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新高三自主热身训练检测试卷(一)
历 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正视图 俯视图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2. 周厉王时有两件铜器,一个是鬲攸从鼎,另一个是鬲从盨。前者叙述鬲攸从分田地给攸卫牧,而攸卫牧没给报酬,遂成讼事;后者叙述章氏用八邑去向鬲换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换,结果都顺利成交。这一记载说明( )
A.诸侯权威遭到挑战 B.分封体制瓦解
C.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D.井田制度松动
3. 《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4. 如图是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的一幅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 )
A.与民休息、尊崇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5. 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该表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6. 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 )
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B
7. 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
8. 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 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9. 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提高
C.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10. 2023年3月全国“两会”顺利召开。会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行得通,就是因为它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化,契合中国实际。中国的成功发展充分证明,各国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是( )
A.开放包容,文化自信 B.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C.服务群众,人民至上 D.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11. 波斯帝国曾经的都城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上伫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刻是波斯国王居鲁士(如图)。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埃兰人风格的外袍,戴着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雕像反映了( )
A.波斯帝国的希腊化现象
B.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样态
D.经济发展对艺术的推动
12. 15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在库斯科的中央广场上,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沿中央广场四个方向修筑的数千米驿道,把库斯科与全国连接起来。重建的库斯科( )
A.成为印加统治中心
B.是玛雅城市建筑的典范
C.见证阿兹特克文明
D.借鉴了古埃及建筑风格
13. 在向法国弗兰德尔和英国的航行途中,一些热那亚人定居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同这里的贵族通婚,并推动雪利酒、金枪鱼、橄榄油和水银等商品的贸易,还冒险前往非洲去寻找苏丹的黄金。雅克·伯纳德评价道:“哥伦布在卢西塔尼亚等地的经历只是更富于戏剧性地重演他的许多同胞的经历而已。”材料意在强调(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
B.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具有渐进性
C.世界贸易推动欧洲商业革命
D.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14. 明治时代,日本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广为延聘外国各行各业专家;随着本国人才的培育成长,逐步减少以致停止了这种人才引进。派遣留学生出国,也很注意实用实惠,摈弃了盲目性。这些举措旨在促进日本( )
A.“殖产兴业” B.加强中央集权
C.“文明开化” D.成为军事强国
15. 1921~1925年摩洛哥里夫地区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受到中国报刊的高度关切,其对里夫军民“把西班牙军队杀得大败”感到欢欣鼓舞,称赞里夫民族是一个“英勇的民族”。1926年,里夫起义失败,共和国被扼杀。中国报刊痛惜,认为“这是对于世界弱小民族的一个沉重打击”。由此推知( )
A.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风暴
B.北洋政府支持里夫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C.报刊的关注和评述与中国近代自身遭遇相关
D.拉美人民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16. 1956年7月,铁托、尼赫鲁等人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在会谈中他们就世界范围内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问题进行了磋商,逐步明确了不结盟思想。该思想( )
A.酝酿了新的世界战略选择
B.标志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C.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
D.对新中国外交原则产生深刻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北宋代周而立后,北方的契丹与西北的西夏对其形成了长期的军事与政治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北宋便形成了以满足京城与禁军驻地物资之需为主要目的,且以都城开封为重心的新的交通格局。南宋时,政治格局又为之一变,中国的交通重心发生了进一步转移,亦即以临安府为中心,形成了向周围各地辐射的水路交通网络。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宋朝也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认识到“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其乃“富国裕民之本”。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这种不征商税的道路便是“私路”,不断被商人们增辟,宋代各州县间道路愈加繁密。
材料二 北宋时,宋辽边境“甚有人户衷私兴贩”。这就突破了宋政府对边塞交通贸易种种限制措施。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宋代各水陆交通线上,除常规性的官物运输外,则是频繁的商旅往来。为多征商税,并防止商人漏税,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但随着政府商税收入的增长,各地刁难商人、重复征税、拦截商货、高抬税额之事时有发生。
