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 ( http: / / )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这与近现代经济法思想相似,如青苗法接近近代的政府开办银行,市易法类似近代政府开放金融控股公司。但他的这种超前意识也导致了他的变法走向失败。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C.专制独裁统治空前强化 D.没有配套的政治改革
2.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以至宋代对文化 ( http: / / )的学习空前高涨。宋代识字率较前朝都高。比如正定府山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教水平高于北方,山东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2·1·c·n·j·y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3.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建立 ( http: / / )了平准法,设平准官,按长安的物价,将各地运输到长安的物品,贵时抛售便宜时收买。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规定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时,平价收购囤积,待价格上涨过高时,以低于市场价出售。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 )www-2-1-cnjy-com
A.面临统治危机 B.对经济的干预
C.打击豪强势力 D.旨在关注民生
4.北宋皇帝的指令,不论事情的巨细,原则 ( http: / / )上都要经过二府,否则不能施行;如果不经二府,直接由内官颁出,承受官署可以“执奏”,亦可加以抵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A.二府已成为北宋的中枢机构 B.北宋中央行政遵循一定程序
C.北宋建立严密中央决策系统 D.君主专制受决策机构的制约
5.宋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些措施( )21·cn·jy·com
A.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 B.阻碍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使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6.著名史学家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将 ( http: / / )王安石各种新法分为四组:一是放济农村的;二是整理财政的;三是兼顾农村与财政的;四是整饬军备的。其中属于兼顾农村与财政的变法措施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市易法 B.保甲法 C.青苗法 D.保马法
7.“夫纠察之官,是持邦宪,耳目之任,以司君听。”据下表可知,唐代
时代 监察官 事迹
唐高祖 万年县法曹孙伏伽 诚直,指陈得失,无所回避,被提拔为侍御史
唐太宗 侍御史张行成 “纠劾不避权威”为官员所忌惮
唐代宗 苏州刺史李栖筠 觐见代宗“敷奏祥明,不事权贵”,留任御史大夫
A.监察制度已逐渐完善 B.监察官最受皇帝重视
C.监察职能产生了变化 D.监察有助于社会治理
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作为中国古代改革的重要代表,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21cnjy.com
①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②均变革了旧的土地制度
③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④都触犯了旧集团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一段 ( http: / / )这样的表述:“……(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李沆是个节俭的宰相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10.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 ( http: / / )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www.21-cn-jy.com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11.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2-1-c-n-j-y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12.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年,大学仅借用锡庆院廊庑数 ( http: / / )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王安石执政后,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大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规定除主管官员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违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贴。同时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1071年二月,先在京东、京西、陕西河东、河北五路设置学官,三月,开展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命请州皆设学校,每州给学田“四十顷以赡士。为了保证教师质量,要求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择优录取成为教师。
——摘编自周立《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材料二 南宋至晚清近800 ( http: / / )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っニ是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 ( http: / / )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严复曾说过:“若研 ( http: / / )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摘编自虞云国《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宋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严复的观点,自选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1*cnjy*com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D C D D C B
题号 11 12
答案 C C
1.B
【详解】根据材料“这与近现代经济法思想相似… ( http: / / )…但他的这种超前意识也导致了他的变法走向失败”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与近代经济法思想相似,超越了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因而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最终失败,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信息,排除A项;专制独裁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改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版权所有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 ( http: / / )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兴教的风气渐成风尚,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材料没有讲明是因书院制度完备而形成的,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点不是强调宋代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体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C项。21教育网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 http: / /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和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武帝时,实行平准政策,强化国家对物资的统一调配,控制长安等主要城市的物价和市场,王安石颁布市易法,控制物价和市场,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危机,排除A项;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这些举措未体现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排除D项。故选B项。21*cnjy*com
4.C
【详解】“二府”指的是“中书门 ( http: / / )下”和“枢密院”。材料反映北宋严格政令的决策系统,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A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北宋严格政令的决策系统,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来源:21cnj*y.co*m】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 http: / /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初中国。结合us所学可知,宋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如“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等,成功地维护了致权的稳定,D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藩镇割据问题,且“消除”说法绝对,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阻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集权,并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兼顾农村 ( http: / / )与财政”指既能增加国家收入,又能减轻农民负担。青苗法由国家在青黄不接时,以低息贷款给农民,既能帮助农民渡过难关,国家又可凭低息获得一定收入,C项正确;市易法是在城市商业领域加强国家对商业的控制,不属于兼顾农村,排除A项;保甲法是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控制,不属于兼顾财政,排除B项;保马法属于整饬军备,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检察官行使监 ( http: / / )察职能,“侍御史张行成‘纠劾不避权威’为官员所忌惮”可知唐代监察有助于社会治理,故D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监察制度已完善,故A排除;通过材料不能得出监察官最受皇帝重视,故B排除;材料没有监察职能的变化,故C排除。
