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五育齐飞 促进全面发展 试题专练--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含解析)

五育齐飞 促进全面发展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质检(一)·24)孔子强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指责“苛政猛于虎”;墨子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
A.蕴含着民本思想 B.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
C.强调道德与教化 D.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2.(2024·陕西宝鸡三模·32)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并不存在一部专门涉及海运和海上贸易的法律,但罗马人凭借其法律技术来对海商领域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通过对习惯的编纂和法学家的论证与解释来扩充个案决疑的空间。这说明罗马法(  )
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B.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C.内容侧重私法且灵活有效 D.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3.(2024·宁夏吴忠二模·32)在古希腊古典时期(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中叶)米隆的《掷铁饼者》(下图),在古典时期还未出现系统的解剂学,米隆塑造出运动员从骨盆连接处的髋关节到胫骨、腓骨,然后再到脚踝,完美地支撑了自己的形体,一改古风时期静止不动的造型,抓住了运动员身体动态幅度最大的一瞬间,对此进行了定格。这作品反映了(  )
A.宽松社会环境的包容 B.人文主义的洗礼
C.崇尚体育风尚的见证 D.民主政治的奠基
4.(2024·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三模·3)南宋《农书》记载,一是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二是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据此可知,此书(  )
A.全面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B.标志传统农学完成根本性转变
C.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 D.深受理学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
5.(2024·T8联盟高三压轴卷二·1)西周铜器最简单的铭文中,通常只刻画有作器者的名、其祖先之名,或者只有一族徽(如图1)。较长的铭文中,作器者常记载自己或祖先的功绩,以及因此受赏的荣耀,铭文经常以“子子孙孙永宝用”结尾(如图2)。据此可知,西周贵族(  )
A.铸器的目的在于保持家族地位 B.通过铜器铭文来传承家族记忆
C.利用铜器强化与周天子的联系 D.致力于维护周文化的独特地位
6.(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4月月考·1)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蚌塑的龙;在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有“中华第一龙”美称的C形玉龙(下左图);在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龙形玉牌(下下图)。可用于说明(  )
A.龙文化成为区域间交流桥梁 B.龙是中国先民共同的信仰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源头
7.(2024·陕西商洛五模·24)墨子以“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为由,指出君主的当务之急是“将在于众贤而已”“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这一主张(  )
A.体现了诸子思想的融会 B.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求
C.认同了礼乐教化的功能 D.强调了君主权威的重构
8.(2024·江西鹰潭一模·4)下图为河北宣化下巴里1号张世卿(辽)墓《备茶图》,壁画细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并展示了备茶的情景,一个老者左手托着黑色的茶盏,右手持茶匙拨动盏中的茶沫,另外一个人手里拿着黄色汤瓶为老者点茶,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该图说明(  )
河北宣化下巴里1号张世卿墓《备茶图》
A.宋朝农耕文明的优越性 B.辽宋友好往来交融互鉴
C.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 D.辽地茶文化深受宋影响
9.(2024·福建厦门高三二模·3)图1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
图1
A.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B.权贵阶层精通佛学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佛教具备世俗功用
10.(2024·江西赣州高三上期末·1)图1是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407窟“莲花三兔藻井”,表达出“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背景衬以晋代傅玄《拟天问》中“玉兔捣药”的纹饰,表达“战胜疫情、国泰民安”的愿望。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
图1
A.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 B.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1.(2024·贵州六校联盟联考一·1)在谈到国家治理时,老子认为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农民“有恒产”才“有恒心”;荀子认为求国家之安的关键在于统治者“平政爱民”“轻田野之税”。这体现了他们(  )
A.轻徭薄赋的理念 B.提倡重视人民利益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主张大力发展农业
1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月考三·4)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说:“18世纪以来的'德谟克拉西'(民主)是那被征服的新兴财产工商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帝王贵族要求权利的旗帜。”而1920年在其发表的《谈政治》一文中,他指出;“如今20世纪的'德谟克拉西’,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因为自身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陈独秀的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 B.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决定
C.救亡和启蒙相互矛盾冲突 D.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
13.(2024·湖南长沙一中二模·9)1982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重新修订,确立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实现体育腾飞”的指导思想。这(  )
A.基于学校向工农开门的要求 B.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C.体现了国家建设的时代需求 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4.(2024·广东南粤名校高三2月联考·12)希腊哲学为古代奥运史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亚里士多德不仅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而且在《国家论》中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育可以先于智育,体育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和心灵美。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体育价值的认识(  )
A.突出了体育健身比智育更重要
B.成为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精神源头
C.是应付国家和保民为国的需要
