺性之自然,可以自然心知、明白而达礼,最终成就仁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故选C项;
在儒家等级制度中,社会被划分为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兄与弟等不同的等级关系,魏晋玄学家主张自然之性是生存之本,仁义教化是末,没有冲击儒家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
汉武帝后到清末,儒学始终没有丧失正统地位,B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项;
传统儒学的局限主要体现在:模式化和缺乏创新;过分强调道德而忽视法律;缺乏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重视;缺乏对社会平等和公正的重视以及缺乏对民主和科学的重视等,材料描述的是魏晋时期玄学发展对儒学的促进,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大运河的影响。选择D: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隋代疏通大运河后,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代“地大人众,政繁务殷”,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表明隋唐时期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排除A: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未完成。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大运河等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的说法绝对。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材料可以看出边疆都护府负责镇抚外族,机构设置严密职责明确,同时也注重对边疆的节制,说明注重边疆地区的治理,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虽掌握军权但受中央节制,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作战是中央派遣军队承担,地方只负责提供敌情与牵制敌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唐朝前期边疆治理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选择D:根据表中数据可发现,宋代太宗、真宗、仁宗时期科举进士平均每榜录取的人数要远多于唐朝,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宋朝为加强皇权,重用文臣,增加了科举取士的数量。排除A:实行文官制度也是出于加强君权的需要。排除B:科举制的完善也是适应加强君权,选拔官员的需要,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文学发展应是重视发展科举制的结果,因果关系颠倒。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君白刺史言状,请倍估纳粟,下以泽民,上可以与官取利.…刺史乃悬榜晓民,使请余价,因以绢布高给之,民亦欢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士琼做收税钱的官员时, 认为粟的价格较低,请求此时提高粟的价格,反映出赋税政策实用灵活,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实施困难,排除A项; 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此时租庸调制已被废除,排除C项。 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早期雕版印刷术广泛用于告示(搜捕令)和宗教典籍印刷,故选A项;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后期的文物,与材料中的记述时间没有交叉,故无法由此推出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矛盾之处,故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列举所有和雕版印刷术有关的文献记载,不能确定东汉以前是否将雕印技术用于其他用途,故排除C项;材料只能体现宗教典籍印刷对雕版印刷术的运用,并不能说明宗教对技术发明的贡献,故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印度眼科医术的传人,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反映了唐代中印、中阿、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医药学交流频繁,故选D项。A、BC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10.答案:(1)影响:推动城址(经济中心)变迁;促进商业繁荣;促进商业空间变化;影响周边地区的传统经济观念。
(2)原因:历史悠久,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建设涉及复杂的水利工程技术,展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能力;大运河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时代价值:遗产种类丰富,具备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仍然具备较好的社会经济利用价值;大运河吸引了国际关注,有助于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据材料一“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可知推动城址(经济中心)变迁;据材料一“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可知促进商业繁荣;据材料一“封闭的‘市’被代之以开敞的集市”可知促进商业空间变化:据材料一“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可知影响周边地区的传统经济观念。
(2)本题是影响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悠久,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根据材料二“遗产类型包括间、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仓库、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建设涉及复杂的水利工程技术,展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第二小问时代价值,根据材料二中的“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等信息可以得出,遗产种类丰富,具备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据材料二中的“其范围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263公顷。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千米,相关遗产共计58处”等信息可以得出,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仍然具备较好的社会经济利用价值;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吸引了国际关注,有助于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