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专题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含解析)

专题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0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3)
考点02辽夏金元的统治(4-6)
考点0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7-1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代( )
A.重文轻武社会风气 B.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
C.周边民族政权并立 D.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2.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 )
A.转嫁财政危机 B.缓和阶级矛盾 C.增加财政收入 D.限制寺观发展
3.《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的历史故事面。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A.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 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 D.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
4.辽国建立后,对以前的契丹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各部族长官与州节度使、刺史一样,既是本领区内的军事长官,也是赋有实权的行政长官。他们由辽廷统一任命,既有一定的任期,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C.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 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5.金人进入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理论,自称“中国”,也没有将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金时期,实际上萌生了多元正统意识,即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这种现象有助于( )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D.儒家礼乐制度传播
6.元朝时期,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在对三朝历史编纂中,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史发展进程,负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这反映出元朝( )
A.“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 B.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 D.民族交融缓和了社会矛盾
7.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 )
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 B.欧洲审美情趣的影响
C.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 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
8.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由此可知,宋代( )
A.专卖制度日益趋向解体 B.商业发展突破体制的束缚
C.商人主导市场交易活动 D.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
9.北宋淮南地区种茶农户众多,被称为“园户”;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很多“糖霜户”,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这表明当时南方地区( )
A.市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农产品商品化倾向明显 D.农户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10.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精耕细作农业迅速发展
11.宋仁宗时进士重策论和诸科大义,神宗时罢诗赋、帖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这一时期的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终治乱”等。据此可知,宋朝( )
A.改革科举制完善取士程序 B.关注官员治国理政能力
C.面临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D.积极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12.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
A.理学在宋代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理学思想家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13.关于扬州的诗词很多,据下表可知( )
时间 诗人(词人) 诗(词)
盛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晚唐 徐凝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晚唐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代 姜夔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
A.交通便利推动经济繁荣 B.安史之乱造成经济萧条
C.辽兵南下影响经济发展 D.漕运与战争导致其兴衰
14.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汜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旉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农书( )
A.得益于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 B.表明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
C.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意在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
15.长期以来,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只是《梦溪笔谈》中的文字描述。1996年,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权威鉴定,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木活字印本,将中国木活字印刷的使用时间从元代提前到西夏,捍卫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这说明( )
A.西夏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术 B.史由证来是历史研究的原则
C.宋夏之间文化交流很频繁 D.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宗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端拱元年,诏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未几复禁,违者抵死,北界商旅辄入内地贩易,所在捕斩之。……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遣都官员外郎孔揆等乘传诣三榷场,与转运使刘综并所在长吏平互市物价,稍优其直予之。
——摘自《宋史》卷第一百八十六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互相市易”发生在北宋与哪个民族政权之间,并给出判断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上述民族政权贸易交往发生的变化;指出北宋“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的考量因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三级地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府是皇帝即位前居住或任职的州以及京都、陪都所在地,军是冲要之地,监是有矿产之地,府、军、监与州的级别相同,宋全盛时有4京府、30普通府、254州、63监再下是县,全盛时有1234个县。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察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三级行政区划细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行省制度“大而不专”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以后,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由于明初宝钞没有保证金、储蓄金等制度,而且发行无度,很快就出现了贬值的信用危机。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崛起,到得到官方认可与自上而下合流,主要以赋役折银的方式大规模推向全国的历程。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具有自由银的本质,标志中国古代历朝铸造和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丧失。市场与国家之间不仅存在博弈,而且也有调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伴随着一系列国家制度变迁,赋役一财政货币化改革,引领整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
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救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兵卫寡弱,有同儿戏”等及所学可知,北宋初期为避免重蹈唐末及五代的悲剧,极度强化中央集权,造成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州郡空虚,无法防范盗贼,B项正确;重文轻武的政治传统与材料中所述的地方防卫力量虚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威胁的是宋代的边境军事安全,材料中所述的是宋朝地方社会治理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所描述的地方军事力量薄弱,而与城市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州县官府雇募差役的经费须“民户按户分摊”,“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等,反映出王安石变革差役制度属于理财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并非要转嫁财政危机,排除A项;王安石要求所有民户分摊经费的做法危害了特权阶层利益,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排除B项;寺观缴纳助役钱不利于寺观的发展,是变法的客观影响,并非王安石变法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而“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可知,图画内容与南宋时期的状况类似,南宋对金称臣,缴纳“岁贡”,另一方面借《文姬归汉图》表达南宋臣民祈盼皇帝归来的心情,因此该作品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故选D项;该图画的创作风格重在写实,没有体现浪漫主义唯美画风,排除A项;程朱理学是宋朝时期的主流思想,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而图画重在以汉匈关系隐喻宋金关系,排除B、C两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参照中原州县制,对原有的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其管理制度与地方州县一样,使其成为辽政权直接领导下的地方统治机构,这就强化了地方的控制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是讲辽国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汉化改革,不属于“因俗而治”,排除A项;部族制改革与宋辽战争没有必然联系,且辽国没有灭宋,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多元一体格局的信息,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A.根据“金人进入中原后……也没有将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金时期,实际上萌生了多元正统意识,即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分析可知,辽和金都比较推崇大中国意识,民族认同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A正确;B.材料中辽金对宋对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材料强调华夏认同加强,促进民族交融,C项不全面,排除;D.儒家文化传播是其产生的影响,但是不全面,排除。故选:A.