D.来源于哲学家亲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实践
15.(2024·T8联盟高三压轴卷二·7)1905年起,上海工商界人士先后成立沪学会体育部、商业体操会、商余学会、商学补习会、沪西士商体操会,时称“五体育会”,其成员以工商店主、职员为主,还包括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经常进行徒手操、体操、田径运动、兵式操练等锻炼内容。这表明,近代中国(  )
A.体育观念趋于成熟 B.劳工阶层政治意识觉醒
C.强国御侮思想盛行 D.商人反帝爱国思想萌发
16.(2024·河南三模·34)20世纪20年代,墨西哥掀起了教育改革运动。当时的口号是“教育就是救赎”,教育家们试图救赎孩子、成人、印第安人、妇女、农民、工人和整个国家。救赎计划不仅包括读写算,还有卫生和营养、体育运动和身体健康、道德和自律、良好的艺术和有用的技能。墨西哥教育改革运动(  )
A.开启了教育现代化之路 B.意在提升国民素质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呈现社会主义特征
17.(2023·重庆高考·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18.(2023·河北高考·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上海机床厂劳动模范盛利改进了39种工具,创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月均达到99%以上的优异成绩。这体现出(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贯彻
C.技术革新助力了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
19.(2023·北京高考·8)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20.(2023·湖北高考·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21.(2023·天津高考·7)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  )
A.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重视发展学校体育运动
C.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D.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
22.(2022·河北高考·1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8年的初级教育,富家子弟可继续接受约4年的中等教育。公元前5世纪末,年满18岁公民必须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学习内容见表1
表1
年龄 学习内容
约6—14岁 写作、音乐、体育
约14—18岁 音乐、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
18—20岁 军事训练、文学、修辞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雅典(  )
A.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 B.公民积极追求智慧和健康
C.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 D.重视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23.(2023·江苏高考·4)表1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表1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24.(2023·福建高考·15)图4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图4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25.(2023·福建高考·12)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长三尺,腿长七尺,髯发浓密。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见图3)。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致性可用来(  )
图3
A.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 B.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
C.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 D.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
26.(2023·福建高考·9)表2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表2
26日 上午 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
下午 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
27日 晚上 参加外事活动
下午 报社来人约稿
晚上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
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
二、非选择题
27.(2024·湖北十一校高三联考二·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妇女解放与社会转型】
材料一
图1、2是近代英国流行的女装展示
材料二
1856年后,英国皇家化学学院发明了苯胺紫孔雀绿、靛蓝等多种颜色,使女性服饰染色成本降低且色彩更为丰富,1891年,英国化学家发明人造丝,很快在服装制作中流行开来,1889年,美国推出第一台电机缝纫机,这些新材料在服装工厂投入使用,女性流行成衣的大批量制作成为可能。另一方面,19世纪后半期,英国女性普遍接受到学校教育,工厂和政府也吸纳了大量女性就业,英国普通女性逐渐取代贵族妇女成为时装潮流的引领者,贵族式“维多利亚”服装被视为病态,时装成为可视的妇女解放宜言书。随着体育运动和休闲度假生活在英国的流行,女性的着装更加轻便舒适,“维多利亚”服饰最终被英国女性们彻底舍弃。
——谭赛花《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女性服饰的变革》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概述英国女装流行的时代特征和趋势(7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英国“维多利亚”女装被淘汰的原因(8分)。
28.(2024·广东惠州高三调研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从属于“礼教”。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引入西方理论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建构,以期实现“立人”与“新民”。1906年王国维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他认为美育应与“智、德、体”三育并重发展,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1912年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救国”,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1917年针对“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和传教士鼓吹的“宗教救赎论”,他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拯救国民精神。20世纪初的美育思想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1986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近三十年后,美育重新回归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此同时,艺术教育逐步走入正轨,中小学美育课时数明显增多。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本体性功能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020年,教育部发布《美育教育规划细则》正式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倡导美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摘编自孙刚成《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新中国美育政策演进及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29.(2024·河北模拟·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整个汉代没有游离于政府之外的大规模的体育组织。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游乐体育活动项目多,规模大,不仅宫廷设有蹴鞠,皇帝出行时还要进行“弋猎、射驭、蹴鞠”等体育活动,而且民间出现“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穹闾踏鞠”的景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先秦儒学中体育教育从“六艺”中剔除了,使体育带上浓厚的伦理色彩,极大地抑制了中华传统竞技体育类项目的发展。自张骞通西域后,西方的体育文化或经官方、或经民间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至汉朝。汉匈战争期间,汉军也十分注意吸收游牧民族的骑射长技。晁错曾向汉文帝建议说:“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在汉朝豪强地主庄园中,不但把依附自己的农民变成自己的私家武装,按军队编制把他们组织起来,而且自筑营堑、坞壁,进行武装训练。豪强地主武装和坞壁的普遍发展,促进了各地民间习武活动的发展,为当时民间武艺活动提供了空间和动力。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
