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 ( http: / / )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于其里中买负郭(靠近城郭)常稔(庄稼成熟)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对于此举,解读有误的是( ) 版权所有
A.体现儒家士人社会责任感 B.宗族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力量
C.起到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D.反映国家救助取得明显成效
2.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 ( http: / / )相继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劳工意外灾难保险法》《劳工伤残及老年保险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这( )21·cn·jy·com
A.推动了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B.反映出工人政党左右德国政坛
C.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得益于其对广阔殖民地的搜刮
3.下面是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英镑)。据此可知,英国的福利制度(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每月收入 50 80 100 130 200
儿童津贴 13 13 13 13 13
家庭津贴 22.55 17.60 13.89 8.29 0
家庭收入补助 22.50 7.50 0 0 0
家庭免费早餐 5.00 5.00 0 0 0
纳税 0 -7.88 -13.88 -19.88 -43.83
国民保险 -4.50 -7.20 -9.00 -10.80 -18.00
实际收入 108.55 108.00 104.01 110.61 151.12
A.造成了财政不堪重负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导致失业率高居不下 D.引发了贫富冲突
4.13世纪中叶起,德意志西 ( http: / / )南部的农村公社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农民组织与活动的基本结构。公社拥有自治权,可以选举产生村委会,颁布村规和管理低级司法,自主组织生产和经济生活,管理土地和森林、水泽、牧场等公地资源。这反映出,当时( )21教育网
A.农奴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 B.封建庄园制的完善
C.封建主对农民控制的松弛 D.基层自治初步建立
5.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 ( http: / / )河阳地区受灾,朝廷开常平仓、省仓进行赈济,但因赈济钱粮不足,“诏赐常平谷万石,兴修水利,以赈饥民”。这( )www.21-cn-jy.com
A.完善了救灾的赈济举措 B.减轻了民众的差役负担
C.开创了防灾的制度体系 D.化解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6.据文献记载:“以一百一十户 ( http: / / )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材料所述的是( ) 2·1·c·n·j·y
A.唐代里保制 B.宋代保甲制 C.明代里甲制 D.清代保甲制
7.如表是开皇年间隋朝政府前后两次下诏的情况。这反映出隋朝( )
时间 诏书内容
开皇十五年(595年)二月 “北境诸州,异于余处……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而且用.于赈灾的粮食是“杂种及远年粟”。
开皇十六年(596年)二月 义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也就是百姓按照划分的户等纳粮食税。规定上等户不超过一石,中等户不超过七斗,下等户不超过四斗。
A.边疆危机持续加重 B.南北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D.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
8.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强调社会公 ( http: / / )正: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 )21·世纪*教育网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政府形象
C.改善劳资关系 D.缓和社会矛盾
9.现代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 ( http: / / )种:自治型,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混合型,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政府主导型,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市场化是社区管理唯一模式
B.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
C.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
D.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
10.宋神宗熙宁二年(公 ( http: / / )元1069年)下诏,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老疾孤幼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这反映了当时( ) 【来源:21cnj*y.co*m】
A.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备 B.民间救济得到官方的支持
C.战争频繁导致流民增加 D.朝廷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
11.工业社会建立以后,劳资关系始终是西方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影响了西方社会保障 制度的发展变化。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①英国颁布济贫法
②西方各国建成福利国家
③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④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东汉初期,许多农民成为豪 ( http: / / )强地主的部曲、佃客,以致国家的户口册在姓名、年龄与数量等方面都不真实。为此光武帝命各郡县实施“案比”“聚人田中”,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光武帝此举( )
A.瓦解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B.提高了均田授田的准确性
C.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
13.欧美国家社区自治权与地方政府行政权 ( http: / / )相结合,从社区选举出的议员可监督行政权,此外,各种社区自治组织和利益集团以及新闻媒体可制约地方行政权力。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社区( )
A.掌握着地方行政权 B.目的是维护地方治安
C.确保了真正的自治 D.与西方政治体制一致
14.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 ( http: / / )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 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 )
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有理性成分
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
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
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
15.自先秦到明清,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 ( http: / / )离不开乡贤阶层。他们是乡绅中的良绅,常常也是宗族长,既能维持乡村社会的礼仪和秩序,也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由此可见,古代乡贤阶层( )
A.取代了地方行政官员 B.有利于强化基层治理
C.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D.完善了地方监察机制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认为“备荒之 ( http: / / )政,莫善于预备仓”,因而“令天下县分各立预备四仓,官为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在预备仓的粮食发放问题上,朱元璋明确规定,凡遇岁饥先发仓廪以贷民然后奏闻,对于赈济迟缓、坐盗仓粮、瞒报灾情的渎职腐败现象,重惩不贷。明成祖即位后,水旱朝告夕赈,无有壅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三月,河南登封县赈饥荒即“发预备仓谷”。明仁宗在位时,户部请以备储官麦贷民,仁宗训示“即赈之,何贷为”;听到民众缺食,仁宗遂打破部臣预闻的成规,令杨士奇即刻就地草诏。宣宗即位不久,山西盂县、山东济宁州、河南磁州将预备仓粮米借给饥民,俟秋成如数还官。21cnjy.com
——摘编自王卫平、王宏旭《明代预备仓政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1932年10月,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 ( http: / / )长向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提出调节民食案,内容包括督令各县恢复积谷仓,由中央择粮食主产区设置“总储备仓”等。1933 年10月,行政院又通过“官买积谷,以利农村案”。同月,蒋介石在南昌召集粮食会议,制定兴办仓储计划,由行政院命内政部、实业部及各省市认真办理。在仓储种类上,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区仓。地方原有旧制积谷仓库,应立即恢复或改组。在粮食储备数量上,规定县仓应陆续积谷至10000石以上;区仓储备数量应在1000石以上,乡仓应在500石以上。21*cnjy*com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概括明朝前期储粮备荒制度的特点。
(2)指出国民政府重建粮食储备体系的背景,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国民政府仓储计划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 ( http: / / )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推行“村”制度,橙子辅导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是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自宋神宗熙宁年间直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进入20世纪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出处:21教育名师】
——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 ( http: / / )腐败无能使得乡村社会的矛盾愈演愈烈,乡村问题日趋恶化。对此,一些地方精英认识到改造中国必须从农村着手,通过乡村治理实现改造中国的目标,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高潮。其中最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开展的“以教育为中心”的地方建设;橙子辅导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推行的“以自卫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卢作孚领导的“乡村现代化模式”在重庆北碎进行的“以经济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建设。这些地方知识精英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主要是来自他们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乡村社会复兴。
