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
A.供应朝廷 B.平抑市场物价
C.赈灾救济 D.地方政府开支
2.唐延载元年(694) ( http: / / )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据此可知,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作用包括(  )21cnjy.com
①保障赋役征派 ②进行社会教化 ③限制人口流动 ④维护社会治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 ( http: / / )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
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4.唐朝规定县以下的地方实行四家 ( http: / / )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保,设一保长,五保为里,设一里正,五里一乡,设一耆老。邻保是当时监督和辅助政令执行的基层单位,负责统筹户籍管理、征收赋税、摊派徭役、治安管理等事项。这表明唐朝(  )【出处:21教育名师】
A.地方自治能力不断增强 B.充分发挥了世家大族的力量
C.重视地方基层组织建设 D.依托血缘纽带加强中央统治
5. 在敦煌出土的唐朝户籍中,有多处注明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这表明唐朝 (  )【版权所有:21教育】
A.继承了隋朝的“大索貌阅” B.在敦煌建立羁縻州制度
C.实行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 D.为赋税制度改革做准备
6.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做法(  ) 21·cn·jy·com
A.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B.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
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导致了冗官问题出现
7.《隋书》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3 ( http: / / )年),“高祖又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于是记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这反映出当时(  )
A.全国人口大幅增长 B.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C.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D.三教并行局面稳定
8.明朝正德以前,法令只允许 ( http: / / )有官衔品级的达官贵族设立祠堂祭祀祖先,平民百姓建祠堂是不合法的。嘉靖时期,才正式允许庶民修建祠堂,民间修葺祠堂之风开始兴盛起来。这一政策的转变旨在(  ) 2·1·c·n·j·y
A.发挥民间宗族治理功能 B.缓和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
C.打击贵族强化中央权力 D.弥补君主专制统治的不足
9.《隋书》记载:隋统一后的大业五年 ( http: / / )(609年),全国共有890.7546万户,人口4601.9956万口,垦田5585.万顷。与20年前相比,户数增长2.5倍,人口增加5倍。这表明当时(  )
A.高产作物广泛传播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D.户籍制度臻于完善
10.《通典·食货》中提到:“隋氏西京(长安 ( http: / / ))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从中可以看出隋朝(  )21*cnjy*com
A.商品经济发达 B.注重精耕细作
C.重视粮食储备 D.实现了国强民富
11.“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  )21*cnjy*com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12.《清史稿》中记载,甲长的职责包 ( http: / / )括“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赌具、窝逃、奸拐、私铸、私销、私盐、晒翅、贩卖硝磺,并私立名色敛财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随时报明,门牌内改换填注。”由此可见(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甲是清代的基层行政机构 B.甲长掌握了基层行政司法权力
C.甲长具有了正式官僚身份 D.甲有户籍管理与维护治安职能
13.秦汉时期,地方政府吸收了本地社会内部 ( http: / / )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来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不享有正式官吏应有的薪俸和升迁途径,这就是里吏。秦代里吏有典、老二职,律文称“以其里公卒、土五(伍)年长而毋(无)害者为典、老”。据此可知(  )
A.基层官员的产生具有早期民主色彩
B.选官加强了各阶层的流动
C.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D.里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
14.东晋南朝时期,虽然北方千万流 ( http: / / )民南渡,但“自孙吴至陈亡的六个王朝,在长达300年的时间内,江南户籍上的户口几乎完全没有增长”。这一现象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人口统计没有计算白籍 B.政府推行土断效果较差
C.江南战乱影响经济开发 D.世家大族隐匿流亡人口
15.《明史》卷二九六提到“输财助 ( http: / / )官赈济者”或“佐官赈济”者,受到表彰的各代人士共53人,而《明实录·英宗实录》所列举则多达214人。这反映出(  )
A.民间力量助力政府救济 B.民间社会救济占据主体
C.官方史书记载多有不实 D.官方救济体制日趋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基层治理,基层治理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从全国范围看, ( http: / / )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乡官实际以音夫为主……当时有“但闻音夫,不知郡县”的说法。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乡村治理中, ( http: / / )乡绅起到了重要作用。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和保甲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牧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改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秦汉时期除尚夫外的另一乡官名称及职能,并简析乡里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乡村社会规范”相比以前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 ( http: / / )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18.乡里制度在古代被称为“治民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王朝的乡里制度, ( http: / / )在原则上,都是以户口编排为起点的,规定以五户为邻、伍或十户为什、甲,五十户左右为一里、大保、社,五百户左右为乡、都等。秦汉时期的乡所统户口一般在千余户至数千户,规模较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乡的户口规模逐渐减小,至隋唐时定制仅为五百户。这种编排原则及其实行,需以严密的户籍控制为前提,可是,受到民户逃亡、豪强荫蔽强占以及隐冒户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王朝国家对于乡村民户的控制,往往随着国家控制力的衰退而逐渐松弛。在一个王朝周期里,国家能够有效掌控的著籍户口在全部户口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如秦汉、隋唐与明朝在其建立制度之初,均立足于户口控制原则,但是在东汉中后期以至于魏晋十六国南朝时期、唐中后期以迄于南宋、明中后期以至于清代,不得不逐步根据人户居住的村落、耕种的田亩,来征发赋役,并通过不同方式,以村庄、地域为基础,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版权所有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诸户口 ( http: / / )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分析可知,古代的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①正确;根据“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分析可知,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③④正确;
