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这能够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2.隋平陈第二年(590年),阵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天子”,有的自称“大都督”,叛乱虽然平定,但是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亟待加强。同时,面对突厥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朝廷需要调运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粮饷供应大量的北方驻军。该材料可用于研究隋朝( )
A.设立乡间义仓的重大意义 B.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C.完成南北统一的时代背景 D.开通大运河的重要作用
3.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等城市在唐代便“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城市繁荣异常,宋时更是“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这表明( )
A.扬州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京师地区完全依赖南方 D.大运河取代了传统交通要道
4.元朝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下列记载体现了当时海运优势的是( )
A.“功效大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B.“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
C.“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
D.“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七八。”
5.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被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 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 B.社会制度不同造成了政策差异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6.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的主要特点。鸦片战争后,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这一转变主要反映了中国( )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改变 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经济结构的变动
7.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说: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岁,亦增十倍。材料主要说明( )
A.铁路开通可推动各地人口的流动 B.铁路修建可稳定晚清的统治
C.铁路开通可加速经济文化的交流 D.铁路建设开始打破封闭状态
8.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 )
A.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 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
C.实现了近代矿业的独立自主 D.反映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
9.189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一致决定建造甘肃至新疆电报线,虽线路绵长,经费紧张,工程困难,但“自创议以迄告成,为时仅历两载, 而全省(新疆)贯通”。这反映了( )
A.政府试图维护国家利益 B.民用通讯业的起步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中央集权遭遇挑战
10.1908年,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汽车诞生,此后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并推动着道路的建设。其中,高速公路最早出现于( )
A.20世纪初 B.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C.二战期间 D.二战以后
11.“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当时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12.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距昆明六七百千米,山高陆深,经济落后,但投资2.56亿元的迪庆香格里拉机场于1999年建成通航后,“香格里拉”旅游胜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该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在2001—2005年年均增长21.5%。材料强调( )
A.第三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B.民航运输使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C.交通运输对边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D.旅游行业在地区脱贫中的重要价值
13.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交流 B.国家实力的对比决定商品种类
C.交通网络发展助力国际贸易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果
14.下表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公共交通数据表。
交通工具 运营线路 运营车辆 运营线路长度 全年客运总量
公共电汽车 881条 24131辆 19299千米 33.3亿人次
轨道交通 22条 5210辆 609千米 37.8亿人次
据此表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市交通工具种类少,无法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B.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了方便
C.公共电汽车是目前北京市民最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
D.轨道交通因为其价格低廉而吸引了更多的市民乘坐
15.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由7个故事构成,其中《白昼流星》讲述的是两个男孩看到“神舟十一号”返回,从此坚定改变贫穷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又有了新的突破,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是( )
①潘建伟团队构建了世界首台单光子量子计算机
②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③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启用
④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2022年,中国北斗系统为国内110万辆共享单车、全国12个城市的20万个停车电子围栏提供高精度服务,为国内21款智能汽车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行驶里程已经突破25亿千米。这说明我国( )
A.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B.正式建立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D.航空技术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京杭运河自隋代开通之后,虽然路线几经变迁,但是历代朝廷无不极其重视大运河的维护疏浚,这是因为运河承担着漕运——这一维系王朝正常运转的重要活动。自隋至清,无不如此。清代前期,为了维持漕运的需要,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对京杭运河精心维护,以保证王朝生命线的畅通。在漕运的带动下,大运河商贸兴旺,由此带动运河沿线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使运河沿线的城乡经济一派繁荣景象。清代中期以后,漕粮改行海运,再加上黄河决口、战争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随着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所取代。
——摘自孙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市城乡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80年代下半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运河开凿业掀起第二次高潮,运河兴建遍及全国。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作为“王朝生命线”的主要表现,并概括大运河衰落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入“运河时代”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0年12月3日,洋务派代表刘铭传上奏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李鸿章等洋务派认为“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以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1884年,醇亲王奕 入主中枢。当年6月,朝廷下谕:“铁路一事……惟此等创举之事,或可因地制宜,酌量试办。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商李鸿章详加酌复,妥筹具奏。”铁路第二次成为朝野争论的焦点。李鸿章建议继续试办铁路,提出先修漕运铁路。但漕运总督崧骏认为铁路“紧靠黄河,黄流迁徙无定,大汛时湍悍异常,将来铁路造成之后,能否不至冲突,实无把握”。最终,清政府谕令“暂缓议办”漕运铁路。随着涉外经验的丰富,对西洋发展历史的了解,此阶段洋务派“试办”的铁路基本围绕开矿等事宜展开。
