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2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二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30分钟 50分)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巴中高一检测)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曾明确提出和平共处是苏联在核时代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但他同时又认为和平共处能够实现,首先归功于苏联核威慑、归功于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这一认识(  )
A.无助于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B.促成全面冷战对峙的形成
C.有利于战后苏联经济重建     
D.为改革提供必要舆论支持
【解析】选A。据材料“和平共处……苏联核威慑”可知,赫鲁晓夫既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又认为和平共处的实现建立在苏联核威慑、军事力量强大的基础上,说明当时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领导人还是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的认识不利于苏联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A;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美苏全面冷战对峙的形成,排除B;材料并未直接涉及战后苏联经济重建的措施,排除C;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并非为改革提供必要的舆论支持,而是基于核时代外交政策的现实需求,排除D。
2.(3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上述改革(  )
A.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经济   
B.推动东欧国家开始进行改革
C.注重调整工农业各部门的比例   
D.体现出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解析】选D。据材料“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是对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反思,故选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国家就已经相继开始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开始执政,排除B;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上,工农业各部门的比例仍然不协调,排除C。
3.(3分)(2024·南昌高一检测)表 197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与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时间 国民收入 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 平均年增长率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上表反映出(  )
A.赫鲁晓夫改革诱发动荡 
B.苏联改变侧重重工业的传统
C.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速下降
【解析】选C。197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下降,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也下降,结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可知,这说明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选C;赫鲁晓夫执政时间是1953—19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苏联一直侧重发展重工业,排除B;材料体现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年增长率的变化,并不能得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速下降的结论,排除D。
【补偿训练】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居民的消费品供应经常处于紧张状态,1977年食品、食品原料及工业消费品等占全部进口总额的比例达到36.3%。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后果
B.美苏争霸态势的加剧
C.计划经济体制未被突破
D.经济上高消耗低产出
【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苏联居民消费品供应处于紧张状态,结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可知,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推行的,排除A;材料强调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居民消费品供应紧缺,与美苏争霸无关,排除B;此时苏联出现消费品供应不足的问题主要源于没有根本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未体现经济上高消耗低产出,排除D。
4.(3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
A.改变了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D.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
【解析】选C。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只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一定的调整,故选C;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并非共同点,排除D。
5.(3分)1968年,匈牙利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可以自行制订生产计划和工作纲领,无需国家批准,实行固定、浮动、协议、自由等多种形式的价格制度。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  )
A.旨在克服自由放任的弊病     
B.体现对市场机制的探索
C.受到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D.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选B。由材料“企业可以自行制订生产计划和工作纲领,无需国家批准”可知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增加了价格制度的形式,这体现了匈牙利对市场机制的探索,故选B;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A;“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C;“完全背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
【补偿训练】
20世纪60年代,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表示:“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它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希望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加强匈牙利民主的各个方面。”这表明卡达尔认识到要(  )
A.实现国家独立自主
B.改革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
C.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D.推动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解析】选B。匈牙利是当时东欧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加强民主建设,其实质就是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故选B;匈牙利本身就是独立国家,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产生的重要因素,排除D。
6.(3分)(2024·沧州高一检测)据统计,1950—1980年南斯拉夫整个社会产值增加5倍,按人口平均增加3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6.3%,工业产值增长11倍,农业平均每年增长3.8%。这些成就的取得(  )
A.表明南斯拉夫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深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C.借鉴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得益于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
【解析】选D。1950—1980年,南斯拉夫生产显著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提升地方、企业的积极性,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补偿训练】
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政治地理概念。这一变化源于(  )
A.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B.“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
C.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D.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解析】选C。二战后,美苏争霸局面形成,即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多数为东欧国家)的全面对峙,“东欧”从地理概念转变为了政治地理概念,故选C;“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与题干无关,排除A;“和平演变”战略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比如苏联、中国,与“东欧”“东欧国家”成为政治地理概念无关,排除B;“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主要发生在亚非拉地区,东欧地区早已民族独立,排除D。
7.(3分)东欧民众在评价东欧剧变之前的社会时说道:“过去那种‘领袖们’向‘普通老百姓’指导应当如何生活的时代结束了,在20世纪,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由此可知,东欧在这一时期(  )
A.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B.国家主权受到苏联威胁
C.封建专制制度尚未解体       
D.体制僵化引发民众不满
【解析】选D。据材料“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可知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引发了东欧民众的强烈不满,故选D;苏联模式前期在东欧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民众的生活水平只是相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低,排除A;材料主要强调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引发了民众的不满,人们并未将矛头指向苏联对东欧国家的主权威胁,排除B;近代欧洲爆发的大规模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摧毁了东欧地区的封建专制制度,排除C。
【补偿训练】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宪法(1954年宪法)是新的社会主义类型,不同于资产阶级类型。我们的宪法,就是比他们革命时期的宪法也进步得多。”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突出体现在(  )
A.公民享有言论集会等充分权利
B.人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
C.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D.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成立自治区
【解析】选C。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C正确;西方宪法也有“公民享有言论集会等充分权利”的相关规定,故A不是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排除A;“人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不符合史实,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由人大选举产生,属于间接选举,排除B;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成立自治区不是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排除D。
8.(3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改进,兴建了大量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同时城市绿化面积逐渐增大,居民文化娱乐更加多样。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政府职能的转变
B.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C.政府关注民生
D.新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解析】选C。政府加大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改进,兴建了大量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同时城市绿化面积逐渐增大,居民文化娱乐更加多样,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问题,C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关注民生,而非政府职能转变,排除A;“人们生活更加便利”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材料描述的是民生环境的改善,没有描述新科学技术,排除D。
