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为消除图中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A.实行“削藩” B.实行盐铁官营
C.颁布“推恩令” D.派张骞出使西域
2.史书记载“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
①君主专制 ②郡县仍然作为基本的政区体制
③强干弱枝 ④通判监督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3.英特尔高级院士 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属于“渐进性创新”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C.英国责任内阁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段1979年的凤阳花鼓唱词主要反映( )
A.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包产到户”改革初见成效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行
D.人民公社体制完全废除
5.1701年,英国颁布《嗣位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
A.旨在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B.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使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
6.如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反映两者区别的是隋唐时期( )
A.官员职责分工明确 B.以分化相权来集权
C.官僚机构日益庞杂 D.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7.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为了争取帝国主义支持 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资产阶级革命派同帝国主义妥协 D.帝国主义支持辛亥革命
8.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些措施( )
A.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 B.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C.阻断了土地兼并的发生 D.促进了民族矛盾的缓和
9.下列相关朝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匹配正确是
A.秦朝的“道”,汉朝的“州” B.宋朝的“道”,汉朝的“州”
C.唐朝的“道”,汉朝的“州” D.秦朝的“道”,元朝的“宣政院”
10.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
A.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B.规定各种权力的制衡
C.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
D.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11.明中后期以来,由于人地矛盾突出、战乱频繁等因素,中原汉族人口携带先进技术大量向西南云贵地区迁移,形成长时间的移民潮。这种潮流客观上
A.使中原和西南的经济连成整体 B.开创了解决人地矛盾的新模式
C.弱化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 D.推动了该地区政治体制的革新
12.如图为发表于1943年的漫画《对照之下》。该漫画可以说明当时边区(画中文字:万余河南灾胞,过去啃树皮,卖儿女,眼泪只能向肚里流。来到边区,就有了粮食,有了土地,有了牛,有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
A.已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未受到国民党的影响 D.得到了人民群众拥护
13.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通行公式可谓是“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立”之间体现着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
A.南京临时政府-清帝逊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南京国民政府-结束军政时期,开始所谓的“训政”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革命,实行“三三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结束“文革”,颁布1982年宪法
14.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下列最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中“主权在民”思想的是( )
A.五百人议事会成员通过抽签产生,分组轮流执政
B.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选举组成
C.向参政公民发放“公职津贴”
D.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商定城邦事务
15.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A.国家政局稳定已不需要设置太尉 B.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
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
16.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其中设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和艺徒学堂。这表明
A.清政府完成了教育近代化改革 B.清政府力图顺应了近代工业化的潮流
C.清政府放弃了对儒学传统的坚守 D.清政府忽视基础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袭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了。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
18.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涵的重要方法。
示例:三省六部制:
(1)背景:原来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专权,分工不够明确。为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而设。
(2)内容: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具体执行。
(3)影响评价: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对后世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与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相辅相成,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英国《权利法案》、辛亥革命、西安事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现代化道路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原料产地、商品市场,都是通过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得来的。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富,导致出现贫富分化这个难以克服的顽疾。……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产阶级极端的利己主义以及随之带来的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是庸俗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娱乐主义。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进程中,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标识。
——吴龙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三个维度——基于中西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张以及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顽固,决定了20世纪的中国不可能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了“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其世界意义是希望建立一种“休戚与共”的世界秩序,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张志恒《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国道路选择的变化,并分析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故……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督抚制度应运而生。《明史·职官志》记载“永乐十九年(1421年),遣尚书赛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以后不拘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毕复命,即或停遣。”《明史·宣宗本纪》记载“洪熙元年(1424年)八月癸末,大理卿胡概、(四川)参政叶春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清代)道威以来,督抚,特别是总督,在明代“总领一方”“节制三司”的基础上,其“掌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醴”的封疆大吏格局业已形成。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督抚逐渐长期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权力。
——据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明清时期督抚制度的演变,联系所学知识,对钱穆先生的观点作出阐释。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郡国并行制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B
【详解】根据所学,汉代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同时在地方继续推行郡县制,其仍然作为基本的政区体制,故①②B正确;③强干弱枝,④通判监督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都是宋代的内容,排除;故排除ACD项。