近代西方体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它的传入主要通过中国自觉与不自觉地向西方学习。严复从教育救国的思想出发,高度肯定了体育的社会效能:自强保种、强健身体,进而富国强民。蔡元培从“保国强种”的角度竭力主张实行军国民教育,提出学堂的任务就是保国强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自然体育思想(把体育看成一种生活,强调个性发展)逐渐取代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近代中国的体育思想,就时代而言,民国时期较之清末进步很大,国民政府时期比北洋军阀时期亦有明显进步;就地区而言,先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继而向内地和边远地区发展;就项目而言,由体操到田径、球类等;就部门而言,先军队、教会学校进而普通学校,又由学校而社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任雪艳《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特色。(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2分)
30.(2024·广东韶关二模·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知识分子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制定执行了相应的知识分子政策。
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团结、吸收、教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团结、教育、改造”
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再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摘编自丁俊萍、穆睿《百年中共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启示》
根据材料围绕“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自拟题目,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C B C B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B C B D A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D D A C C C
1.【答案】A【解析】据材料“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苛政猛于虎”“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可知,孔子强调“爱人”,指责“苛政猛于虎”,墨子强调有余力的人去帮助他人,都蕴含着民本思想,故选A项;儒家和墨家阶级立场不同,主张不同,理想追求也不同,排除B项;儒家强调道德与教化,但墨家提倡节俭,强调“兼爱”“非攻”“尚贤”,并不强调教化,排除C项;儒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平民阶级利益,儒墨两家代表的阶级利益并不相同,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虽然并不存在一部专门涉及海运和海上贸易的法律,但罗马人凭借其法律技术来对海商领域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通过对习惯的编纂和法学家的论证与解释来扩充个案决疑的空间,这说明罗马法在面临现实问题和困难时,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故选D项;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但这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罗马法中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这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B项;罗马法中的万民法内容侧重私法且灵活有效,这与题目所述时间和主旨均不符,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米隆的《掷铁饼者》抓住了运动员身体动态幅度最大的一瞬间,对此进行了定格,这是对人的运动形态的赞颂,凸显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所以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洗礼,故选B项;作品仅仅体现了一个运动员的运动精彩瞬间,与宽松社会环境无直接关联,A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A项;仅从一个运动员的运动瞬间,没法反映当时是否具有体育风尚,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人运动的情形,与民主政治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南宋《农书》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表明南宋时期的人们更加重视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这反映了南宋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即农业生产需要同时考虑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人定胜天”一词的出现,表明南宋时期的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农业生产的丰收。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农学家们认为,虽然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但通过人的智慧和努力,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故选C项;明朝末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排除A项;南宋的《农书》虽然出现了新的理念,但仍旧属于传统农学的范畴,“根本性转变”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格物致知指的是充分的认识万物从而加深对理的认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所述,西周铜器的铭文记录了作器者的名字、其祖先的名字、族徽、个人或祖先的功绩和得到的奖赏,并经常以“子子孙孙永宝用”结尾,这说明西周贵族通过铜器铭文来记录家族世系,颂扬祖先的荣誉,传承家族记忆,故选B项;虽然可以通过铭文记载功绩、荣誉等间接提升家族地位,但题干并没有明确说明铸器的目的是维持家族地位,排除A项;铭文里并没有明确提到与周天子的关系,所以不能确定铜器被用来强化与周天子的联系,排除C项;铭文主要记录了功绩、奖赏,或者持有者的名字,而不是周文化的独特性,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龙形玉牌”可知,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现了龙形器物,且不同地区的龙形器物具有一定相似性,但有各具特点,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不同地区出现了龙形器物,但并未明确说明这些地区的文化有所交流,不能体现龙文化成为交流桥梁,排除A项;龙形器物出土说明龙形在各地有所分布,但不能体现龙成为共同信仰,排除B项;出土龙形器物的地区不止有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不能据此得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源头”,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