6.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元朝统治者确立宋辽金三朝“各与正统”、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弊病,任用不同民族史官修史等,反映出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元朝边疆治理及成效,排除B项;据所学,开创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的是西汉司马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元代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唐宋时期瓷器的不同,体现了唐代的文化兼容并蓄而宋代孤芳排外,表现了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C正确;唐宋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未发生变革,A错误;唐宋瓷器的变化与欧洲审美情趣无关,B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唐宋瓷器风格不同,未体现技术的变化,D错误。故选C。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利用茶税刺激茶农生产和茶叶流通,又取消利用行政手段进行价格限制的做法,反映其对经济手段的重视和运用,D项正确;专卖制度没有解体,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表明宋代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B项表述过于夸大宋代政府的做法所产生的作用,排除B项;商人的交易活动仍受到政府的限制,商人未主导市场交易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种茶农户众多……‘园户’”、“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可知,北宋时期,南方出现众多种植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农户,有些产品甚至远销海外地区,这表明当时南方地区农产品与市场联系紧密,商品化倾向明显,故选C项;材料强调农产品商品化倾向明显,与市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无关,排除A项;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种植经济作物对农户社会地位的影响,且“普遍”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财政年度计算,从依据北方主要农作物粟的成熟时间,改为依据南方主要农作物水稻的成熟时间,这主要是由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故选C项。唐代赋税征收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变为土地为主,与财政年度起止时间的调整无关,排除A项。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不是国家财政年度计算逐渐适应水稻成熟时间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迅速发展并非财政年度计算依据从北方作物成熟时间变为南方作物成熟时间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出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的特点,即“重策论和诸科大义”“专考策论和大义”以“汉唐”“治乱”为主要议题,可得出正确选项为B;题干在强调科考内容而非程序,排除A。选项C、D与题干设问没有直接联系。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可知,题干强调朱熹注重童蒙读物的著述,以此传播理学观念,说明理学家重视儿童启蒙教育,D项正确;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选项表述有误,排除A项;“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D正确。
13.答案:D
解析:扬州自唐至宋,成为商业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荟萃之地。扬州位于我国的天然“黄金水道”长江和“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所以扬州的发展源于大运河(漕运、水路运输)经过此处。但自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两次大举南攻,扬州都遭到破坏,加上宋金对峙,扬州成为双方的边关,京杭大运河不畅,也就是交通运输(漕运)和军事(战争)等原因造成扬州经济的繁荣与衰败,所以D项正确。A项交通包括陆路和水路,没有谈及它的衰落,故A项错误。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萧条,北方人民南下,促使其更加繁荣,故B项错误。金兵两次大举南攻而不是辽兵南下,故C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汜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可知,汉代至元代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成并不断发展,而农书中所谈到的耕作技术、农业工具等,都是为传统农业服务,C项正确;仅从农书中的技术,并不能说明土地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国家层面的信息,排除B项;上述农书著作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传统的农耕,并不是推广农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出土,将中国木活字印刷的使用时间从元代提前到西夏,捍卫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也弥补了此前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只是《梦溪笔谈》中的文字描述这一不足。由此可知,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使用时间上,文献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共同推进历史研究,“史由证来”中“证”,即“史料”问题,强调历史结论的得出要尊重证据的运用,B项正确。材料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使用,无法得出“广泛使用”的结论,排除A项;据材料和所学,宋夏之间存在交流,但材料无法体现程度达到了“交流频繁”,排除C项;据所学,论从史出指的是任何历史结论必须经过对历史史实的认真研究才能得出,材料主旨在于对不同史料进行辨析、研究,非“论从史出”所强调的结论的得出要尊重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1)辽或契丹建立的辽。辽与北宋长期对峙;雄州、霸州、安肃位于宋辽边界附近;宋辽和议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年间。
(2)变化:最初没有正式场所和管理机构、时开时闭,到设置管理机构和固定场所。
因素:边地稳定与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维护双方友好关系(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停战议和);弥补双方物资不足。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由材料“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及所学可得出辽与北宋长期对峙;由材料“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及所学可得出雄州、霸州、安肃位于宋辽边界附近;由材料“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及所学可得出宋辽和议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综上分析可知,“互相市易”发生在北宋与辽之间。