9.(3分)(2024·泸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这反映了我国(  )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解析】选D。2000年之后,中国的机电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对外出口的占比逐年增加,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故选D;材料中没有其他国家的数据作对比,无法判定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否处于优势地位,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出口工业制成品的结构,而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主要针对国内市场,材料无法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B;在图片显示的时间段内,我国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排除C。
【深化点拨】东欧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区别
(1)东欧改革是激进式改革,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倒原有的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2)中国改革是渐进式改革,即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配置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轮换,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改革。
10.(3分)(2024·泰州高一检测)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属于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是(  )
A.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首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D.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解析】选D。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2021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D正确;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是在1999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排除B;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
综合应用练
11.(3分)(2024·常州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短裤、袜子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业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
B.民生问题制约社会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停滞不前
D.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
【解析】选B。20世纪60年代苏联早已实现了工业化,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因此一些生活用品反而在某些领域受到重视,如宇航员的奖品、国家领导人的礼物等,这体现了当时苏联轻工业较为落后制约了社会发展,B正确;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依然坚持片面发展重工业,但并未强调军工,排除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并非停滞不前,排除C;材料只涉及收到“阿根廷总书记”寄来的物品,不能得出与阿根廷等新兴国家“关系密切”的结论,排除D。
【补偿训练】
(2024·宁波高一检测)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机械制造部门,用这些新的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据此可知,该政策(  )
A.突破了苏联传统经济模式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解析】选C。根据题意“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机械制造部门”可知,苏联依然是着重发展重工业,这使得原来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雪上加霜,忽视了对传统经济结构的调整,C正确;苏联依然是着重发展重工业,没有突破苏联传统经济模式,排除A;世界多极化出现的根源是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改革只是一个诱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
12.(3分)1986—1990年,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民主德国(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
C.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
D.产品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力
【解析】选B。根据“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可得出民主德国利用其社会主义的优势,从苏联获得大量的经济优惠,制造业快速发展,说明民主德国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B正确;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民主德国仍然受到苏联的影响,排除A;材料只反映民主德国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一定是改革的成果,排除C;材料没有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产品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有竞争力的结论,排除D。
【补偿训练】
2004—2012年连续8年,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实施了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增加补贴,防止谷贱伤农,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等一系列惠农措施。这(  )
A.增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
B.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提升了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
D.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解析】选A。据材料“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增加补贴,防止谷贱伤农,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等一系列惠农措施”可知,一系列惠农措施有利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维护了农民利益,增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A正确;“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B;“提升了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只是其中一方面影响,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实现了共同富裕”说法绝对化,排除D。
13.(3分)(2024·合肥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初,党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十大报告宣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稳步提升。由此可知(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历史进程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地提升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D.中国由革命到建设的历史画卷
【解析】选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并且人均GDP稳步提升,反映了人民生活改善,综合国力提升,直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C正确;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国内发展取得的成就,无从体现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排除B;中国由革命到建设的历史画卷出现于改革开放前,排除D。
14.(11分)(2024·沈阳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强调,“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过渡到共耕制,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战时共产主义结束后,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思想,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农业合作社),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逐渐深化,其合作化思想也逐渐完善起来,并对后来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曹英伟、卢婕《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对中国农业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当局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还是跟不上国内需求的增长。从“九五”计划(1971—1975年)期间农业的执行情况看,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就已经放缓了,“十五”计划期间农业的表现更糟糕。“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谷物产量的增长都比既定指标差多了。为了弥补国内消费的短缺,苏联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苏联购买的要在1972年7月1日到1973年11月1日交货的粮食已大约有3 100万吨,它的硬通货价值在20亿美元以上。整个“九五”计划期间,谷物净进口为 5 500万吨,“十五”期间达到1.02 亿吨。从 1973年起,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摘编自赵健
《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体制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4分)
答案:(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本土(俄国)化;十月革命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苏俄经济亟待恢复和重建。
意义: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为苏联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解析】第(1)题第一问背景,据材料一“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农业合作社),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战时共产主义结束后,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思想”“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逐渐深化,其合作化思想也逐渐完善起来,并对后来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从苏俄经济亟待恢复和重建、十月革命胜利的角度分析。第二问意义,结合所学从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为苏联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角度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出现农产品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2分)
答案: (2)原因:苏联模式打击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趋于保守和僵化;美苏军备竞赛的扩大制约了农业投入。
【解析】第(2)题据材料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当局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还是跟不上国内需求的增长”“‘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谷物产量的增长都比既定指标差多了”结合所学分析。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苏俄(联)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5分)
