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闽南师大龙溪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册第二次历史测评训练(含解析)

闽南师大龙溪学校2024-2025学年七上
第二次历史测评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东周时期,周桓王因不满郑国不来朝觐,率军征讨,结果战败而归。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周王室权力衰微 B.郑国国君成为霸主
C.周桓王霸道好战 D.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2.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它们是1146℃以上高温冶炼的产物,其冶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这类工具的出现表明(  )
A.我国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D.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3.时空观是历史学科培养的必备核心素养之一,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考察战国七雄位置最偏西的是(  )
A.秦 B.楚 C.齐 D.燕
4.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和平稳定 B.争霸兼并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5.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C.奖励军功 D.奖励生产
6.《中国焦点)评出十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
A.主张“无为而治” B.主张“兼爱”“非攻”
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D.提出“仁”的学说
7.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8.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观察如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
A.多元性,以中原为核心 B.统一性,文化特征一致
C.先进性,文明世界领先 D.延续性,文明没有中断
9.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10.下图中的“华夏部落”的主体居民是(  )
A.炎黄部落 B.黄帝部落 C.苗蛮部落 D.东夷部落
11.“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共存。下图所反映的传说是(  )
A.大禹治水 B.精卫填海 C.女娲造人 D.夸父追日
12.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商朝 B.②——东周 C.③——西周 D.④——夏朝
13.《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作《牧誓》”。如图青铜器“利簋”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这说明(  )
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唯一证据 B.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互证史实
C.传说故事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 D.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相矛盾
14.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青铜冶炼技术较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5.“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对上述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青铜器种类单一 B.器表上文字是甲骨文
C.青铜器功能多样 D.商代人缺乏审美意识
16.下图为甲骨文造字法,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C.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7.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18.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国家渐走向统一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19.今天的四川有“天府之国”美称,追根溯源是因为战国时期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张仲景 B.诸葛亮 C.刘备 D.李冰
20.下表中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二单元___________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的农耕社会
C.华夏之祖的传说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22.《礼记·礼运》中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天下为家”所指制度开始的标志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舜传位给禹
C.启承父,家天下 D.汤战胜桀
23.《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  )
A.三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D.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24.下列图片反映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末代君王残暴昏庸 B.末代君王欺压人民
C.早期国家刑罚残酷 D.都被农民起义推翻
25.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承受不住)禽兽虫蛇(的迫害)”,这种环境决定了远古居民早期社会形态,下列描述准确的是(  )
A.制造工具,发展生产 B.永居山洞,躲避虫蛇
C.原始群居,共同生存 D.发明弓箭,追逐野兽
26.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可以反映出(  )
A.生产力的发展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人力获得解放 D.农作物品种的增多
27.从东汉起,“天府之国”就是成都平原代名词,而把成都平原塑造成“天府之国”的第一推动力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这座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永济渠 D.大运河
28.下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由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人类早期文明 B.商王朝的兴衰
C.西周的分封制 D.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材料二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国商鞅变法的一个特点。
材料三
商鞅变法内容
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结合所学知识三说说商鞅变法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获得怎样的启示?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天寒冷干燥,但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这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但季风气候有一个缺点,即夏季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早或迟,形成雨量的或多或少,很容易形成干旱或水灾。……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如四川人民开凿了灌溉成都地区土地的渠道,秦国挖掘了郑国渠。
——摘编自《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材料二
东汉武梁祠画像石大禹像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关信息。
(2)据材料一、二,指出画像石大禹像反映出的信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文明成果,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图2 猪纹陶钵
材料二
图3 四羊方尊 图4 战国铜壶
材料三
图5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图6 战国时期的牛尊
材料四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成立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五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部分生产工具学习卡
楼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一般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据东汉崔惠《政论》的记载,楼车由三只楼脚组成,即三脚楼车。 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风转或畜转驱动。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低着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输水,功效大大提高。
材料六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从史料分类的角度,材料一属何种类型史料。通过材料一中的文物,我们能够获取河姆渡人哪些相关信息?
