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肥东分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合肥一中肥东分校高二级年级月考试卷
命题范围:选必2全本书+选必3前四个单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清末《蜀游见闻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地理志·嘉禾县》:“农产物以……辣椒,为大宗。苎麻辣椒,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这可用于印证在我国(  )
A.经济价值是外来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因素
B.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C.人地矛盾的尖锐促进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D.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物种交流
2.小亚细亚地区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东接两河流域的源头,为诸多显赫一时的文明提供了诞生条件和交往平台。对此以下时间轴中填写正确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表为1910—1940年美国已婚妇女工人就业比例状况。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年份 有酬工作比例 提高的比例 女性劳动力比例 提高的比例
1910 10.7% — 24.7% —
1920 9.0% -15.9% 23.0% -6.7%
1930 11.7% +30.0% 28.9% +25.7%
1940 15.3% +30.8% 35.5% +22.8%
A.妇女传统家庭角色转变 B.妇女政治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D.男性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4.爱华中学高三10班的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下面是他们收集的一组历史资料: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 轮船招商局1872年 上海平准股票公司1882年 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 先施百货公司1900年
据此判断,其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
A.近代洋务企业的艰难发展历程 B.上海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中国近代工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5.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这一局面(  )
A.协调了世界各国的发展步伐 B.推动了公平经济秩序的建立
C.得益于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D.标志着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6.法国圣昆坦市曾规定:农奴一旦进入该市,立即成为自由人……可免除各种封建义务。英国泰恩河上的新城曾规定:农奴在城内住满一年零一天,那他以后就是一个市民。类似规定曾广泛被其他许多市镇仿效过。这些规定(  )
A.旨在加强世俗王权 B.瓦解了庄园与农奴制度
C.凸显了城市自治权 D.削弱了基督教会的权力
7.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有西域物种骆驼的形象,但数量不多,往往刻画粗糙失真,与马相似;唐代墓葬中则出土了许多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的唐三彩骆驼形象;而骆驼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这说明(  )
A.丧葬习俗发生变化 B.手工技艺水平的阶段变化
C.对外交往日趋衰落 D.运输工具折射时代的变化
8.《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这些规定(  )
A.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 B.确保传染病问题能彻底解决
C.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现状 D.有利于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9.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食物物种的大交流。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还大量用于出口。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外,还投入市场销售。可见,食物物种的大交流(  )
A.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B.促进了当地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 D.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孤立局面
10.有学者认为,周人从殷商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思想,即统治者的行为不合天道,因而失去天命;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天神与天命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得以重新确立。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  )
A.受儒家“德治”思想影响 B.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执政理念中包含积极因素 D.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11.1903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一文中,列举了国民品格的四大缺陷,即: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自治力之欠缺,认为这是民主共和制在中国难产的重要原因。梁启超意在(  )
A.倡导国人理性认识品格 B.改造国民以求救亡图存
C.培育大众的民族认同感 D.强化百姓共和制的理念
12.在古希腊悲剧中,往往是主人公虽然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但受控于命运而致结果凄惨。民众在观剧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悲剧性命运。这反映了古希腊悲剧(  )
A.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强调故事情节的丰富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促使自我意识的觉醒
13.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14.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15.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状况说明了(  )
A.交通发达为移民奠定基础 B.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移民潮 D.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16.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这反映出(  )
A.菲律宾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 B.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
C.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 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商业联系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为印度棉织物开辟了巨大的新市场。印度棉织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英国的服饰消费革命,严重损害了国内毛纺业生产者及商业资本家的利益。英国毛纺业群体的抗议此起彼伏。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催生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英国本土棉纺织工业迅速崛起。国内市场廉价棉织品激发起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但高工资的经济模式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寻求革新与突破,进而诱发生产组织制度的转型。18世纪中后期,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相继问世,实现了技术的持续变革与完善。机器与蒸汽动力的搭配使用产生的强劲力量大大提高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集中化和巨型化趋势。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一种全球性工业,英国棉纺织工业在19世纪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结、整合起来,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口,在兰开夏郡的工厂被生产成棉纱,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织品,再销往中国市场。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南部的广大棉农依然生活穷困,没有原棉贸易价格中的话语权与商议权。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工业初创的全球体系客观上整合起世界经济,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三