答案: (3)启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政策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农业的发展应符合时代的需要,农业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应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解析】第(3)题结合所学从农业的地位,农业政策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农业的发展应符合时代的需要,农业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应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分析。二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巴中高一检测)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曾明确提出和平共处是苏联在核时代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但他同时又认为和平共处能够实现,首先归功于苏联核威慑、归功于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这一认识(  )
A.无助于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B.促成全面冷战对峙的形成
C.有利于战后苏联经济重建     
D.为改革提供必要舆论支持
2.(3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上述改革(  )
A.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经济   
B.推动东欧国家开始进行改革
C.注重调整工农业各部门的比例   
D.体现出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3.(3分)(2024·南昌高一检测)表 197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与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时间 国民收入 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 平均年增长率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上表反映出(  )
A.赫鲁晓夫改革诱发动荡 
B.苏联改变侧重重工业的传统
C.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速下降
【补偿训练】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居民的消费品供应经常处于紧张状态,1977年食品、食品原料及工业消费品等占全部进口总额的比例达到36.3%。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后果
B.美苏争霸态势的加剧
C.计划经济体制未被突破
D.经济上高消耗低产出
4.(3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
A.改变了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D.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
5.(3分)1968年,匈牙利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可以自行制订生产计划和工作纲领,无需国家批准,实行固定、浮动、协议、自由等多种形式的价格制度。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  )
A.旨在克服自由放任的弊病     
B.体现对市场机制的探索
C.受到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D.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补偿训练】
20世纪60年代,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表示:“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它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希望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加强匈牙利民主的各个方面。”这表明卡达尔认识到要(  )
A.实现国家独立自主
B.改革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
C.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D.推动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6.(3分)(2024·沧州高一检测)据统计,1950—1980年南斯拉夫整个社会产值增加5倍,按人口平均增加3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6.3%,工业产值增长11倍,农业平均每年增长3.8%。这些成就的取得(  )
A.表明南斯拉夫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深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C.借鉴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得益于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
【补偿训练】
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政治地理概念。这一变化源于(  )
A.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B.“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
C.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D.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7.(3分)东欧民众在评价东欧剧变之前的社会时说道:“过去那种‘领袖们’向‘普通老百姓’指导应当如何生活的时代结束了,在20世纪,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由此可知,东欧在这一时期(  )
A.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B.国家主权受到苏联威胁
C.封建专制制度尚未解体       
D.体制僵化引发民众不满
【补偿训练】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宪法(1954年宪法)是新的社会主义类型,不同于资产阶级类型。我们的宪法,就是比他们革命时期的宪法也进步得多。”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突出体现在(  )
A.公民享有言论集会等充分权利
B.人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
C.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D.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成立自治区
8.(3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改进,兴建了大量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同时城市绿化面积逐渐增大,居民文化娱乐更加多样。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政府职能的转变
B.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C.政府关注民生
D.新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9.(3分)(2024·泸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这反映了我国(  )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深化点拨】东欧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区别
(1)东欧改革是激进式改革,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倒原有的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2)中国改革是渐进式改革,即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配置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轮换,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改革。
10.(3分)(2024·泰州高一检测)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属于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是(  )
A.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首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D.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综合应用练
11.(3分)(2024·常州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短裤、袜子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业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
B.民生问题制约社会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停滞不前
D.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
【补偿训练】
(2024·宁波高一检测)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机械制造部门,用这些新的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据此可知,该政策(  )
A.突破了苏联传统经济模式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2.(3分)1986—1990年,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民主德国(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
C.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
D.产品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力
【补偿训练】
2004—2012年连续8年,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实施了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增加补贴,防止谷贱伤农,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等一系列惠农措施。这(  )
A.增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
B.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提升了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
D.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13.(3分)(2024·合肥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初,党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十大报告宣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稳步提升。由此可知(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历史进程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地提升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D.中国由革命到建设的历史画卷
14.(11分)(2024·沈阳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强调,“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过渡到共耕制,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战时共产主义结束后,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思想,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农业合作社),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逐渐深化,其合作化思想也逐渐完善起来,并对后来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曹英伟、卢婕《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对中国农业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当局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还是跟不上国内需求的增长。从“九五”计划(1971—1975年)期间农业的执行情况看,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就已经放缓了,“十五”计划期间农业的表现更糟糕。“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谷物产量的增长都比既定指标差多了。为了弥补国内消费的短缺,苏联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苏联购买的要在1972年7月1日到1973年11月1日交货的粮食已大约有3 100万吨,它的硬通货价值在20亿美元以上。整个“九五”计划期间,谷物净进口为 5 500万吨,“十五”期间达到1.02 亿吨。从 1973年起,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摘编自赵健
《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体制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出现农产品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苏俄(联)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5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2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