3.C
【详解】由材料可知,渐进式创新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是逐步完善的,体现出渐进式创新,故C符合题意;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不出渐进性,故ABD错误。
4.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1979年安徽凤阳“自从土地还家后,家家生活大变样。”指的是凤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A项错在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因为包产到户后土地仍然是公有制;C项错在“全国”,材料中只提到了凤阳;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5.A
【详解】材料“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体现的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国王独断专行,A正确,C排除;BD是《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排除。故选A。
6.B
【详解】唐朝三省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不同于秦代的独相,故B项正确;秦的三公九卿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在职责划分上都很清晰,故排除A项;汉唐的官僚机构对比不能说“日益庞杂”,故排除C项;分工明确使行政效率有所提高,但是不属于“最能反映”,故排除D项。故选B。
7.B
【详解】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以获取帝国主义的支持,表明辛亥革命并不彻底反对帝国主义,从根本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B项正确;A项属于目的,排除;C项不属于根本问题,排除;帝国主义不可能支持辛亥革命,排除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选官制度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推动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而不是加强对基层的治理,排除A项;阻断了土地兼并的发生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考查历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与县同级的行政单位道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汉朝建立后,汉承秦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置“道”进行管理;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度,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羁縻州、县进行管理;北宋设立鸿胪寺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南宋废鸿胪寺改由礼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元朝设置宣政院(宣慰司)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由此可知排除ABC,答案选D。
10.B
【详解】美国宪法强调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通过三权分立可以确保三大机构间的制衡,进而捍卫民主,故答案为B项;两党制和国会两院制可以起到协调各利益集团间的关系,不是三权分立,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代议制、民选或少数服从多数等信息,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加强控制地方的信息,D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推理类选择题。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如三权分立。基于材料核心信息推导因果是关键,如通过分权有效制衡,捍卫民主共和,则是其原因。精准理解和记忆历史概念和主干知识可以有效排除干扰项,如联邦制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国会两院制和两党制等。
11.D
【详解】根据“中原汉族人口携带先进技术大量向西南云贵地区迁移,形成长时间的移民潮”,直接促进了西南云贵地区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地矛盾,使中原和西南的经济连成整体,AB不符合“客观上”,排除;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有任期的官员进行统治,实施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客观上推动了该地区政治体制的革新,故C错误,D正确。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漫画《对照之下》对比了来到边区政府之前民众痛苦的生活和来到边区之后幸福的生活,可推断出民众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进行支持和拥护,D项正确;此时是1943年,边区政府实行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排除A项;此时尚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B项;此时是国共两党合作时期,会受到国民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体现着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立”。清帝逊位,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体现着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体现着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立”。综上,A项正确(最符合题意);1928年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统治者后,结束军政时期,开始所谓的“训政”,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农村根据地之后逐步开展土地革命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及抗日政权建设上,中共“三三制”原则,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都现着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立”。但是,没有符合题意的“破”,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结束“文革”、颁布1982年宪法、三件事情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即体现着“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商定城邦事务,说明城邦的权力掌握在公民手中,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故选D;通过抽签选举产生和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选举组成都没有涵盖全部公民,不能说明“主权在民”,排除AB;向参政公民发放“政治津贴”更无法说明城邦的权力掌握在公民手中,排除C。
15.B
【详解】材料表格列举了汉初设置太尉及其升迁情况,与不需要设置太尉矛盾,故A错误;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太尉的任前职位和去向并不固定,说明当时为了加强皇权,对太尉的设置并无定制,故B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卢绾和周勃为高祖世交和高祖遗命,不能说多为皇帝亲信,故C错误;太尉是中央设置的官员,不是封国,故D错误。
1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经济发展,实现近代化是潮流,而清政府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设有实业……”。表明其力图顺应了近代工业化的潮流,B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并不能表明“完成了”教育近代化改革,排除A项;材料说明了清政府制定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并不能表明放弃了对儒学传统的坚守,该项所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说明了清政府制定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及其设置的新的内容,没有反映“忽视基础教育”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7.(1)答案:积极影响: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机构臃肿,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危机。
(2)答案:措施: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置急递铺,保障公文传递;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行政效率高;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种社会矛盾复杂。
【详解】(1)根据材料一“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知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可知导致了宋朝的积贫积弱;根据材料一“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可知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根据材料一“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可知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危机。综合以上,可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是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是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机构臃肿,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危机。
