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在四川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分文明交流
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4.西汉元帝时期,政权枢机要官的27%以上是有儒学教养的人士,而到了东汉初期,这一数字变为7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东汉初期( )
A.学术与政治开始结合 B.官学教育日益普及
C.三教合流的趋向凸显 D.主流思想得以强化
5.十六国到北魏诸政权以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天命”,如北魏立国之初的“土德”说,利用黄帝祖先说结合拓跋氏的祖先传说,对胡族身份有所回避。其用意是( )
A.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B.论证本国政权的合法性
C.淡化本民族的历史传统 D.发挥古神话的资鉴功能
6.唐朝制历与颁历的官方机构是太史局,只有太史局修制且颁下的历书才是整个国家全体臣民须共同奉行的时间概念;安史之乱后,部分区域太史历颁而不行,反而盛行民间私历。这一现象表明( )
A.技术进步助推民间历法的发展 B.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能力减弱
()
C.每个藩镇都有自己奉行的历法 D.民间的私撰历法比官方更精准
7.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主持议政会议,承宣接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流执政事笔。这些规定(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削弱了中书省长官权力
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D.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8.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 )
A.儒学地位受到挑战 B.佛教本土化
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中外交流频繁
9.宋朝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写过这么一件事: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一典故反映了( )
A.宋人生活富足不思进取 B.城市经济繁荣功能齐全
C.中央集权制约地方权力 D.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10.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辽朝此举( )
A.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B.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C.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11.北宋初的989年,全国户数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仅为4673万,每户平均口数仅2.24。学者认为宋朝统计的口数只有男丁,实际上北宋末的人口数应超1亿。北宋人口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传统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12.朱熹赞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月亮盈亏的解释,并用“阴阳”的相互作用,解释自然界的雷电、霜雪、彩虹的成因,批判前人的神秘主义错误。而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震亨把其最得力的医学著作命名为《格致余论》。这表明( )
A.古代中国科技重道德轻技术 B.科技与理学有共通之处
C.传统科技注重理论规律探索 D.完整的科学体系已形成
13.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总其成,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材料意在
说明明朝( )
A.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有效制约
C.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 D.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
14.1832年,东印度公司职员林德赛打着经商和传教的幌子,在中国沿海收集情报,他在航海报告中写道:“我极少见过有人除知道英国为‘红毛国’外,尚有别的名号。”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清朝( )
A.闭关政策的失败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浓厚的华夷观念 D.中外交流的中断
15.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微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微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
16.乾隆年间,广东佛山石湾陶瓷行业已有坊主和雇工组成的东家行和西家行,通过双方的协议制定工价和劳工待遇等问题。这表明当时佛山( )
A.海外贸易相当发达 B.制瓷业的规模扩大
C.生产部门分工细密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非选择题
17.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
——摘编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
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
——摘编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
18.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自(美国1783年与英国)缔结和约以后,最初立法的缺点便立即暴露出来,国家好像一下子就解体了,每个殖民地都成了一个独立共和国,都要求享有完全的主权。邦联政府被它的宪法弄得软弱无力,不再有共同的危险感作为它的支柱,眼看着船舶上悬挂的国旗被欧洲大国凌辱而毫无办法,而且当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印第安人和支付独立战争
时期所举债款的利息。在邦联政府就要毁灭时,它正式声明自己无能为力,并向宪制权呼吁。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所制定的宪法及其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千年来的“宰相制度”,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产生,中国宰相制度在不同朝代都具有其特殊性,但它们相继而变却有一定的趋势。“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推动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强化,由君主集权发展到君主专制,最终推向了君主独裁。同时,“宰相制度”的演变,从形成到最后废除,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发展到最后的衰落过程。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显示三星堆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据材可判断,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是否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没有描述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信息,也未描述文明交流的信息,排除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的是战国时期通过战争与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当时的华夏认同感加强,C项正确;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逐加剧,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夷夏矛盾未得到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由题目中的“秦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员的具体职能可知国事和家事并未完全分离,且维护的皇权的至高无上,故古代中国政体具有“家国一体”“君权至上”的特征,B项正确;“职分细化,各负其责”说的是这一制度的特点,并不是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没有体现选贤举能,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官员众多,政务繁杂得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权枢机要官中有儒学教养的人士大幅度上升,说明东汉儒学主流思想地位日益强化,D项正确;“开始”一说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普及”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此其需要利用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天命”,主要是为了论证本国政权的合法性,B项正确;材料与推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淡化本民族历史传统及发挥古神话的资鉴功能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6.B
()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太史局颁布的历法本是全国通用历法”,但安史之乱后部分区域“民间私历”盛行,这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能力减弱,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印刷术等技术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部分区域私历盛行,未说明每个藩镇都有自己奉行的历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方历法和民间私历的比较,不能得出哪个更精准,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肃宗时期采取的这些措施是分散了宰相的权力,从而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D项正确;这些规定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这些规定削弱了三省长官的权力,并不仅仅是中书省长官的权力,排除B项;这些规定是削弱了三省长官的权力,而非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可知,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中,吸收了中国本土的儒家孝道思想,说明佛教渐趋本土化,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佛教的发展,无法得出儒学地位信息,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三教合一局面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本土化,并不能反映中外交流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可知宋朝时期地方都设置了通判,而通判是宋朝时期设置的制约地方长官的官员,所以这一典故反映了中央集权制约地方权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并不是宋人生活富足不思进取,排除A项;“功能齐全”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南面官负责……北面官负