1888年11月,奕 又奏请修建天津至通州的铁路,引发了第三次修建铁路大争论。翰林院编修丁立钧上书称一旦铁路开行,“向用舟车,坐皆失业”,后果不是“怨者必多”,就是“盗贼滋多,害及良善”。
经过前两次大争论之后,保守派中部分官员的观点也发生了松动,更多人的观点是直隶一带乃是京畿重地,铁路万不可行,但是边防地区可以试办铁路。晚清修建铁路的三次争论中,洋务派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摘编自曹文翰、张雪永《晚清朝廷关于修建铁路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修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1961年,中国与坦噶尼喀建交。1964年,坦噶尼喀与独立后的桑给巴尔合并,改称坦桑尼亚。 当时的坦桑尼亚领导人设想建设一条从内陆国家赞比亚到坦桑尼亚最大海港的铁路,这既能方便赞比亚的铜矿出口,同时又可以为周边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提供支援。但他们先是遭到西方国家和金融机构的刁难,后又遭到苏联的拒绝。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表示:西方帝国主义不干的事,我们帮着你干,而且我们干的话,会干得很漂亮。坦赞铁路从1968年开始勘测设计,到 1976 年建成,中国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 100万吨,派出技术人员约5万人次(其中牺牲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中国员工将近70位),总投资约 10 亿元人民币。通车后不久,中国把铁路运营完全移交当地,撤回了全部中方员工。2013 年,习近平主席出访坦桑尼亚,特别赞扬了坦赞铁路精神,还到援坦牺牲烈士的墓地凭吊。
——摘编自周南《我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决策背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坦赞铁路建成的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79年5月,郭嵩焘从驻英公使任上返国,“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慑于湖南民众的保守排外,张之洞曾以“湘省风气未开,易滋事端”为由拒绝湖南士绅内河开行轮船的呈请。株萍铁路(湖南第一条铁路,1905年竣工。)初建之时,“湘赣民风未开,不通外情,迷信风水,于筑路大碍。为求铁路早日建成,凡庐墓不肯迁让者均设法绕行”,至使该路少直多弯。当时铁路的主要经办者盛宣怀对此大有感慨:“时风气未开,民间惑于地脉风水之说,旁挠者众,经营累月,始有端绪”。
——摘编自余建明《交通方式的演进与近代社会变迁述略》
材料二
2022年12月26日湖南省最后一个地级市——常德市正式开通高铁,是湖南高铁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大事。从2009年12月26日湖南第一条高铁——武广高铁正式运营开始,到湖南“市市通高铁”目标的圆满实现仅仅用了13年,全省形成“4小时经济生活圈”。常益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厦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战略工程,更是进一步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常德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湖南交通方式演进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的意义。(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规模较大的运河,而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基础设施完善,排除C项;据材料,运河沟通城市内部,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隋朝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掌控,同时需要南粮北运,这是大运河开通的背景,也可以体现大运河开通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乡间义仓是为备水旱赈济而设,排除A项;材料与制度创新无关,排除B项;当时隋朝已经完成了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的开通”“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城市繁荣异常”“迁徙贸易之人……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等信息可知,扬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地处运河和长江汇合处,是水陆交通枢纽,江南物产的集散地,说明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材料“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七八”体现的是海运相对陆运来说更为便宜,彰显的是海运的优势,D项正确;材料“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反映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排除A项;材料“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是对京杭大运河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是对陆路交通发达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对比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珍宝与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有不同的归宿,原因是两国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也不同。中国重农抑商,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所以珍宝进入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政策差异”,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C项排除。
6.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材料中的“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表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转变不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排除A项;这一转变与人们的观念变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工具的革新,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A情况虽存在,但不是张謇主要想说明的,所以排除A;B项的“可稳定晚清的统治”,与史实不符,D“开始”是用词不准,所以不能选B和D;“……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体现经济文化交流,所以选C。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可以得出,唐胥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A项正确;从材料“‘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可以看出封建顽固派反对铁路的修筑,所以没有体现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B项错误;中国近代一直没有实现近代矿业的独立自主,C项错误;当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与题干修筑铁路无关,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维护国家利益。材料反映了1891年清政府克服各种困难,快速建成甘肃到新疆的电报线。结合所学可知,1891年西北边境形势严峻,为应对边疆危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清政府决定架设此电报线,这反映了清政府试图维护国家利益,故选A;材料反映出此电报线是军用通讯,而非民用通信,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建造电报线,不能体现民族资本主义情况,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故排除D。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自德国,于1931年建成,位于科隆与波恩之间,长约30公里,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1.答案:C
解析: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的,也就是需求不足,故C项正确。A项是我国工业技术落后的体现,体现不出“国情”,排除;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我国从“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香格里拉机场的建立促进了该地区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这反映了交通运输对边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产业转型升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香格里拉机场的建立促进了该地区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而不是旅游行业在地区脱贫中的重要价值,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可知,国际铁路交通线路具有时间短、速度快、交易内容丰富等特点,这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国际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是1991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德国的国家实力对比,排除B项;“一带一路”是2013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
14.答案:B
15.答案:A