(2)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可知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行政效率高;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置急递铺,保障公文传递;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元朝巩固统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种社会矛盾复杂。
18.示例一:英国《权利法案》:
(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2)内容:将国王手中的立法、司法、财政、军事大权转交给议会。国王仅保留了行政权。
(3)影响: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利。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有利于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为工业革命提供条件。
示例二:辛亥革命: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民族危机加深。
(2)内容: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是它的开始,一直到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1911年10月武昌首义。11月下旬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省区宣布起义或独立,1912年1月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3)影响:积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局限: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示例三:西安事变
(1)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2)内容: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最后得以和平解决。
(3)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事件。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做答时要注意审题: 每个名词分为四个要素,背景内容、影响评价及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内容要表示清初时间、过程及结果三要素。如辛亥革命背景从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危机加深两方面回答;内容从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到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几个点回答。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做答。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与民主革命联系。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英国的代议制·《权利法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背景、内容及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西安事变
19.(1)积极:推翻了封建秩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历史潮流;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迅速;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使世界不断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消极:
加剧贫富差距,激化了阶级矛盾;(学生回答“加剧贫富差距”即可)
倡导享乐主义,导致信仰缺失,道德沦丧;(学生的作答中涉及其中一点即可)
殖民扩张与侵略,使东方不断从属于西方;(学生回答“殖民扩张与侵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可)
激化了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威胁世界和平。
(其他看法言之有理亦可)
(2)变化:由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再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背景:资本主义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探索不能挽救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探索。(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区别:
①西方追求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经济利润;(涉及其中一点即可)中国追求天下大同、全人类共同价值(涉及其中一点即可)。
②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剥削压迫(涉及其中一点即可);中国是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涉及其中一点即可)。
③西方是少数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中国是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涉及其中一点即可)。
④西方追求“支配—从属”世界秩序;中国追求“休戚与共”、世界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其中一点即可)。
⑤西方是资本主义性质,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
(一共5个方面,学生任答三个方面即可)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西方)。评价:结合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分别得出经济方面:工业革命,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等,再结合所学从思想的人文主义、科学的近代科学产生发展等积极影响方面展开阐述。消极方面则较多的从材料中获取“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利己主义……”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娱乐主义”等得出贫富差距、东西方差距、阶级矛盾等、道德沦丧等,可以结合所学得出出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局限性。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得出由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之路、民主共和之路,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张”“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顽固”得出社会性质、封建危机的加深。再结合所学,从新的经济、阶级,新的思想、政党等方面组织(资产积极的救亡图存探索失败;新的经济因素发展,无产积极产生壮大;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共的诞生等)。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西方)。区别:据材料二“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材料一“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可知,①实现路径不同(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中国是自主和平发展)。据材料二“天下大同……休戚与共”和材料一“利己主义……道德沦丧”等可知,②价值取向不同(西方追求利己,中国是共同富裕,全人类共同价值),③结果不同(西方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④世界秩序不同(西方追求“支配—从属”中国追求“休戚与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⑤性质不同(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⑥出现时间不同(西方出现早,中国晚),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20.钱穆认为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创立的,并随时间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体现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发展。
明初,明太祖分割行省权力,实行三司分权,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这是督抚制度产生的原因。明代设立督抚,旨在克服三司制的弊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明中期以后,督抚权力日益增大,至清代成为制度化,演变为封疆大吏,渐渐发展成为损害中央集权的力量。
督抚制度的萌芽、确立、成熟的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制度承袭与变异特征。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和发展的方法,整体地看待政治制度的演进。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提取钱穆的观点,根据材料“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可知钱穆认为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创立的,并随时间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体现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发展。然后明朝废丞相和在地方设立督抚制度相关知识展开论述,如明初,明太祖分割行省权力,实行三司分权,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这是督抚制度产生的原因。明代设立督抚,旨在克服三司制的弊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明中期以后,督抚权力日益增大,至清代成为制度化,演变为封疆大吏,渐渐发展成为损害中央集权的力量。督抚制度的萌芽、确立、成熟的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制度承袭与变异特征。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和发展的方法,整体地看待政治制度的演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卷(含解析)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