——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材料三:毛泽东的乡村治理思想 ( http: / /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始终把农民置于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地位,二是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三是非常重视乡村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三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变迁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治理思想的密码是什么?
18.边疆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 ( http: / / )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 ( http: / / )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及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 ( http: / / )注的重要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中共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
——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边疆政策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强调的是个人对 ( http: / / )族人的救济,并非政府行为,因此无法说明“国家救助取得明显成效”,故D项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范文正公对族人救济的行为,反映了儒家士人社会责任感,也说明宗族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力量,对统治秩序起到稳定作用,故AB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解题 ( http: / / )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从范文正公对族人救济的行为从社会责任感、基层治理力量以及稳定秩序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 ( http: / / )学知识,据材料“德国相继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劳工意外灾难保险法》《劳工伤残及老年保险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可知,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社保制度的建设,而非工人政党左右德国政坛,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德国是资本主义后发国家,在,“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时世界殖民地、势力范围主要被英法等资本主义先发国家占据,德国殖民地稀少,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由于穷人 ( http: / / )缴税少、补贴多,富人相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
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出关于政府财政收支的情况,不能得出“财政不堪重负”的结论,排除A项;
福利制度使得企业效率下降,造成懒人社会,对失业率有影响,但不会是居高不下,排除C项;
福利制度会对社会效率产生影响,但没有导致贫富冲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福利国家制度,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 http: / / )在中世纪早期的庄园制度下,农民受到封建领主的控制,之后随着庄园制和农奴制的松弛,农村公社成为农民组织与活动的基本结构,拥有自治权,这反映了封建主对农民控制放松,C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农民,不是农奴,A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封建庄园制受到冲击,而非完善,B项错误;
基层自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公社拥有自治权不等于基层自治初步建立,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古时期西欧的庄园制和农村公社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 ( http: / / )诏赐常平谷万石,兴修水利,以赈饥民”可知,通过给灾民提供兴修水利的工作机会,达到赈灾的目的,这种做法完善了救灾的赈济举措,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民众要服役,修水利,并不是减轻负担,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证明是这一时期开创,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矛盾并没有因此而化解,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宋代赈济措施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 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 ”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里甲制,因此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7.【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8.【答案】D
【知识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 ( http: / / )识,刺激社会消费与题意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改善政府形象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改善劳资关系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强调社会公正”可知,福利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所以能够缓和社会矛盾,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B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将老疾孤 ( http: / / )幼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可知,北宋政府通过下发“贫子钱”来统一安置老疾孤幼,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趋完备”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的救济措施,没有提及民间救济的信息,B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说明流民问题的原因是战争导致的,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社会 ( http: / / )救济和优抚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将老疾孤幼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结合北宋的优抚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工业社会建立 ( http: / / )以后,劳资关系始终是西方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影响了西方社会保障 制度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不属于工业社会建立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①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属于工业社会建立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②正确;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属于工业社会建立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③正确;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属于工业社会建立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④正确,综上,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 ( http: / / )学可知,“案比”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有利于国家对豪强地主隐匿的劳动力的控制,D项正确;
A项中的“瓦解”说法绝对化,错误;
均田制实行于北魏到唐前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不一定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 http: / / ),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 “案比” 的内容分析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从 ( http: / / )社区选举出的议员可监督行政权”“各种社区自治组织和利益集团以及新闻媒体可制约地方行政权力”表明西方社区自治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向基层的延深,与西方政治体制具有一致性,故D正确;
社区自治组织不是地方行政机关,不掌握地方行政权,排除A;
B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排除B;
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从社区选举出的议员可监督行政权”“可制约地方行政权力”,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 http: / / )据材料“ 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可知,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阶层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更注重民的作用,这表明统治阶层在对社会治理中认识到百姓的作用,体现了理性的态度,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对鬼神的崇拜,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为涉及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是“民”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的认知,不是表明鬼神的作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6.【答案】(1)特点:以儒家仁 ( http: / / )政思想为指导;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官仓遍布全国各地;持续推行,具有稳定性;在救荒赈灾中发挥重要作用;注重时效性。