解析:①材料反映的是2012年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表现,潘建伟团队构建世界首台单光子量子计算机是2017年;②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是20世纪70年代;③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启用是2016年;④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是2017年5月5日。故选:A。
1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北斗系统为共享单车、停车电子围栏、汽车等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服务,这说明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故C项正确;北斗导航是我国的天基定位导航授时系统,也是重要的时空信息感知手段之一,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故A项错误;材料仅提到北斗系统在国内提供的一些服务,不能就此说明建立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故B项错误;北斗系统不属于航空技术,故D项错误。故选:C。
17.答案:(1)表现:是漕运的主要通道(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沟通南北,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衰落原因:海运的兴起;河道淤塞;受到黄河决口、战争等因素影响;近代交通运输的兴起。
(2)原因: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工业革命的开展;政府立法的推动;运河通航后运费相对低廉;丰厚的利润刺激投资增加;运输煤炭等大宗物资的需要。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这是因为运河承担着漕运—这一维系王朝正常运转的重要活动”,可以得出是漕运的主要通道: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杭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原因:根据材料“清代中期以后,漕粮改行海运,再加上黄河决口、战净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可以得出海运的兴起、河道淤塞、黄河决口、战净等因素:根据材料“随着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所取代”,可以得出近代交通运输的兴起。
(2)根据材料“桑基运河”“布里奇沃特运河”伯明翰一曼彻斯特运河等信息,可知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再结合材料“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以答出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使用下的煤炭等大宗物资运输的需要:再根据材料“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可以得出低廉的运费和丰厚利润刺激投资的涌入;根据材料“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以得出政府立法的推动。
18.答案:示例
评析:以刘铭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效法西方,兴修铁路,认为修铁路有利于国计民生,能够巩固国防,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意义重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廷统治危机也不断加深,同时西学不断传入中国,洋务运动兴起并不断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洋务派主张修铁路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危机,抵御外来侵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是进步的。
以刘锡鸿、崧骏等为代表的保守派则认为修铁路损害风水,不利国防,不利赋税征收,扰民生计,易引发地方冲突,导致地方混乱等,坚持反对修铁路。晚清封建迷信思想长期存在;不少人仍恪守传统观念,目光短浅;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这些观点反映了封建保守派的利益要求,不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关于修建铁路的三次争论体现了晚清新旧思想之争,但都以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为目的,实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近代化转型的艰难。
19.答案:(1)时代背景:非洲独立运动快速发展;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经济、技术和政治上的困境;美苏在第三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基本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中非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意义: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巩固了非洲独立运动成果;展现了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中非友好合作的深入;为第三世界合作树立了典范;构筑了坦赞铁路精神。
解析:(1)时代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可知,非洲独立运动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经济、技术和政治上的困境;根据材料“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表示:西方帝国主义不干的事,我们帮着你干,而且我们干的话,会干得很漂亮”和所学可知,美苏在第三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基本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根据材料“1961年,中国与坦噶尼喀建交”可知,中非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意义:根据材料“到1976 年建成,中国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 100万吨,派出技术人员约5万人次(其中牺牲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中国员工将近70位),总投资约 10 亿元人民币”和所学可知,可从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巩固非洲独立运动成果、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非友好合作的深入、为第三世界合作树立了典范及构筑了坦赞铁路精神等角度进行分析。
20.答案:(1)特点:起步晚;步履艰难(艰难曲折、阻力重重);发展(轮船业、铁路业)缓慢;水平低;半殖民地化色彩浓厚;新旧并存等。
原因:湖南地处内陆;小农经济长期占主体;封建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
(2)意义: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改善湖南交通(密切湖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便捷群众出行;加速全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湖南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改变人们观念等。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可知半殖民地化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一“慑于湖南民众的保守排外,张之洞曾以‘湘省风气未开,易滋事端'为由拒绝湖南士绅内河开行轮船的呈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湖南交通方式的演进起步晚,步履艰难(艰难曲折、阻力重重)。根据材料一“株萍铁路初建之时,‘湘赣民风未开,不通外情,迷信风水,于筑路大碍’。”可知发展(轮船业、铁路业)缓慢。根据材料一“为求铁路早日建成,凡庐墓不肯迁让者均设法绕行”,可知水平低,新旧并存。原因:根据材料一“1879年5月,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可知湖南地处内陆,小农经济长期占主体,封建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广大地区还是处于半封建状态,封建思想严重,反对修铁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9年至1905年,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外交困,无力修建;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且多半在外国手中控制,没有积极性;中国教育水平落后,没有人才主持建造,技术落后。
(2)意义:根据材料二“是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战略工程。”可知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根据材料二“全省形成‘4小时经济生活圈’。常益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厦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改善湖南交通(密切湖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便捷群众出行。根据材料二“更是进一步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具体体现。”可知加速全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进一步得出,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有利湖南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改变人们观念。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2 页,共 12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5)交通与社会变迁——2024-2025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