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精练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春秋时期,东方的 北方的 南方的 长江下游的 与 先后建立了 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 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史称“田氏代齐”。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 消失了,形成了 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至此,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 制完全被破坏,周王室也在公元前 年被秦国吞并。
3、春秘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是 的广泛应用和 的推广。
4、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 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 官僚制国家。
5、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6、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推行“ ,通过以身作则的 来治理国家。
7、在政治上,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 制度,即“周礼”;老子在 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主张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 的时代,这些主张都是逆历史潮 流的落后观点。
8、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中,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 代表下层平民利 益, 则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 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10.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 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2.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 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13.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4.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 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
15.(2020 ·江苏学业考战国时代,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味大谈夏商周三代 的德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该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
16.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
A.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 磨制石器—打制石器一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 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D. 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一青铜农具
17.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 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 时期( )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18.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 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
A. 分封制度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 百家争鸣的原因
三、材料解析题(2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孟子 ·尽心章句下》
材料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 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 也 。” ——《韩非子》
材料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 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 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 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10分
(2)材料二反映了法家学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6分)
(3)结合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
原因。(4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
2、韩、赵、魏、齐、楚、燕、韩、赵、魏、秦,分封,256
3、铁制农器、牛耕
4、封建地主阶级
5、商典变法
6、仁、仁政、道德感化
7、礼乐、小国寡民
8、墨家、法家、墨家、法家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D 10.A 11.A 12.D 13.A 14.C 15.C 16.A 17.B
18.D
三、材料解析题(20分)
(1)“为政以德”、“仁”和“礼”、“仁政”和“民贵君轻”。
(2)改革、法治、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孔子“仁”的主张 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