(2)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可得出最初没有正式场所和管理机构、时开时闭,到设置管理机构和固定场所。第二小问因素:由材料“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可得出边地稳定与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由材料“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贷至境上则许之。“及所学可得出护双方友好关系(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停战议和);由材料遣都官员外郎孔揆等乘传诣三榷场,与转运使刘综并所在长吏平互市物价,稍优其直予之。"及所学可得出弥补双方物资不足。
17.答案:(1)表现:次级行政区功能分立;县以下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权力分工过细,影响行政效率;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表现:地方人事权较小;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形成严密的地方监察网络;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原则。
影响:行省掌握地方行政权、军政权与财政权等,但其行使权力受到制约;元朝中央朝廷实行群官圆署会议制度,分权制衡,有效防止行省长官权重难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行省缺乏割据叛乱的条件。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宋代三级地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得出,州级行政区功能的分立;根据材料一“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可得出县以下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表现:根据材料二“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得出,地方人事权较小;根据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得出,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根据材料二“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得出,形成严密的地方监察网络;根据材料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得出,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原则。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掌握地方行政权、军政权与财政权等,但其行使权力受到制约;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权制衡,有效防止行省长官权重难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行省缺乏割据叛乱的条件。
18.答案:(1)新气象: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农村市场快速发展;世界最早的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出现;区域性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海外贸易规模空前。
(2)原因:宝钞贬值引发金融信用危机;民间商品经济发展的强烈刺激;官方赋役制度改革的现实需求;白银独特的属性特征。
影响:导致了货币铸造发行权限逐渐下移;顺应了国家赋役征收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市场与国家关系的调整;加快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滥发纸币引发的经济危机;客观上助推了明朝中后期中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1)新气象,建议结合材料一从城市商业、农村市场、纸币出现、白银货币化、区域性市场、海外贸易角度进行归纳整理。
(2)原因和影响,建议结合材料二和相关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
设问关键词 材料关键句/所学知识 答案要点
原因 关键句:由于明初宝钞没有保证金……贬值的信用危机 宝钞贬值引发金融信用危机
关键句:白银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崛起……赋役折银……自由银的本质 民间商品经济发展的强烈刺激、官方赋役制度改革的现实需求、白银独特的属性特征
影响 关键句:中国古代历朝铸造和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丧失 导致了货币铸造发行权限逐渐下移
关键句:赋役—财政货币化改革 顺应了国家赋役征收方式的变革
关键句:市场与国家之间不仅存在博弈,而且也有调和 促进了市场与国家关系的调整,缓解了滥发纸币引发的经济危机
所学知识:明朝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 加快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助推了明朝中后期中外贸易的发展
19.答案:(1)含义:“能动时代”指的是通过本土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受动时代”指的是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
表现:
“能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受动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国吸收佛教精神,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西学东渐,催生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
(2)同意。
理由:从宋代至晚清,理学长期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君主专制高度发展,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使得国人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虽然在明清之际,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但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改变宋明理学占据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
解析:(1)含义:“能动”是自觉主动的意思,“能动时代”指的是通过本土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受动”指的是受外来影响。“受动时代”指的是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
表现:据材料“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可知,王国维认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宋代理学兴起,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能动时代”。据材料“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可知,王国维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融合、晚清至近代对西方思想的吸收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受动时代”。
(2)可选择赞同或不赞同,言之有理即可。选择赞同,主要从理学占据主导、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思想等方面论述文化发展的相对停滞。选择不赞同,主要从陆王心学形成,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等方面论述文化创新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专题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