题干“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可知墨子主张不论身份贵贱以选用贤才,结合所学可知,该主张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求,即随着地主阶级的兴起,需要建立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以代替日益没落的世卿世禄的制度,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墨子的选才主张,并没有述及其他学派的主张,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礼乐制度强调等级制度,而墨子却主张“不论身份贵贱”,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权威,并且在题干中也未述及“君主”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壁画细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地茶文化较辽地先进,说明辽地茶艺受宋影响深刻,故选D项;材料重点在文化交流与影响,茶文化先进不能得出“农耕文明的优越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单方面体现宋对辽的茶文化影响,“交融互鉴”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仅为茶文化的交流,没有提及人们的生活概况,不足以得出“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的结论,排除C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可知,该碑文描述的是隋朝时期郑州刺史李渊在寺庙为李世民祈福造碑及祈求佛祖保佑李氏一家的相关内容,说明佛教具有一定的世俗功用,故选D项;仅凭一块祈福碑文并不能直接证明皇室是在利用宗教加强统治,并且该碑文的主要目的是祈福,而不是政治统治,排除A项;碑文只是表明李渊为子祈福,不能据此推断李渊或权贵阶层精通佛学,排除B项;儒学受到佛道冲击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生生不息、团圆美满”、“战胜疫情、国泰民安”并结合所学可知,“同圆共生”邮票诠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新作用,体现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故选D项;“三兔共耳”是隋朝敦煌壁画中佛教图案“三兔莲花藻井”,“玉兔捣药”是道教纹饰,二者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而非相互之间的影响,排除A项;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与“同圆共生”邮票寓意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的邮票艺术作品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疫情结合,但未体现高于生活,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农民‘有恒产’才‘有恒心’”及“统治者‘平政爱民’‘轻田野之税’”等可知,统治者可以通过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减轻他们的税收来维护统治,这些措施维护了百姓利益,所以能够维持国家安定,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荀子轻徭薄赋属于重视人民利益的范畴,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大力发展农业只是材料的一个部分,除了发展农业外,还要平政爱民,轻徭薄赋,故大力发展农业不够全面,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据纲要上册第20课所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知,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陈独秀由资产阶级激进派转变为无产阶级,所以相比于新文化运动时期,1920年陈独秀眼中的'德谟克拉西'是新兴财产工商阶级反对帝王贵族的权利变为新兴无产劳动阶级反对财产工商界的权利,故选B项;“性质”不合逻辑,应为“影响”,排除A项;“相互矛盾冲突”不合逻辑,救亡和启蒙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排除C项;“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不合题意,与材料中陈独秀眼中的'德谟克拉西'所属所属权利的变化构不成逻辑关系,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重新修订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新理解和新要求。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时代需求:青少年健康、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与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不仅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和国家形象的全面考虑,故选C项;“学校向工农开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实施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方针提出的口号,排除A项;“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即包含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且材料并不只是学校体育,还包括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等,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体育可以先于智育,体育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和心灵美”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着体育的重要性,为古代奥运史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成为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精神源头,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文化中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而非体育健身比智育更重要,排除A项;应付国家和保民为国的需要仅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此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亚里士多德亲身参加体育实践,材料中的哲学家并非完全参加体育锻炼才得出相关认识,此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晚清工商界人士成立“五体育会”,工商店主、职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操练,蕴含了强身卫国、强国御侮的思想,故选C项;据材料“上海工商界人士”可知,组织者是工商界人士,地点在上海,仅通过一地部分民众的参与,不能判断体育观念的成熟与否,排除A项;据材料“成员以工商店主、职员为主,还包括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知,劳工阶层参与人数不多,且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国,排除B项;19世纪末兴起的“实业救国”运动,参与者就包括商人,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据材料“教育就是救赎”、“救赎计划不仅包括读写算……良好的艺术和有用的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墨西哥革命结束后,新政府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性,因此开始了一系列旨在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的改革,故选B项;1989年底,墨西哥公布了“教育现代化规划”,该规划是根据墨西哥的宪法和法律、根据墨西哥教育现状和发展需求而提出来的,这标志着墨西哥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始,排除A项;墨西哥民族意识在20世纪初期教育改革之前已经觉醒,排除C项;墨西哥在20世纪初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水平和普及率,但这些改革并非以社会主义为基础,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据材料“孔子……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主张以平民百姓为教育对象,两者的教育主张都使社会下层群体有机会接受教育,反映出这一时期平民阶层的发展,故选D项;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也主张“贵贱有序”,“人人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和墨子的教育对象,而“劳动教育”属于教育方式,且“开始普及”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教育对象和入学的基本条件,并不能据此得出“墨家重视生产技艺”的结论,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8.