8.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 ( http: / / )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其目的都是实现富国强兵,同时也都触犯了旧集团的利益,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变革了旧的土地制度,但王安石变法没有变革土地制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王安石变法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9.C
【详解】材料“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 ( http: / / )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说明A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李沆利用自己的一定权力(信息和数据等),来约束皇帝,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符合题意。
10.B
【详解】根据材料“文官有称为“职"的衔 ( http: / / )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等信息可知,宋代分化事权,使其名与实分,以防止官员权力膨胀、专擅权力,B项正确;继承隋唐政治传统不符合材料“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宋代分化事权,使其名与实分,以防止官员专擅权力,没有强调提高士人政治地位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为防止官员专擅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没有强调官员监察机制的创新,D项错误。
11.C
【详解】之所以“官、职、差遣之分”是由于为了 ( http: / / )加强皇权而多设官员,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反映了皇权的加强而非官僚体系的成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科举制度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版权所有:21教育】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了宋代的冗官,其实冗官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带来的。
12.C
【详解】根据材料“以京、朝官权知 ( http: / / ),三年一替”可知地方官权力小、任期短,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D、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差遣性质”“三年一替”,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13.(1)措施:改革太学,创 ( http: / / )立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样学校不仅养士,而且有取士的职能了;整顿地方学校;颁定《三经新义》,即《周官新义》和对《诗》《书》的阐释,合称为《三经新义》;设置了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改革考试制度。意义: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扩大考选名额。三舍法: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提举经义局,修撰儒家经典,编纂《三经新义》;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
(2)原因:南宋统治者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王安石“三不足”的精神与理学冲突。
【详解】(1)措施:根据“王安石执政 ( http: / / )后,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大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得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样学校不仅养士,而且有取士的职能了;整顿地方学校;根据所学可得出颁定《三经新义》,即《周官新义》和对《诗》《书》的阐释,合称为《三经新义》;根据“同时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得出设置了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改革考试制度。意义:根据所学可从完善科举、促进人才培养、推动教育发展等方面概括。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一 是 ( http: / / )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二是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 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 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分析可以得出南宋统治者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王安石“三不足”的精神与理学冲突。
14.(1)特点: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实用,为国家统治服务;内容广泛,形成体系;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
(2)评价:为变法提供一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国家治理的推进;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 ( http: / / )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可知,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实用,为国家统治服务;根据材料中“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可知,内容广泛,形成体系;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
(2)评价:根据材料中“努力 ( http: / / )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可知,为变法提供一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根据材料中“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可知,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国家治理的推进;根据材料中“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可知,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5.示例论点:宋朝政治制度设计杜绝了皇权倾覆与地方割据的大乱局面。
阐述:宋朝立国后,在军事制度上创设了 ( http: / / )枢密院、三衙的新体制。三衙主帅只有统兵权,没有发兵权。设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一般由文臣担任,只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京师禁军数量和质量都比地方禁军雄厚精良。这些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措施,有效保证了军队的稳定,彻底终结了晚唐五代以来武人乱政的动荡局面。同时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地方政权上,派遣文官主政州县,直接对皇帝负责,另设通判掣肘州府长官。在州府之上,派驻代表中央的路级机构,主要有漕司、宪司、仓司和帅司。这种互相牵制的权力结构,使任何地方大员都不能专权独断,更不可能出现类似藩镇割据那样尾大不掉的祸患。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首先,理解材料中严复 ( http: / / )表达的观点,即如果要研究人心政俗的变化,那么宋朝的历史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正是宋代成就的。根据严复的观点,拟定论题,如:宋朝政治制度设计杜绝了皇权倾覆与地方割据的大乱局面。其次,围绕论题,结合宋史相关内容,可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或文化方面进行论述,如:宋朝立国后,在军事制度上创设了枢密院、三衙的新体制。三衙主帅只有统兵权,没有发兵权。设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一般由文臣担任,只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京师禁军数量和质量都比地方禁军雄厚精良。这些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措施,有效保证了军队的稳定,彻底终结了晚唐五代以来武人乱政的动荡局面。同时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地方政权上,派遣文官主政州县,直接对皇帝负责,另设通判掣肘州府长官。在州府之上,派驻代表中央的路级机构,主要有漕司、宪司、仓司和帅司。最后,对论题进行再次总结升华,如:这种互相牵制的权力结构,使任何地方大员都不能专权独断,更不可能出现类似藩镇割据那样尾大不掉的祸患。本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