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专题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含解析)

专题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考点01辛亥革命(1-6)
考点0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7-1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03年,清政府为了奖励华商公司颁布章程,规定集股5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者,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1907年,又将最低标准降至20万元,最高标准降至2000万元。但据统计,1907年仅有一人获奖,1908年有两人获奖。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政府的奖励举措脱离实际 B.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C.统治者依然坚持抑商政策 D.新型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
2.1945年8月,收到蒋介石三封电报后,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继续实行三三制原则 B.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C.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3.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北军政府于成立第二日即发表对外宣言书,表示将保护各国人民财产,承认既有的条约与借款,以此希冀各国严守中立。清廷在派兵镇压革命的同时,那桐、邹嘉来等官员还请求各国在京公使勿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并表示“外人倘受战事损失,政府尽可一力负担”。这体现出( )
A.革命政权对外软弱妥协 B.外交中立原则遭到破坏
C.中国政局深受列强影响 D.西方政府同情革命党人
4.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这一状况( )
A.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政体变革 B.使中国实现了民主政治
C.有利于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5.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 )
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 B.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
6.清末以来持续十余年之久的“革命”与“改良”之争因辛亥革命而告终。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几乎同时发起,竞相高举“革命”大旗,且均以“革命党”自居。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 B.革命话语为广大民众认同
C.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深入 D.阶级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
7.下图为刊载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新闻报》的漫画《一意进行》。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表达国人维护共和制的决心
C.折射出政党政治的艰难曲折 D.讽刺军阀混战破坏民主政治
8.1912年,中国报社数从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锐减了300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 B.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C.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 D.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
9.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针对是否恢复《临时约法》,各派主张如下表。
代表人物 主张
孙中山 庶事改良,或难骤举,至于规复约法,尊重民意机关,则惟一无二之方,无所用其踌躇者
梁启超 恢复旧约法和旧国会
段祺瑞 反对恢复民元约法,主张暂以民三约法为行政标准,要求各省派代表组织“修正约法委员会”以产生一部折中约法
冯国璋 恢复民元约法和旧国会,以表示对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约法之争是北洋派系之争的核心 B.民主共和理念得以广泛传播
C.党派激烈竞争推动政党政治发展 D.政治民主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10.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机构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是一种常态。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这里的“特殊原因”主要是指( )
A.古代帝王权力观念根深蒂固 B.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
C.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 D.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衅启后,洋货进口顿绝,一般销泰西缎者,无从购买,纷纷向杭购买是级。”这一时期,仅杭州、湖州两地新设机器绸厂百余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传统丝织业竞争力凸显 B.产业结构发生巨变
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12.下表为1933年《申报月刊》上各类广告情况统计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
香烟 医药 保健品 银行 胶卷 书店 服装 电器 日用品 护肤品 招股引资
条数 8 34 14 5 2 3 3 4 3 3 2
百分比 10% 42% 17% 6% 2% 4% 4% 5% 4% 4% 2%
A.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取得成效 B.传统中医药学获得振兴
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D.广告业近代化趋势初显
13.1920年9月陈独秀在《答费哲民》中指出“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的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据此可知陈独秀( )
A.运用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妇女运动
B.认识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
C.尝试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
D.号召学习西方民主科学启迪广大青年
14.1918年至1919年,一些人提出了“撷精取粹”“熔于一炉”的中西融合主张,对此,陈独秀坚持“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鲁迅和胡适等人也非常决绝地反对调和折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当时( )
A.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B.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
C.民族资产阶级的逐渐壮大 D.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影响
15.1915年1月,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该刊首创左起横排兼使用西式标点的书刊形式,“以便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程序”,创刊后一度畅销。该杂志( )
A.开启近代出版事业新篇章 B.实现了“科学救国”的理念
C.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载体 D.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进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黄中慧明确提出:今“无业游民生计日绌,苟不早为之所,则民不聊生,人心思变,更何堪设想?……兹谨拟工艺局章程若干条,防患未形,寓养于教”。在1902—1909年间,山东、浙江等22个省都创办了省级工艺局。农工商部之工艺局开业之时,就把游民中的少壮者作为主要的招收对象,到1907年时招收艺徒的规模已达500人,且“分隶各科,责成工师,认真指授,就所学之难易,分别二年一年毕业”。
1903年,袁世凯创办了北洋工艺局,作为“北洋官营实业之总机关”。该局“先后毕业生共计二千余人。各属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场毕业工徒”。一些士绅纷纷开设工场,吸纳了北洋工艺局毕业的工徒,仅高阳一地的棉布生产在1909年就达95万匹,1910年上升到148万匹。四川工艺局成立后,到1910年已有近百家工艺局所和工场,生产有革制产品、肥皂、……其中不少“改良土产十分行销”。在晚清开办的工艺局所中,虽然有相当数量的传授科目是现代工艺技术,但是,传统工艺的手工业技术培训仍是各地工艺局所中的大宗科目,如木工、竹工等,而且还有不少属于特种手工艺的科目等。
——摘编自张九洲《论晚清官办工艺局所的兴起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官办工艺局所”创办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办工艺局所”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7.【救国与救人】
材料一:“国民性”,亦可作“民族性”,是由日语引入的名词,意为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心态文化特征。晚清以来的思想家多借用它来指喻中华民族在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想、情感、意志特征的总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西方民族接触、对抗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屈辱,痛苦地启发了中国思想家渐次深入地从民族思想、心理这一最隐秘的层面上去寻找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项目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