【答案】A【解析】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可知,总工会开展劳动竞赛以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据材料“劳动模范盛利改进了39种工具,创造了”可知,在竞赛的刺激下, 以范盛利为代表的工人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产品质量,说明劳动竞赛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A项;社会主义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可知,是全国总工会的号召调动了工人创新的积极性,并且有了成绩,这说明劳动竞赛推动了技术革新,而非技术革新助力了体制改革,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的本质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调整,表现为对农业和手工业推行合作化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公私合营等方式,而据材料“开展劳动竞赛”可知,其旨在调动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并没有涉及到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做工间操,国家体委要求中小学生做广播体操,这都有利于锻炼民众身体,增强民众体质,故选D项;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而非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排除B项;休闲娱乐指余暇时的休息和娱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0.【答案】D【解析】由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可知原始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因此“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张,道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在树木众多的地方进行农业生产,而非河、海环境下的渔猎采集,排除B项;形神兼备是书法家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与材料中农耕生产状况不符,排除C项。
21.【答案】D【解析】据材料“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可知,材料强调体育的基础地位以及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反映了他们提倡在教育中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故选D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两大口号,民主主要是指民主精神,科学主要是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而体育与德育是教育方法,二者属于不同范畴,排除A项;教育要体育与德育融合,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儒家道德伦理观念里蕴含德育思想,但材料不仅强调德育,而且还强调体育的重要作用,排除C项。
2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教育中包含有“写作、音乐、体育”、“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军事训练、文学”等,体现了当时雅典重视对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故选D项;公共教育体系指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构成的学制,它应当具有严谨的体系和合理的结构,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翼,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个层次,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阶段,材料只涉及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接受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不能体现其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初级教育,反映了接受教育是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的义务,并非公民的“积极追求”,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伯利克里时期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重视教育不能等同于忽视道德,材料不能表明当时雅典“忽视道德”,且据材料可知,接受教育是是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的义务,并非出于“追求功利”的目的,排除C项。
23.【答案】A【解析】由“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可知,程颐和朱熹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要学史和读史必须要重视道德教化,否则就会产生疑惑,故选A项;两位学者的思想都是关于主经学史的,而并未提到关于史料搜集的信息,所以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关于读史学史如何学懂弄通的问题,而不是探求历史真相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中的程颐和朱熹都是理学的代表人物,而心学理念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排除D项。
24.【答案】C【解析】据材料“1921年12月”“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贷款”可知凡尔赛体系建立后,德国有意通过向英法示弱寻求贷款,这是德国对英法实施的一种外交策略,故选C项;“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说明这是德国有预谋的一种示弱,并非真的发生了经济大危机,排除A项;漫画中英法对德国的求救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与“经济合作”的表述不符,排除B项;漫画中英法并未做出实质性的表态,德国也并非真的需要人道主义援助,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这说明古代西亚文化特别强调人的力量,以夸张的形象来反映这一点,所以上述文本与实物的一致性可以用来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故选C项;《吉尔伽美什》先于亚述王宫遗址中的浮雕而存在,所以没法说明史诗的描写依据亚述王宫遗址的浮雕,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属于文学作品,而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属于艺术作品,其形象都具有夸张性,且并不处于同一时期,所以二者并不能互证,没法得出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的结论,排除B项;由“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可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应该不同,所以不能得出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的结论,排除D项。
26.【答案】C【解析】据材料“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可知当时华罗庚既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外事活动,还要参加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故选C项;华罗庚的活动不能代表全国整体科教水平的发展情况,选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A项;在美苏冷战的环境下,中国参与的国际学术交流受到了严格限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介绍华罗庚在科技研究过程中的努力奋斗和研究成果,无法体现科学精神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7.【答案】(15分)