(2)材料二中图3代表了哪个朝代的手工业水平?请写出与图3铸造于同一朝代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图4的铜壶再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征伐的战争实景,请列举战国时期著名战役一例。
(3)请你根据材料三的图片总结,这一时期朝代更替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材料三所示内容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四指出汉武帝派使臣出使西域的目的,并概括丝绸之路功能的转变。
(5)材料五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部分生产工具学习卡,根据材料五,分别指出耧车和翻车功能。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6)材料六中描述的现象出现在何时?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可能会记载在哪一农业著作中?
(7)综上,你认为能够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2.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与诸多因素有关。某班同学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请你共同完成。
【工具的革新】
材料一
(1)以上是同学们搜集到的生产工具,请按照它们出现的时间先后将字母序号排序。
【工程的修建】
材料二
(2)图一是同学们找到的战国时期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请写出它的名称。图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统治者的态度】
材料三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3)材料三中的历代统治者们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在这种态度的引领下结果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春秋时期近300年间,大小诸侯打着“尊王”的号召,所发动的争霸战争,频使人民受难。
——摘编自刘爱兰《世界古代中期政治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根据材料,小历同学认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没有意义。小历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七年级历史2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B C D D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A C C D B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C C D A C A A B
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郑国不来朝觐周天子以及周桓王率军征讨,结果却战败而归可知,东周时期周王室地位及实力都大为削弱,周王室权力衰微,故选A项;材料只是反映郑国不来朝觐周天子以及周桓王率军征讨,结果却战败而归,并不能说明郑国国君成为霸主,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周桓王率军征讨郑国,是因为不满郑国不来朝觐,并不能由此判断周桓王霸道好战,排除C项;君主专制在秦朝才建立,东周时期还没有出现君主专制,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故选B项;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出现了早期国家,不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战国时期,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权,获得政治霸主,七国之间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不是春秋时期,排除C项;变法推动分封制的进一步瓦解表明生产关系变化,与题干“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表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不符,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位置是齐在东,楚在南,秦在西,燕在北,赵魏韩在中间,故战国七雄中位置最偏西的是秦国,故选A项;楚在南,排除B项;齐在东,排除C项;燕在北,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王问鼎发生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卧薪尝胆指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远交近攻指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是战国时期范雎向秦国提出的一种外交策略;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以上材料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政治特点,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是和平稳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战争,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繁荣,文化繁荣主要表现在百家争鸣方面,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官兵作战的积极性,故选C项;承认土地私有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有利于政府加强对人民的管控,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是军事,奖励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故选D项;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与孔子思想不符,排除C项。
7.【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饭,故选D项;生活在距今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并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于距今约3万年左右,并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B项;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并非水稻,排除C项。
8.【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在中国疆域范围内,广泛分布着人类文化遗址,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说明以中原为核心,故选A项;题意未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且文化特征有相似性,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题干并未对比,无法说明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无法说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种植水稻。故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故选D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不是新石器时代,不种植水稻,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不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排除B项;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主要种植粟,不是水稻,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因此传说中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是炎黄部落,故选A项;黄帝部落不全面,排除B项;据地图可知苗蛮部落在华夏南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据地图可知东夷部落在华夏东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该图片是大禹治水像,结合所学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故选A项;精卫填海与图片人物无关,排除B项;女娲造人体现了“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但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C项;夸父追日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向往,但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奴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故选C项;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排除B项;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尚书·牧誓》……记载了‘武王伐纣’”可知,《尚书》属于文献史料,利簋属于实物史料,《尚书》记载的武王伐纣的内容得到了利簋铭文的证实,这体现了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互证史实,故选B项;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唯一证据说法过于夸张,还有文献史料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献史料中记载的史实,并非传说故事,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相印证,并非史实相矛盾,说法错误,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在西周时期是权力的象征,后来也成了权力的代表物品,西周的等级制度对各等级权力的大小、责任和义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等级