②错误,材料不涉及社会教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户籍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2-1-c-n-j-y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族田”属 ( http: / / )于宗族所有,故A项错误;
从其地租用途和土地归属看,族田的存在有利于抑制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
“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可见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故C项正确;
从材料无法推断“族田”的存在范围,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进行分析即可。21教育网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唐 ( http: / / )朝实行邻保制,明确了他们的职责,体现了唐朝重视地方基层组织建设,C正确;
A错误,“自治”说法不符合材料;
B错误,材料无关世家大族;
D错误,“依托学院”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基层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唐朝规定县以下的地方实行四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保,设一保长,五保为里,设一里正,五里一乡,设一耆老”。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 http: / / ),据材料可知,在唐朝的户籍中,对人口的描述比较详细,据此可判断,继承了隋朝的“大索貌阅”,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描述的是户籍制度,而非羁縻制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继承隋朝的“大索貌阅”,而非分类登记,且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是在元朝时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户籍制度的渊源,而非做为赋税制度的准备,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隋朝时期的户籍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 http: / / )秦代到汉代,通过乡、里、亭和什伍制度,强化了政府对民众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官府的组织动员力度,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减轻的信息,排除A项;
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
秦汉基层组织不属于官僚体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基层治理,答 ( http: / / )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汉时期,通过乡里制和什伍制加强了对基层的管理,提高了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隋朝时期实 ( http: / / )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按年龄、体貌严格核实,查出大量隐匿人口,体现了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C项正确;
新附人口是指新近归附的人口即隐匿人口,并非实际人口增长,排除A;
题意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
三教并行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嘉靖 ( http: / / )时期,才正式允许庶民修建祠堂,民间修葺祠堂之风开始兴盛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建祠堂有利于团结宗族势力,发挥民间宗族治理功能,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缓和社会矛盾”、“打击贵族”不是修建祠堂的根本目的,B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发挥民间宗族治理功能,“弥补君主专制统治的不足”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
故答案为:A。www-2-1-cnjy-com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地方 ( http: / / )治理,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嘉靖时期,才正式允许庶民修建祠堂,民间修葺祠堂之风开始兴盛起来”及明清时期地方治理的特点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 http: / / ),隋文帝统一以后下令实行“大索貌阅”,朝廷按照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打击了贵族地主隐匿人口的现象,使得人口增加,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
高产作物广泛传播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民族交融的情况,B项错误;
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完善”的结论,而且隋朝之后中国户籍制度仍在不断发展,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隋朝“大索貌阅”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10.【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隋朝 ( http: / / )在多地建立很多大型粮仓储备粮食,说明隋朝重视粮食储备,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隋朝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
材料体现不出精耕细作;
D项“实现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国家粮食储备丰富,不等于“民富”,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隋朝仓储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 ( http: / / )知,材料中的编户齐民制度是直接控制人口的表现,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A正确;
B错误,材料只涉及户籍制度,不涉及百姓负担;
C错误,“掌握人口真实情况”是手段,不是目的;
D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国家掌握了人口,并以此为依据征发赋役,不能看出封建国家的财力增加,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户籍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www.21-cn-jy.com
1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凡甲内有盗窃 ( http: / / )、邪教、赌博、赌具、窝逃、奸拐、私铸、私销、私盐、晒翅、贩卖硝磺,并私立名色敛财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之徒,责令专司查报”分析可知:甲长负责维持基层的治安,而“户口迁移登耗,随时报明,门牌内改换填注”则反映了它具有户籍管理的职能,因此D正确;