(1)特点:工业革命前,女服雍容华贵,贵族色彩浓厚。工业革命后,女服简约便捷,款式多样,平民色彩浓厚(4分)。
趋势:从宫廷贵族化到大众化、生活化和商业化(3分)。
(2)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社会平等化。工业革命,服装工厂技术革新,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形成。化工科技兴起,新材料刺激服装市场扩张。妇女思想解放和性别观念平等(四个角度各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时代特征:据图1“维多利亚”式服装可知16——18世纪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等级观念突出,女服雍容华贵,贵族色彩浓厚;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处于工业革命之后,为适应生产的需要,女服简约便捷,款式多样,同时,随着民主观念的进一步传播,平民色彩浓厚。
第二小问趋势:通过图2与图1的比较可知从宫廷贵族化到大众化、生活化和商业化。
(2)原因:据材料“化学学院......多种颜色......人造丝......”可知化工科技兴起,新材料刺激服装市场扩张;据材料“第一台电机缝纫机......大批量制作”可知工业革命,服装工厂技术革新,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形成;据材料“英国女性......学校教育......就业......妇女解放宜言书”可知妇女思想解放和性别观念平等;据“1856......1891......19世纪后半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社会平等化。
28.【答案】
(1)特点: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明确美育的范畴,凸显美育的独立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以实现人格健全、解放思想为目标;注重实践,服务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总分4分)
影响:冲击封建思想,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促进民众思想启蒙,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教育改革,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教育近代化;为当代的美育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由于时代局限,影响有限,难以实现美育救国的时代任务;(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总分4分)
(2)趋势:学校美育课程增多;美育主体地位不断上升。(2分,每点1分)
原因:国家重视/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多;服务于美育强国战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高质量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总分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展开了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建构”可知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是在继承传统礼教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美育思想而形成的,体现了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据材料一“以审美拯救人性”,“美育应与‘智、德、体’三育并重发展”可知当时的美育思想与“智、德、体”并立,同属于独立的教育门类,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范畴;据材料一“以审美拯救人性”“完全之人物”可知当时的美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美育对人性的拯救,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据材料一“以期实现‘立人’与‘新民’”可知当时的美育思想强调个人思想的独立性,凸显新时代的国民素质要求,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据材料一“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救国’”“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可知当时的美育思想广泛运用于国家教育实践和国家救亡运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针对‘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可知当时的美育思想对传统的封建旧思想、旧伦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据材料一“以期实现‘立人’与‘新民’”“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可知美育思想广泛运用于国民精神的培养和国家教育实践,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培养新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据材料一“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可知当时的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借鉴作用;但是从局限性上来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当时的美育思想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极其有限,无法承担起美育救国的时代任务。
(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中小学美育课时数明显增多”可知新时期美育课程数量不断增多;据材料二“将美育本体性功能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可知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美育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并且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障。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可知当时国家重视教育课程的调整,甚至以法律的方式进行明确规定;据材料二“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可知当时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入,国家需要激发人才的创新性;据材料二“倡导美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可知新时代国家更加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客观需要,也反映了国家意图通过强化美育教育来推动新时期国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客观诉求。
29.【答案】(14分)
(1)背景:汉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恢复和巩固;民族融合丰富了汉代体育的文化内涵;汉匈战争较为频繁;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中西交流与民族交融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形成与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特色:开放包容的精神;尚武风气;军事色彩;与汉代文明进程发展相适应。(2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近代体育思想从来源上看多为“舶来品”,少本土创造;发展体育目的由“救亡图存”逐渐转变为“关怀人性”;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立法加强推进。(2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西学东渐;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政府日益重视;有识之士的推动。(2分,任答两点即可)