制度,故选A项;鼎是权力的代表物品,并不能反映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西周的青铜铸造业发达,而非落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周的地方经济,无从得出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出土青铜礼器40件”“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并结合所学可知,商代青铜器有礼器、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因此青铜器功能多样,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种类多样,种类单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器表上文字是篆文,称金文或钟鼎文,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排除B项;材料“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体现了商代人具有审美意识,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具备汉字的基本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故选C项;甲骨文起源于商朝,但商朝并非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图中是日月江河等字的造字方法,并非介绍商周时期的历史,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甲骨文是中国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不是世界,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据漫画信息可知,周天子周围环绕着势力强大的诸侯,周天子站在中间瑟瑟发抖,这体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故选D项;分封制已经瓦解说法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但并未彻底瓦解,排除A项;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是在战国时期,且与漫画信息无关,排除B项;漫画体现了诸侯强大,周王室地位下降,没有体现社会动荡不安,排除C项。
18.【答案】B【解析】据材料“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十几个诸侯国了”可知,西周800诸侯到春秋就剩下十几个,战国时期只有七个,最后秦统一全国,这体现了从春秋到秦朝,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交融逐渐加强,但材料强调诸侯争霸兼并等,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繁荣,但材料强调争霸与兼并,与文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D项;张仲景是东汉时期医学家,与都江堰无关,排除A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与都江堰无关,排除B项;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建立者,与都江堰无关,排除C项。
2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发展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故选D项;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体现了原始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属于新石器时代,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炎帝和黄帝构成华夏之祖传说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2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故选C项;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很火种,①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A项;“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干栏式房屋属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贫富分化,但是此时并未出现贫富分化,④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D项。
22.【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天下为家”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夏王朝建立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他的位置,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故选C项;禹传位给伯益属于禅让,与世袭制不符,排除A项;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舜传位给禹是禅让制的表现,排除B项;汤战胜桀,建立商朝,世袭制度夏朝已经建立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3.【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二里头遗址”可知,《竹书纪年》和《尚书》都提到了夏朝的存在,且二里头遗址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证据,这体现了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故选D项;二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将考古发现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并非“三重”,排除A项;“唯一途径”太过绝对,文献等也可以为探寻历史真实提供证据,排除B项;材料强调考古发现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文献中已有记载,并非弥补缺失,排除C项。
2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由此可知,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君王残暴昏庸,故选A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更多强调对诸侯王的欺压,与人民关系不大,排除B项;西周重视礼制,且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不体现刑罚残酷,排除C项;西周灭亡于少数民族,且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秦朝,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人民少而禽兽众”并结合所学可知,远古居民生活的环境恶劣,单靠个人力量无法生存,因此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故选C项;材料强调环境影响社会形态,制造工具不是社会形态,排除A项;人们寻找食物需要走出山洞,永居山洞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发明弓箭不属于社会形态,排除D项。
2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信息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生产工具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生产工具的演变,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晚于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排除B项;这些生产工具都依靠人力操作,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生产工具没有涉及农作物品种,排除D项。
2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水利工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A项;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与成都平原无关,排除B项;永济渠是隋朝大运河的一段,与成都平原无关,排除C项;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与成都平原无关,排除D项。
2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商汤、盘庚迁殷、酒池肉林、武王伐纣 ”及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起兵攻夏,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商朝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暴君。他修筑豪华宫殿,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故选B项;人类早期文明是原始社会,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无关,材料是商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材料是商朝时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9.【答案】
(1)千秋伟业: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或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3)意义: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4)启示: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解析】
(1)干秋伟业: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特点: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可知,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根据材料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可知,秦国变法的特点是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
