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十二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十二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3分,共25分)
1.(2023·济南高一检测)明太祖认为:“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旨在 (  )
A.设立六部 B.废除宰相
C.设立内阁 D.设立锦衣卫
2. (2023·泰安高一检测)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时人称他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这反映出明朝 (  )
A.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B.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C.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史学家郭廷以说:“中国真正的君主专制政治,形成于明。”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是 (  )
A.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
D.利用宦官牵制内阁
3.(2023·菏泽高一检测)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史书记载,古里、柯枝等国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这表明郑和远航 (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
C.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
D.加强了与亚非欧诸国联系
4.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成立了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 500人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和远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13分)
  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
A.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B.明朝修缮长城,防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C.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D.加强北方边防驻兵,使蒙古不敢犯边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6.(2023·济宁高一检测)明代内阁辅臣大多为科举出身,他们常以儒家的治国原则,来检验皇权行使是否得当。如有不当,便要向皇帝进谏,或利用手中的封驳权来加以阻止。若“进谏”或“封驳”均无效,阁臣可以引退辞职。这反映了 (  )
A.内阁的设置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部分皇权转移到内阁手中
C.内阁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D.内阁对皇权有明显的制约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置于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7.永乐时期,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维持南洋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且力图向西洋发展,明成祖决定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
A.给明朝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B.是明朝朝贡体制的延展
C.消除了海禁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
D.密切与亚非拉友好关系
8.明嘉靖年间参与平倭的兵部侍郎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说:“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说明明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 (  )
A.倭寇与明乱民勾结
B.明朝国力逐渐衰退
C.中国长期忽视海防
D.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由于西方殖民者对我国的侵扰,加上倭寇对我国沿海的骚扰,明清两代的对外政策逐渐转向保守。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 其理由是什么 起了什么作用 (5分)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 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十二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3分,共25分)
1.(2023·济南高一检测)明太祖认为:“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旨在 (  )
A.设立六部 B.废除宰相
C.设立内阁 D.设立锦衣卫
【解析】选B。根据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宰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B正确;六部在隋朝时期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排除C;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特务机构,题干内容主要是废除宰相,排除D。
2. (2023·泰安高一检测)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时人称他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这反映出明朝 (  )
A.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B.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C.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太监可以拥有很大的权力,但皇帝一道敕书便可以全部收回,这表明宦官专权并未发展到失控地步,只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A正确;B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内阁,且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C;太监干政不代表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D。
【补偿训练】
  史学家郭廷以说:“中国真正的君主专制政治,形成于明。”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是 (  )
A.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
D.利用宦官牵制内阁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真正的君主专制”体现的是皇权的空前加强及其控制能力的增强,明太祖废宰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
3.(2023·菏泽高一检测)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史书记载,古里、柯枝等国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这表明郑和远航 (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
C.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
D.加强了与亚非欧诸国联系
【解析】选C。根据材料“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史书记载,古里、柯枝等国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可知,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交流,C正确;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没有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表述错误,排除B;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没有加强与欧洲国家的联系,排除D。
4.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成立了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B。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东北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体制,故A错误,B正确。C、D与题意不符,排除。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 500人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和远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13分)
【解析】本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答案: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备选习题】
  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
A.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B.明朝修缮长城,防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C.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D.加强北方边防驻兵,使蒙古不敢犯边
【解析】选C。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故C正确。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6.(2023·济宁高一检测)明代内阁辅臣大多为科举出身,他们常以儒家的治国原则,来检验皇权行使是否得当。如有不当,便要向皇帝进谏,或利用手中的封驳权来加以阻止。若“进谏”或“封驳”均无效,阁臣可以引退辞职。这反映了 (  )
A.内阁的设置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部分皇权转移到内阁手中
C.内阁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D.内阁对皇权有明显的制约
【解析】选A。由材料“来检验皇权行使是否得当”“利用手中的封驳权来加以阻止”可得出,内阁的设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A;材料看不出皇权的转移,B错误;C并非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若‘进谏’或‘封驳’均无效,阁臣可以引退辞职”反映出内阁对皇权并不能形成明显制约,最终还是听命于皇帝,排除D。
【拓展延伸】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置于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7.永乐时期,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维持南洋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且力图向西洋发展,明成祖决定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
A.给明朝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B.是明朝朝贡体制的延展
C.消除了海禁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
D.密切与亚非拉友好关系
【解析】选B。根据材料“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可知,材料体现了明朝仍然是朝贡体制,郑和下西洋目的在于宣扬国威,B正确;朝贡贸易消耗了明朝大量财政收入,A不符合史实,排除;C说法绝对,排除;郑和并未到达拉美地区,排除。
8.明嘉靖年间参与平倭的兵部侍郎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说:“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说明明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 (  )
A.倭寇与明乱民勾结
B.明朝国力逐渐衰退
C.中国长期忽视海防
D.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解析】选A。依据材料“其余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可知,明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倭寇与明朝的乱民勾结,故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
【深化点拨】由于西方殖民者对我国的侵扰,加上倭寇对我国沿海的骚扰,明清两代的对外政策逐渐转向保守。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 其理由是什么 起了什么作用 (5分)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 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即可概括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废宰相,权分六部即分散相权。理由从“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中去找,即吸取小人“专权”乱政的历史教训。从材料一“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以概括出作用是加强了君主专制。第(2)题,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应从内阁的职能方面分析,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顾问机构,从根本上说并无实权,惟恐不符帝意,所以才会出现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的现象。第(3)题,阁臣权力变化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回答。例如,材料二的阁臣只能拟旨,而材料三的阁臣则可以批答,并且宦官权力已经居于内阁之上。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皇帝制度。
答案:(1)措施:废宰相,分散相权。
理由: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2)机构:内阁。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 根本原因:皇权专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十二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