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D项正确;此举体现了温和的民族政策,而非民族歧视,排除A项;辽朝此举有利于笼络民心,巩固自身政权和发展,加重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而非减轻,排除B项;此举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而非日趋紧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指标,农业发展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因此北宋人口得以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发展成就突出,C项正确;宋朝商品经济发达,海内外市场不断开拓,但不是北宋人口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宋朝商品经济发达,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但不属于人口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宋朝民族矛盾尖锐,时常面临外族入侵,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理学的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对宋代科技发展有促进作用。而金元医学家朱震亨将理学结合到医学中来,故表明科技与理学有共通之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学与科技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C项表述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不符,排除A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皇帝把决策权分散”“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皇帝总其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废除宰相后,君主集权加强,同时为缓解政务与决策压力,也在适当扩大分权,这说明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D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还体现了“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A项片面,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排除B项。“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但是各部门是否“平等”地参与决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林德赛的报告指出当时中国人对英国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个“红毛国”的绰号,这反映出当时浓重的华夷观念,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测出闭关政策的失败,排除A项;国人对英国知之甚少不能说明当时民族危机就严重,排除B
项;国人不了解英国是因为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并非中外交流中断,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后期。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可知,士大夫王微认为西方机械有助于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不需要掌握制造机械的理论知识,这说明此时中国的科技理念重实用轻理论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技术的比较信息,无法得出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的结论,排除A项;“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与史实不符,材料无法得出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我国早在明朝中后期,在苏杭地区就出现一种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生产关系,其本质是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材料 “广东佛山石湾陶瓷行业已有坊主和雇工组成的东家行和西家行,通过双方的协议制定工价和劳工待遇等问题。” 中出现雇佣关系,这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相符,D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广东佛山陶瓷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是萌芽,但材料没有涉及到海外贸易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到坊主和雇工的关系,但没有提及制瓷业规模大小和制瓷业部门分工细密等问题,排除B、C项。故选D项。
17.(1)不同:董仲舒:外儒内法;孔孟:实行德治仁政。
(2)政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创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影响:提高了儒学的社会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主流思想。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和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得出董仲舒:外儒内法;据所学可知,结合先秦儒学的知识分析,得出孔孟:实行德治仁政。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从思想角度分析,得出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从学校教育分析,得出创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
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影响:从对儒学地位分析,得出提高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从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得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主流思想。
18.(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至少答出2点)
【解析】(1)
演变:根据材料“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乃立九品官人之法”“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
影响:根据材料“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可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根据材料“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根据所学可知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19.(1)影响: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权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且开支过大。
(2)宪法:1787年联邦宪法。
作用:把美国从由十三州组成的松散的邦联,改为各州紧密联系的联邦;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通过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对内稳定社会,对外维护美国的利益;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影响:根据材料“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可知,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知,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可知,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根据材料“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
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可知,政府权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且开支过大。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美国)。
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制定了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作用:根据材料“自(美国1783年与英国)缔结和约以后,最初立法的缺点便立即暴露出来,国家好像一下子就解体了,每个殖民地都成了一个独立共和国,都要求享有完全的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美国从由十三州组成的松散的邦联,改为各州紧密联系的联邦,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通过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对内稳定社会,对外维护美国的利益,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0.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历代帝王想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同时设立内外朝制,由自己的亲信近臣组成“内朝”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唐代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三省权力互相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分散宰相权力,防范宰相专权。明太祖朱元璋罢黜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可见丞相权力在逐渐削弱,君权在逐渐增强,君主专制在不断地强化,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不同丞相,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清君主专制在强化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在逐渐走向衰落。
综上,丞相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在不断增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推动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强化,由君主集权发展到君主专制,最终推向了君主独裁”可拟定论点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关于阐释可从丞相制度的确立、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中外朝制度、隋唐时期设置的三省六部制、宋朝时期的二府三司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部分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