(3)意义: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强兵御侮,救亡图存,从而推动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有利于塑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一“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并结合汉代中央集权制发展的史实可得,汉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恢复和巩固;由材料一“汉军也十分注意吸收游牧民族的骑射长技”可得,民族融合丰富了汉代体育的文化内涵;由材料一“汉匈战争”和所学汉代北击匈奴的相关史实可得,汉匈战争较为频繁;由材料一“自张骞通西域后,西方的体育文化……陆续传至汉朝”可得,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中西交流与民族交融发展;结合所学汉代经济发展与体育活动的相关史实可知,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一“豪强地主武装和坞壁的普遍发展……为当时民间武艺活动提供了空间和动力”可得,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形成与发展。第二小问特色,由材料一“十分注意吸收游牧民族的骑射长技”、“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可得,开放包容的精神;由材料一“自筑营堑、坞壁,进行武装训练”、“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可得,尚武风气,军事色彩;由材料一“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汉武帝时期,……使体育带上浓厚的伦理色彩”、“汉朝豪强地主庄园”可得,与汉代文明进程发展相适应。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近代西方体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可得,近代体育思想从来源上看多为“舶来品”,少本土创造;由材料二“教育救国的思想”、“保国强种”、“自然体育思想(把体育看成一种生活,强调个性发展)”可得,发展体育目的由“救亡图存”逐渐转变为“关怀人性”;由材料二“自强保种、强健身体,进而富国强民”、“自觉与不自觉地向西方学习”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可得,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由材料二“先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继而向内地和边远地区发展”、“由体操到田径、球类等”、“先军队、教会学校进而普通学校,又由学校而社会”可得,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由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体育法《国民体育法》”可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立法加强推进。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相关史实可得,西学东渐,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由材料二“民国时期较之清末进步很大,国民政府时期比北洋军阀时期亦有明显进步”、“南京国民政府……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可得,政府日益重视;由材料二“严复从教育救国的思想出发,高度肯定了体育的社会效能”、“蔡元培……主张实行军国民教育”可得,有识之士的推动。
(3)结合材料一、二与所学有关体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从对国民、国家、教育和民族精神等角度分析作答。对国民而言,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近代国家而言,有利于强兵御侮,救亡图存,从而推动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对教育发展而言,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对民族精神看,有利于塑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0.【答案】(12分)
示例一:
论题:百年来中共知识分子政策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发展变化。
阐释:中共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始终围绕当时党的中心任务展开,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也是如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就是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推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发挥知识分子的革命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调整为改造知识分子思想,确保知识分子沿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使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党的立场保持一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心任务,知识分子政策着重强调发挥知识分子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各类人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助力。
示例二:
论题:中共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是确保知识分子朝着正确方向成长和发展的根本。
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巩固统一战线,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制定了“团结、吸收、教育”以及“团结、教育、培养”的知识分子政策,吸收大量知识分子投身革命并为夺取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适应三大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将知识分子政策调整为“团结、教育、改造”,推动我国社会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但后来一段时间内,党受“左”的影响,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轨道,使知识分子工作受挫,留下了深刻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制定落实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经历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创新性发展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科学制定和正确实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知识分子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他们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发挥作用。
【解析】
据材料“百年来……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结合表格“历史时期”一列的“革命”、“建设”、“改革”三个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一列,可知,百年来中共知识分子政策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发展变化。 从三个阶段进行分段论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后才能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56年——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6年——1976年是文革时期,为了本题的连续性,可以将这一阶段划分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论证过程中,注意将三个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和材料中每个阶段对应的知识分子政策相结合,最后做结论性说明,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助力。
第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五育齐飞 促进全面发展 试题专练--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