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高一上学期十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哈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十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9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3分,共9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经遍布今天中国的各个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长江流域至少各自存在三大族群 正是这些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早期中华文明。这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 起源最早 B. 星罗棋布 C. 多元一体 D. 中心单一
2. 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A. 阶级分化明显 B. 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
C. 社会经济繁荣 D.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3.《荀子·儒效》记载:“(周公)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其描述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井田制
4.《吕氏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海外贸易的繁荣
5. 战国时期,一场变法历时二十余年, 内容涉及“农耕”“军战”“中央集权”等,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主导这场变法的改革家是
A. 苏秦 B. 李斯 C. 韩非 D. 商鞅
6. 孔子的出现和孔子政治思想的提出,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下列主张中属于孔子的是
A. “相生相胜” B. “道法自然”
C. “为政以德” D. “兼爱” “非攻”
7.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疆域图,这一时期是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唐朝
8.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设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填写
A. 士 B. 诸侯 C. 卿大夫 D. 丞相
9. 秦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列属于文化方面的是
A. 统一车轨 B. 统一文字 C. 统一货币 D. 统一度量衡
10. 汉初,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为解决上述问题,汉武帝
A. 确立皇帝制 B. 颁布“推恩令”
C. 采取井田制 D. 实行察举制度
11.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禁止地方郡国铸钱,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专门负责铸钱事宜,铸造新的五铢钱,各地私铸的钱币全部销毁。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平抑市场物价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促进商业发展 D. 削弱宰相权力
12.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 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 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
C.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D. 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
13.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A. 东汉 B. 东晋 C. 北魏 D. 南宋
14.《宋书》记载“江南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C.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 社会秩序趋于安定
1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
A. 动摇了封建统治 B. 消除了阶级矛盾
C. 推动了江南开发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16. 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A. 经济作物普及 B. 海外贸易发展 C. 农业结构优化 D. 南北经济交流
17.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治世局面。史称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8. 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
A. 武力征服 B. 实行和亲
C. 册封吐蕃首领 D. 设机构直接管理
19. 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政策
A. 减少政府税收 B. 促进农业发展
C. 增加交税次数 D. 简化税收名目
20.“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皇帝),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这一制度是
A. 三省六部制 B. 九品中正制 C. 三公九卿制 D. 南北面官制
21. 780年,唐德宗下诏规定,根据政府用度确定征收赋税的总额,“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每户依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季纳税。由此形成的制度是
A. 均田制 B. 租庸调制 C. 两税法 D. 摊丁入亩
22. 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
A. 佛教渐趋本土化 B.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
23. 唐朝的文艺作品洋溢着大唐之美。如《霓裳羽衣曲》既重视宫廷音乐,也不排斥民间音乐,还广纳胡乐,是体现大唐之美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可知,“大唐之美”在于
A. 婉约细腻,吏治清明 B. 思想活跃,三教并行
C. 气象宏大,兼收并蓄 D. 市井气息,西学东渐
24.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等国多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材料说明唐朝
A. 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B.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 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D. 选官制度渐趋完善
25. 北宋初年,朝廷设三司编定“会计录”“总括邦计,量入为出”,并设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这一措施旨在
A. 扩大地方权力 B. 推进民族交融 C. 提升文官地位 D. 加强财政管理
26. 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A. 无为而治 B. 戒奢从简 C. 崇文抑武 D. 严刑峻法
27. 古代中国某位改革家提出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开辟财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等措施。这位改革家是
A. 商鞅 B.王安石 C. 范仲淹 D. 北魏孝文帝
28.《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
A. 行政区划的混乱 B. 等级分化的严重
C. 统治危机的加深 D. 因俗而治的特点
29. 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的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
A. 奉行以法立国 B. 倡导封建专制 C. 受汉文化影响 D. 推行民族自治
30. 元朝,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一制度
A. 缓和了阶级矛盾 B. 清除了民族隔阂
C. 维护了国家统一 D. 抑制了土地兼并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0分)
二.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材料三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指出三则材料所对应的三个选官制度(注意:顺序错误不给分)。(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所示选官制度的意义。(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高一上学期十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