——摘编自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等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交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交通变化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革命战争年代,部分外国记者深入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通过采访领袖人物、农民群众、普通士兵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生动地展现了中共的执政理念、执政绩效和精神面貌,诸如“红军官兵生活一样”“(根据地的)土地给重新分配了,捐税给减轻了……工人和贫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民会支持、保护和给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提供给养”等记载比比皆是。一批怀有革命理想的仁人志士,执着于土地改革、平等精神、清廉自律的实际行动,诸如此类均成为民众认同、支持与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的根本动力,也孕育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摘编自李金铮《知行合一: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非殖民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历史潮流面前,殖民主义宗主国被迫从殖民地国家撤退的过程。随着英国在1956年苏伊士危机中的失败,英属殖民地独立运动掀起了一个新高潮。从1958年到1968年间,有27个英属殖民地、保护国和托管地宣布独立,遍布亚洲、非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仅在非洲大陆,从1960年到1968年间,就有15个英属殖民地获得独立。沉重的防务开支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英国财政雪上加霜,而镇压殖民地人民反抗的巨额战费又掏空了英国财政部的每个口袋。到1968年,大英帝国在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了。
——摘编自贾健《英国“非殖民化”进程是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增长策略的失败,并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发展问题。加上19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非洲的粮食危机使第三世界几乎全面陷入困境。经济学家主张过于侧重工业化的国家,应当重视工农业的平衡发展;把出口鼓励和进口替代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生产结构上,不应停留在劳动密集的生产,而要适时发展技术、资本密集产业。国际劳工组织则提出“基本需要论”,主张注意改进生活的基本需要条件,包括充足的食物、住房等家庭生存的最低需要,以及安全的饮用水、公共卫生、健康及教育设施等必要的公共服务。
——摘编自贺光辉《第三世界发展理论与援助功能的演进(1950—200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进英属殖民地“非殖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10分)2025届湖南省新高三自主热身训练检测试卷(一)
历 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袁 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正视图 俯视图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答案:C
2. 周厉王时有两件铜器,一个是鬲攸从鼎,另一个是鬲从盨。前者叙述鬲攸从分田地给攸卫牧,而攸卫牧没给报酬,遂成讼事;后者叙述章氏用八邑去向鬲换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换,结果都顺利成交。这一记载说明( )
A.诸侯权威遭到挑战 B.分封体制瓦解
C.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D.井田制度松动
答案:D
3. 《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B
4. 如图是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的一幅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 )
A.与民休息、尊崇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答案:D
5. 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该表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答案:D
6. 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 )
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B
7. 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
答案:D
8. 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 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答案:A
9. 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提高
C.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答案:D
10. 2023年3月全国“两会”顺利召开。会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行得通,就是因为它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化,契合中国实际。中国的成功发展充分证明,各国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是( )
A.开放包容,文化自信 B.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C.服务群众,人民至上 D.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答案:B
11. 波斯帝国曾经的都城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上伫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刻是波斯国王居鲁士(如图)。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埃兰人风格的外袍,戴着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雕像反映了( )
A.波斯帝国的希腊化现象
B.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样态
D.经济发展对艺术的推动
答案:B
12. 15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在库斯科的中央广场上,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沿中央广场四个方向修筑的数千米驿道,把库斯科与全国连接起来。重建的库斯科( )
A.成为印加统治中心
B.是玛雅城市建筑的典范
C.见证阿兹特克文明
D.借鉴了古埃及建筑风格
答案:A
13. 在向法国弗兰德尔和英国的航行途中,一些热那亚人定居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同这里的贵族通婚,并推动雪利酒、金枪鱼、橄榄油和水银等商品的贸易,还冒险前往非洲去寻找苏丹的黄金。雅克·伯纳德评价道:“哥伦布在卢西塔尼亚等地的经历只是更富于戏剧性地重演他的许多同胞的经历而已。”材料意在强调(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
B.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具有渐进性
C.世界贸易推动欧洲商业革命
D.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答案:C
14. 明治时代,日本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广为延聘外国各行各业专家;随着本国人才的培育成长,逐步减少以致停止了这种人才引进。派遣留学生出国,也很注意实用实惠,摈弃了盲目性。这些举措旨在促进日本( )
A.“殖产兴业” B.加强中央集权
C.“文明开化” D.成为军事强国
答案:A
15. 1921~1925年摩洛哥里夫地区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受到中国报刊的高度关切,其对里夫军民“把西班牙军队杀得大败”感到欢欣鼓舞,称赞里夫民族是一个“英勇的民族”。1926年,里夫起义失败,共和国被扼杀。中国报刊痛惜,认为“这是对于世界弱小民族的一个沉重打击”。由此推知( )
A.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风暴
B.北洋政府支持里夫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C.报刊的关注和评述与中国近代自身遭遇相关
D.拉美人民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答案:C