侧重点 “今日欲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陈独秀说:“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名与个人主义相冲突,实以巩固个人利益为本因也。”
内容 “国民者,以国为民之公产公物也”。“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自由云者,团体之自由,非个人之自由也。” “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就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摘编自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实质,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不同点。
18.鲁迅的作品“一切都无法片刻离开中国革命、中国变革这一课题,中国革命问题始终存在于鲁迅的根底里”。1921年小说《阿Q正传》发表于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晨报副刊》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阿Q正传》中未庄人对“革命”的反映
革命之前 (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
革命期间 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自由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阿Q找假洋鬼子投革命党却被赶出去后)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
他(阿Q)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把总)。他(阿Q)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
革命之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学者指出,“鲁迅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民族的面孔”,“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和自省能力”。从以上角度,说明《阿Q正传》的时代价值。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思,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什么,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
(2)结合史实,简述你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理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青政府采取了奖励工商的措施,但设置的奖励标准过高,虽然后期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期间有所调整,最高奖励要求集股资金仍然在2000万元之上,最低标准也有20万元,依据这个标准,能够获得奖励的人非常少,这足以看出清政府奖励工商政策脱离实际,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一改传统的“抑商”政策,实行奖励工商的政策,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募集股份创办企业的新型股份制企业,如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始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5年8月”,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和平建国的主张,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D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重庆谈判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排除B项;材料与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说法无关,排除C 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革命政权还是清政府的官员都强调对列强侵略权益的保护,其目的都在于争取列强的支持,这体现出列强对近代中国政局的影响,C项正确。A项表述以偏概全,材料不仅仅提及革命政权,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政府对中国革命党人的态度,且该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政党,中国同盟会也成为合法组织,联合别的政党,在选举中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说明它推动中国向民主政体转变,A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也没有使中国实现民主政治,排除B、C两项;材料并没有谈及辛亥革命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讨伐张勋的行为被认为是“悖谬”,说明作者不认同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思想保守,故答案选D项,排除C项:“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说明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反对张勋复辟,赞同共和,A项错误;材料与地方军阀势力大小无关,B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各阶层竞相高举革命大旗,且均以“革命党”自居,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深入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而非正确道路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广大民众的反应,排除B项阶级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与材料描述的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可知,时间是1913年12月27日,画面中“内阁”“国会”等都被车轮碾压而飞溅,是在讽刺袁世凯在推行独裁统治、解散国民党、破坏国会和内阁,说明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揭示出政党政治的艰难曲折,C项正确。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共和制被破坏,没体现国人维护共和制的决心,排除B项;军阀混战是在1916年后,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报社数从100家……汉口2家”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报纸数量激增;1913年出现“宋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建立起独裁统治,导致报纸数量的急剧减少,故选B项;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迅速萧条,排除A项;“迭代更新”说法错误,此时信息传播方式仍以报刊为主,排除C项;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应该促使报刊数量大增,而非减少,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
排除A:北洋派系之争的核心是争夺势力范围,约法之争的对象是南北双方。排除B:材料主旨强调各派对是否恢复《临时约法》意见不一,表明政治民主化进程艰难,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无直接关系。排除C:材料主旨强调各派对《临时约法》的态度,与政党政治的发展无关。
10.答案:A
解析:“府院之争”既反映了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的争斗,又说明了列强在华的争夺,但本题要求从历史传统上来寻找答案,只能选择A项,即专制主义传统。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欧衅启后,洋货进口顿绝,一般销泰西缎者,无从购买,纷纷向杭购买是缎”及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机器绸厂的发展,并不是传统丝织业,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看出,1933年《申报月刊》广告内容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有关,故答案为C项。A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传统中医药学获得振兴,排除B项;广告业近代化趋势早已显现,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的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陈独秀在考察妇女解放地位的时候应用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等理论,反映了陈独秀尝试通过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可知,陈独秀认为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排除B项;据材料“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可知,陈独秀认为可以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解决妇女解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决绝地反对调和折哀”可知,当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反对调和,主张矫枉过正,采取激进的文化态度,宣传新思想,抨击旧思想,A项正确;胡适并不认同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属于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胡适强调的是抨击封建思想,两者无关,排除C项;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已经失败,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有利于人们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状况,推动思想解放进程,D项正确;“开启”一词不准确,排除A项;该杂志体现了“科学救国”的理念,但并未说明已经实现,排除B项;《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载体,排除C项。
16.答案:(1)列强侵华,内忧外患;游民众多,失业现象严重;清末新政的推行;近代西方技术与文化的输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逐渐盛行。