AC错误,甲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也不具备正式的官僚身份,因此AC排除;
B错误,甲长并不具备真正的行政司法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基层治理,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1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 ( http: / / )地方政府吸收本地社会内部成员,让其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但并非正式官吏,说明古代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色彩,排除A;
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
材料只是强调古代政府从民众中吸收力量进行基层治理,但没有体现效率是否提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A、结合所 ( http: / / )学知识, 白籍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一种户口登记形式,指专用于登记寓居江南侨州郡县的侨人、用白纸书写的户籍册,选项表述有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土断是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与材料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 自孙吴至陈亡的六个王朝,在长达300年的时间内,江南户籍上的户口几乎完全没有增长”及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流民南渡,地方出现了众多世家大族,农民为了自保纷纷投身大族门下,导致了人口隐匿的现象,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 ( http: / / )中输财助官赈济者”“佐官赈济”“ 共53人 ”“ 多达214人 ”等信息可得出正式列入官修史书受到表彰者非常多,成为辅助政府救济的重要力量,A项符合题意;
从《明史》及《明实录 英宗实录》中所载受到表彰的人数可以看出,民间社会救济发挥重要作用,但无法体现“占据主体”,B不合题意;
材料主旨在于强调明代民间力量在灾害救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无法得出史书记载的情况,C不合题意;
材料信息不足以印证官方救济体制走向瓦解,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
16.【答案】(1)乡官设置:三老,职能羋教化:游徼职能掌捕盗(维持治安)
作用: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②有利于 ( http: / / )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③有利于维护地方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④对后世基层组织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2)特点:乡绅起主导作用: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
变化: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具有了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主要原因:政府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1)乡 ( http: / / )官名称及职能:根据材料“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汉时期的乡官主要有三老,职能掌教化;游徼,职能掌捕盗(维持治安)。作用:根据材料“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对人民控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基层组织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2)特点: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在乡村治理中,乡绅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得出乡绅起主导作用;根据材料“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和保甲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牧济乡里”可得出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根据材料“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可得出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乡约具有了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乡约的变化是由政府加强对基层控制的结果。
故答案为:
(1) 乡官设置:三老,职能掌教化;游徼,职能掌捕盗(维持治安)
作用: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②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③有利于维护地方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④对后世基层组织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2) 特点:乡绅起主导作 ( http: / / )用;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
变化: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具有了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主要原因:政府加强对基层的控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 ( http: / / )组织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教化。第一问,需根据材料“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及秦汉时期的基层组织,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在乡村治理中,乡绅起到了重要作用”、“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和保甲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牧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及明清时期乡约的特点进行分析。【来源:21cnj*y.co*m】
17.【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2)特点:历史悠久,由复 ( http: / / )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 http: / / )一中“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可知其功能有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知其特点为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态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 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2) 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 ( http: / / )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8.【答案】(1)趋势:乡的规模不断缩小;对户口的控制日益松弛。(从以户口控制为基础到以村落、田亩控制为基础。)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社会动乱;人口迁徙(民户逃亡);豪强隐匿户口;赋税制度的变革。(任答4点)
(2)影响:完善基层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保证赋役征发(政府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