16. 1956年7月,铁托、尼赫鲁等人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在会谈中他们就世界范围内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问题进行了磋商,逐步明确了不结盟思想。该思想( )
A.酝酿了新的世界战略选择
B.标志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C.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
D.对新中国外交原则产生深刻影响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北宋代周而立后,北方的契丹与西北的西夏对其形成了长期的军事与政治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北宋便形成了以满足京城与禁军驻地物资之需为主要目的,且以都城开封为重心的新的交通格局。南宋时,政治格局又为之一变,中国的交通重心发生了进一步转移,亦即以临安府为中心,形成了向周围各地辐射的水路交通网络。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宋朝也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认识到“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其乃“富国裕民之本”。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这种不征商税的道路便是“私路”,不断被商人们增辟,宋代各州县间道路愈加繁密。
材料二 北宋时,宋辽边境“甚有人户衷私兴贩”。这就突破了宋政府对边塞交通贸易种种限制措施。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宋代各水陆交通线上,除常规性的官物运输外,则是频繁的商旅往来。为多征商税,并防止商人漏税,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但随着政府商税收入的增长,各地刁难商人、重复征税、拦截商货、高抬税额之事时有发生。
——摘编自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等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交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交通变化的影响。(6分)
答案:(1)变化:交通重心由北向南多次转移;国内交通网络由陆路为主转为水路为主;对外贸易通道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私路大量出现,州县间道路日趋繁密。
原因:政治格局的变动;政府政策的调整;经济重心的转移;商人的抗争。
(2)影响: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促使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调整;加剧了政府与人民的对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贸易求利和海洋意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革命战争年代,部分外国记者深入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通过采访领袖人物、农民群众、普通士兵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生动地展现了中共的执政理念、执政绩效和精神面貌,诸如“红军官兵生活一样”“(根据地的)土地给重新分配了,捐税给减轻了……工人和贫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民会支持、保护和给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提供给养”等记载比比皆是。一批怀有革命理想的仁人志士,执着于土地改革、平等精神、清廉自律的实际行动,诸如此类均成为民众认同、支持与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的根本动力,也孕育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摘编自李金铮《知行合一: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示例
真实状况: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明清以来便逐渐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虽然仍处于清政府统治下,但由于受到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已经逐渐由独立的封建王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经济方面,19世纪中期,中国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西方商业的发展形成阻碍,不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在文化方面,中国官僚集团依然遵循“天朝上国”的观念。把西方国家视为蛮夷,并未认识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优势。但此时,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进步,洪仁玕甚至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民众思想的解放。因此,当时的中国并非毫无希望。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非殖民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历史潮流面前,殖民主义宗主国被迫从殖民地国家撤退的过程。随着英国在1956年苏伊士危机中的失败,英属殖民地独立运动掀起了一个新高潮。从1958年到1968年间,有27个英属殖民地、保护国和托管地宣布独立,遍布亚洲、非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仅在非洲大陆,从1960年到1968年间,就有15个英属殖民地获得独立。沉重的防务开支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英国财政雪上加霜,而镇压殖民地人民反抗的巨额战费又掏空了英国财政部的每个口袋。到1968年,大英帝国在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了。
——摘编自贾健《英国“非殖民化”进程是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增长策略的失败,并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发展问题。加上19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非洲的粮食危机使第三世界几乎全面陷入困境。经济学家主张过于侧重工业化的国家,应当重视工农业的平衡发展;把出口鼓励和进口替代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生产结构上,不应停留在劳动密集的生产,而要适时发展技术、资本密集产业。国际劳工组织则提出“基本需要论”,主张注意改进生活的基本需要条件,包括充足的食物、住房等家庭生存的最低需要,以及安全的饮用水、公共卫生、健康及教育设施等必要的公共服务。
——摘编自贺光辉《第三世界发展理论与援助功能的演进(1950—200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进英属殖民地“非殖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10分)
答案:(1)主要因素: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英国力量的衰落;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努力;两极对立的国际形势对于英国殖民体系的战略冲击;科技革命的影响等。(任答3点即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脱离殖民统治,成为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发展中国家也面临一系列经济问题,如经济发展存在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分配的趋势愈不公平、数量庞大的贫穷人口、持续加大的城乡差距等。经济学家和国际劳工组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如重视产业的均衡化发展;关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改善社会基本需求条件及公共设施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湖南省新高三上学期8月自主热身训练检测(一)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