清末民初,上海形成了沪东、沪西两大棉纺织工厂区。在短短的18年(1895——1913年)内,国内华商纱厂的纺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0%,布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1914——1922年,国内华资纱布厂新设54家,其中在1920—1922年开设的有39家,3年内新增的华资厂家数就已超过1895——1913年在华中外纱厂的总数。华资棉纺织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和分布过于集中,造成工厂对原棉需求激增,而大量产出的机纱只是半成品,主要是提供国内生产土布的原料,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因此,进花、出纱就成为纱厂获利的关键。
——摘编自罗苏文《沪东:近代棉纺织厂区的兴起(1878—192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棉纺织革命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民初上海棉纺织业的发展。(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历史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国际人口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下表所示为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
时期 概况
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 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城扩散、分居到非洲南部
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前期 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
——摘编自李宏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世纪以前,英国乡村地区一直没有专业的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民众的医疗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19世纪60年代,英国乡村医院兴起。乡村医院一般位于某个小镇或大村庄中,处于附近几个村舍的中心地带,以扩大辐射面积、方便周围民众就诊。从人员配备来看,乡村医院除主治医生外,通常配有1名护士,若干名女佣,她们通常来自周边农村,经培训上岗,工资较为低廉。乡村医院配有专门组织机构对财务收支、日常事务、病人准入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这些乡村医院中,有的向受感染劳工打开了大门,有的为因生产事故受伤的工人提供紧急医疗救助,还有的则是为了应付火车开通后频发的交通事故。随着20世纪中期国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英国乡村医院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傅益东《论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的兴起》
材料二
1952年,卫生部规定自然村设卫生室,配有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这实际上是乡村医生的雏形。1968年,《文汇报》首次提到“不拿工资”“亦工亦农”的“赤脚医生”这一名词。1981年,国务院规定,“凡经考核合格,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赤脚医生,发给乡村医生证书”。1985年,国家决定将“赤脚医生”改为“乡村医生”。1998年,我国通过了《执业医师法》,其中明确了乡村医生的性质和职责,并规定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要按照执业医师法进行管理。从1980—2007年,我国乡村医生年平均增长1.39%。据统计,我国农村53.5%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医看病。乡村医生运用中草药以及针灸等手段治疗疾病,深受农民欢迎。同时,许多国家也将中国乡村医生模式作为发展本国卫生体系的样板。
——摘编自任苒《中国乡村医生的发展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医生发展的特点及作用。(9分)
合肥一中肥东分校高二级年级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D C C D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C D D
17.【答案】(25分)
(1)英国议会对印度棉织品的进口禁令刺激了本土棉纺织的发展;英国民众消费习惯的改变;棉纺织品国际市场的扩大;英国工厂较高的生产成本刺激了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的革新;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8分,任答四点即可)
(2)构成了以英国为主导的全球棉纺织工业体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南方、印度和埃及形成了单一、畸形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传统民族工业受到限制。(6分,任答三点即可)客观上刺激了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2分)
(3)评价: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条件;顺应了工业化潮流,增强了民族工业实力;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盲目投资,布局过于集中;受自然经济制约,外资压制,难以实现独立健康发展。(9分,辩证分析,积极方面6分,局限性3分)
18.【答案】
示例一:
论题:亚欧民族大迁徙带来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2分)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把社会习惯与文化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结合,形成民族交融的高潮,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基础上建立一系列国家,实现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融合,形成中古时期西欧以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对西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迁徙不仅为农耕世界注入新的生机,最终也为先进的农耕民族同化,扩大了农耕文明区;亚欧民族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进一步沟通,不同区域的文化互动开创了一个迭代更新的文化发展新时代。(10分)
示例二:
论题: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相互推动。(2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前往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在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作用下,欧洲封建制度被削弱,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欧洲向美洲的人口迁移,加强了两地的联系,向美洲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有利于美洲的近代化。社会发展吸引人口的迁移,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而且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急需大量的人才,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到了美洲。
二战后,欧洲等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由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流向欧洲等发达国家,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近现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8分)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有利于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也能吸引入口流入,体现了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9.【答案】
(1)原因:英国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工业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医疗科学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推动;医生群体深入乡村等。(6分)
(2)特点:呈现阶段性特征;管理日益规范;规模不断扩大;适应国情。(5分)
作用:在农村防病治病、保护农民健康和农村生产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借鉴。(4分)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0 页,共 10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肥东分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