(2)工艺局所寓养于教,使游民得到就业安置,有利于社会稳定;工艺局所引进近代西方先进工艺技术,促进了近代西方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工艺局所重视传统工艺培训,保存了传统手工业技艺,有助于近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工艺局所毕业的学生增多,体现了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近代化;工艺局所的数量不断增多,带动的手工工场也在增多,体现出工场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壮大;工艺局所的货物比较畅销,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解析:(1)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列强侵华,内忧外患;根据材料“无业游民生计日绌,苟不早为之所”“把游民中的少壮者作为主要的招收对象”,可知游民众多,失业现象严重;根据材料“1901年”“1903年”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推行;根据材料“虽然有相当数量的传授科目是现代工艺技术”,可知近代西方技术与文化的输入;根据材料时间以及“一些士绅纷纷开设工场,吸纳了北洋工艺局毕业的工徒”,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逐渐盛行。
(2)根据材料“无业游民生计日绌,……寓养于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艺局所寓养于教,使游民得到就业安置,有利于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在晚清开办的工艺局所中,虽然有相当数量的传授科目是现代工艺技术,但是,传统工艺的手工业技术培训仍是各地工艺局所中的大宗科目”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艺局所引进近代西方先进工艺技术,促进了近代西方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工艺局所重视传统工艺培训,保存了传统手工业技艺,有助于近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根据材料“分隶各科,责成工师,认真指授,就所学之难易,分别二年一年毕业”“先后毕业生共计二千余人。各属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场毕业工徒”,可知工艺局所毕业的学生增多,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一些士绅纷纷开设工场,吸纳了北洋工艺局毕业的工徒,仅高阳一地的棉布生产在1909年就达95万匹,1910年上升到148万匹”,可知工艺局所的数量不断增多,带动的手工工场也在增多,体现出工场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壮大;根据材料“改良土产十分行销”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艺局所的货物比较畅销,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7.答案:(1)实质:通过思想的启蒙和人的近代化来挽救民族危机。背景:民族危机;政治改革与革命的失败(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反思);中外国民素质的巨大差距;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进。
(2)不同:侧重点不同,辛亥革命时期立足于救亡而倡导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则立足于启蒙而兼顾救亡;内容不同,辛亥革命时期强调公德,突出国家本位。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独立人格,个人本位色彩突出;影响不同,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有限,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较为广泛。
解析:(1)实质:据材料“中国思想家渐次深入地从民族思想、心理这一最隐秘的层面上去寻找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20世纪初的进步知识分子主张改造“国民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要涤荡封建文化,宣传民主科学,通过思想的启蒙和人的近代化来挽救民族危机。背景: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西方民族接触、对抗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屈辱”得出民族危机;据材料“中国思想家渐次深入地从民族思想、心理这一最隐秘的层面上去寻找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得出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反思;结合所学,20世纪初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可得出中外国民素质存在巨大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可得出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进。
(2)不同: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行我民族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巩固个人利益”得出侧重点不同,辛亥革命时期立足于救亡而倡导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则立足于启蒙而兼顾救亡;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独立的人格”得出内容不同,辛亥革命时期强调公德,突出国家本位。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独立人格,个人本位色彩突出;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有限,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较为广泛。
18.答案: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以及革命对未庄的影响的描写,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未庄人对什么是革命、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等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穷苦的阿Q认为革命就是为自己牟利;赵秀才、假洋鬼子等人先是投机革命,后又破坏革命;革命后封建势力仍然掌握政权;革命没有给未庄带来变化。小说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落后、愚昧和对革命的冷漠,表现了辛亥革命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作品发表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作者意在通过对革命的反思唤起人们的觉醒,促进思想解放,以此来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解析:根据材料中“《阿Q正传》中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来看,《阿Q正传》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农村思想解放程度来看,小说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落后、愚昧和对革命的冷漠,表现了辛亥革命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结合该作品发布的背景来看,作品发表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作者意在通过对革命的反思唤起人们的觉醒,促进思想解放,以此来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19.答案:(1)惟一根本之条件:人民要有主人翁意识;努力: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启发民智。
(2)理解: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之后,救亡图存就成为一个主题。第二次片战争后,洋务派起了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然而这种把“西用”与“中体”嫁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宣告了这一思潮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有识之士意识到既要学习西方的科技和经济,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于是维新变法思潮兴起,由于顽固派的强大和维新派力量的弱小,维新变法迅速归于失败,这种思想也随之转入低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世凯窃取后,有识之士意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民主与科学成为新的思想。所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不止一个洪峰,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出现的。
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一“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可知陈独秀认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人民要有主人翁意识。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于是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主题,地主阶级洋务派在 19世纪 60年代提出了中体西用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 19世纪 90年代提出了变法维新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20 世纪初期提出暴力革命、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所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不止一个洪峰,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出现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专题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