(2)背景:日本侵华,国共对峙,社会动荡、流民问题加剧;广大农村原有积谷仓库废弛;国民政府形式上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认识:仓储计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民问题,巩固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客观上为持久抗战创造了一定条件。
仓储计划在实质上服务于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并不能真正服务于赈济灾民。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粮食 ( http: / / )储备制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明太祖”“备荒之政,莫善于预备仓”“令天下县分各立预备四仓,官为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先发仓廪以贷民然后奏闻”“渎职腐败现象,重惩不贷”“明成祖”“朝告夕赈,无有壅蔽”“河南登封县”“仁宗在位时”“即赈之,何贷为”“即刻就地草诏用玺行之”“宣宗即位不久”“山西盂县、山东济宁州、河南磁州”,即可从指导思想、主导力量、推行方式、影响范围、实施历程、社会功效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关于“背景”,依据材料信息“预备仓粮”“1932年10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恢复积谷仓”“1933年10月,行政院通过“官买积谷,以利农村案’”"粮食会议”“行政院命内政部、实业部及各省市”“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区仓”等,再结合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即可从历史经验、日本侵华、国共对峙、形式统--、农村危机、仓政废弛等方面进行作答;关于“认识”,基于国民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的背景和举措,并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相关知识,即可从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两个方面作答。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 ( http: / / )明太祖认为‘备荒之政,莫善于预备仓’,因而‘令天下县分各立预备四仓,官为伞谷收贮,以备赈济’”可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官仓遍布全国各地;根据材料“仁宗训示‘即赈之,何贷为’”可知,赈济注重时效性;根据材料中从明太祖至宣宗,明朝前期持续推行储粮备荒制度可知,该制度具有稳定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储粮备荒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并在赈灾、稳定社会、恢复生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背景:根据材料“地方原有旧制积谷仓库,应立即恢复或改组”可知,原有积谷仓库废弛;结合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背景可知,日本侵华,国共对峙,社会动荡,国民政府形式上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认识:根据材料,运用唯物史观从国民政府仓储计划的背景、作用、实质等方面来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粮食储备制 ( http: / / )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指导思想、主导力量、推行方式、影响范围、实施历程、社会功效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问,背景:依据材料二,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和原有粮食储备制度的弊端分析;认识:依据材料信息,运用唯物史观,结合国民政府仓储计划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1)特点:① ( http: / /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②起步早,历史悠久;③具有阶段性,逐渐完善;④行政职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⑤乡村自治色彩逐渐淡化。(或国家对乡村的控制逐渐强化)。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发展需要。
(2)评价:性质:民国时期的乡 ( http: / / )村建设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地方知识精英发起的复兴乡村社会进而实现改造中国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
进步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农村近代化;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后世提供借鉴。
局限性:效果有限,没能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
(3)密码: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 ( http: / / )领导;②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精准;③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⑤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分析】(1)设问 ( http: / / )是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变迁的根本原因。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可概括出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根据材料“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可概括出起步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经历了夏商周、秦汉、隋唐、明清以及近代,体现了乡村治理的阶段性并逐渐完善;根据材料“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是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等信息可概括出行政职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根据材料“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是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可概括出乡村自治色彩逐渐淡化。(或国家对乡村的控制逐渐强化)。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乡村治理是处于维护封建制度的需要。
(2)设问是简要评价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根据材料“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社会的矛盾愈演愈烈,乡村问题日趋恶化。对此,一些地方精英认识到改造中国必须从农村着手,通过乡村治理实现改造中国的目标,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高潮”可概括出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在内优外患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地方知识精英发起的复兴乡村社会进而实现改造中国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根据材料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即“以教育为中心”“以自卫为中心”“乡村现代化模式”“以经济为中心”等信息可概括出有利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农村近代化;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后世提供借鉴。局限性: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方知识精英开展的乡村建设主要是处于试验阶段,实际效果非常有限,没能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
(3)设问是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治理思想的密码。根据材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可概括出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精准;根据材料“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可概括出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材料“扎实推进精准扶贫”“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可概括出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结合所学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方面补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 ( http: / / )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变迁的根本原因,理解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治理思想的密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1)内容: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 2-1-c-n-j-y
特点:因俗而治;设置行政机构管理。
(2)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 ( http: / / )、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对国家主权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有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有重大的意义。 21*cnjy*com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分析】(1)内容:根 ( http: / / )据材料“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可知,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政策;根据材料“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知,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特点:根据材料“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可知,设置行政机构管理。
(2)意义:根据材料“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有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边疆治理对国家主权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边疆治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有重大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新时代的边 ( http: / / )疆治理。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汉朝的边疆举措和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对边疆、对改革开放、对民族关系、对周边国家、对国家安全、对中华民族等方面的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