(3)意义: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4)启示:根据材料管仲辅佐齐桓公、商鞅变法等史实联系所学可知,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30.【答案】
(1)信息: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防治水旱灾害,兴修水利。
(2)关系:中国古代水旱灾害频繁,人们在与自然的应战中重视兴修水利,创造文明,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
(3)成果与关系: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
【解析】
(1)信息:根据材料一“新石器……出现了原始农业”、“水旱灾害……重视兴修水利”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中国自古以来重视防治水旱灾害,兴修水利。
(2)关系: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水旱灾害频繁,因此人们在与自然的应战中重视兴修水利,创造文明,出现了材料二大禹治水的传说。
(3)成果: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解决水旱灾害的重要成果。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关系: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
31.【答案】
(1)史料: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
相关信息:河姆渡人已开始农耕(种植稻谷)、会制造陶器、会饲养家畜、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术。(任选其二)
(2)朝代:商朝。
青铜器:司母戊鼎。
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答任意1点即可)
(3)共同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具体表现:政治:分封制等西周政治制度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到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思想:百家争鸣。
(4)目的: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
转变:由最初的军事外交为主发展到后来的商贸物流交往为主。
(5)功能:耧车:播种。
翻车:灌溉。
共同作用: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6)时间:南朝/东晋南朝。
著作:《齐民要术》。
(7)原因:国家政策方针;统治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或生产工具的提高与推广;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等。
【解析】
(1)史料类型:据材料一“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图2猪纹陶钵”可知,材料一都是考古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
相关信息:据材料一“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知,河姆渡人已开始种植稻谷,出现农耕;据材料一“图2猪纹陶钵”可知,河姆渡人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并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术。
(2)朝代:据材料二“图3四羊方尊”可知,其是商朝青铜器杰出的代表,以造型精美著称。
青铜器:据材料二题干“最重的青铜器”可知,商朝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战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共同原因:据材料三“图5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图6战国时期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加速了朝代的更替。
具体表现:可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如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分封制等西周政治制度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到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思想上,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目的:据材料四“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可知,汉武帝派使臣出使西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
转变:据材料四“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可知,丝绸之路由最初的军事外交为主,发展到后来的商贸物流交往为主。
(5)功能:据材料五“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摇种工具”可知,耧车是播种工具。据材料五“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可知,翻车是灌溉工具。
共同作用:耧车作为播种工具,翻车作为灌溉工具,其均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工具,能够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6)时间:据材料六“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出自《宋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其主要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
著作: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的思想。因此,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在《齐民要术》可能有记载。
(7)原因:据材料三铁制农具和牛耕,材料四丝绸之路,材料五耧车和翻车,材料六江南地区的开发等可知,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可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国家政策、统治者、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外关系、社会稳定等角度进行回答。如国家政策方针的出台;统治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或生产工具的提高与推广;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等。
32.【答案】
(1)C.D.B.A
(2)都江堰;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或将农业看作国家根本。
结果: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4)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重大水利工程的推动;科技的进步;统治者的重视;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A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B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制农具;D耧车是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因此,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为C、D、B、A。
(2)名称:据材料二地图一信息“宝瓶口”“岷江”等信息可知,该工程为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与材料信息相符。
意义:据材料二“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并结合地图二信息可知,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大运河,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共同态度:据材料三“注重农桑,轻徭薄赋”“量力开垦土地”等信息可知,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或将农业看作国家根本。
结果:据材料三“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可知,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材料信息回答即可,如据材料一可知,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据材料二可知,重大水利工程的推动;结合所学可知,科技的进步;据材料三可知,统治者的重视,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3.【答案】
(1)齐桓公。
(2)不正确。
理由:春秋时期诸侯国的争霸战争虽然给社会带来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所以说小历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解析】
(1)霸主:根据所学可知,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2)是否正确:不正确,小历的观点只看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消极影响,没有意义说法错误。
理由:春秋时期诸侯国的争霸战争虽然给社会带来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形成局部地区统一的趋势。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所以说小历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闽南师大龙溪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册第二次历史测评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