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检测卷(答案)

单元检测卷(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山东聊城期末)原始农业产生之前,采集食物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的恩赐。就算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时候,狩猎采集的族群也会限制自身的人口,防止超出领地所能承受的人口的极限。据此判断,推动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
自然环境的险恶 人口增长的压力
领地范围的狭小 劳动效率的低下
2.(2023·浙江杭州重点中学高二期中)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这本书提到,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始于大约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8500年,农业是同时间在各地独自发展而开花结果的。这里所说的“各地”主要指 (  )
东亚、南非、大洋洲 南非、西亚、中美洲
西亚、东亚、中美洲 东亚、大洋洲、南美洲
3.(2023·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测试)有史以来,人类能驯化的动物有几十种,欧、亚、非三洲的各个民族非常幸运,他们找到了能够提供肉类、牛奶、羊毛并可作驮畜的各种动物。这反映在 (  )
欧洲人率先从事畜牧业
中国是猪狗和牛羊的故乡
非洲大陆是骆马发源地
亚洲人较早过上定居生活
4.(2023·浙江丽水高二期末)下图为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合家辛勤耕作的场景。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
①使用二牛一人的犁耕 ②农民需承担“泰半之赋” ③强迫奴隶进行集体劳作 ④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5.(2023·福建厦门高二期末)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这类描述;其数学文献中则有诸多关于牲群、谷物计量和土地测量的记载。由此可见苏美尔文明 (  )
地理环境极为恶劣 实用主义文学发达
数学水平领先世界 农业文明特征明显
6.(2022·湖南岳阳高二期末)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
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7.(2023·浙江衢州五校联盟高二期末)橄榄是希腊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当然也是希腊完善文明的重要支撑。其在古希腊的各行各业都均有体现。它是贸易物品,也是医疗原料、救命神器,还是精神寄托、宗教法宝。关于古希腊的橄榄种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橄榄树多种植于土地肥沃的地区
橄榄是古希腊人的主要粮食作物
橄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希腊公民禁止奴隶参与橄榄采摘
8.(2024·重庆高二期末)据下表所述,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
引文 出处
玉米: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
菠萝: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
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中国与西方交流频繁
明清时期已传入我国 广泛种植于南方地区
9.(2023·浙江温州十校高二期中)这幅画描绘荷兰某家庭围坐煤油灯下,年轻的女人面前有一大盘热气腾腾的蒸土豆,对面老妇人在向杯中倒麦芽咖啡。他们生活贫寒,却安详和平静。“我要告诉人们一种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梵高说。关于该画的历史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
原产于美洲的咖啡已传入欧亚地区
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影响荷兰
马铃薯已作为食物在欧洲推广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已广泛使用
10.(2023·云南玉溪高二期末)如表为明清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明清时期 (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马铃薯 蔬菜 南美洲
玉米 蔬菜 墨西哥
番薯 蔬菜 中美洲
包菜 蔬菜 地中海沿岸
芒果 水果 印度、缅甸
菠萝 水果 美洲
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已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1.(2023·河北保定高二期末)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
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美洲作物遭到欧洲各国排斥
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12.(2023·湖北智学联盟高二联考)玉米原产于美洲,16世纪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之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玉米的对外传播 (  )
新航路开辟之前已经传播到欧洲
加强了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文化联系
直接推动了清朝赋税制度的变革
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
13.(2024·福建福州高二期末)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  )
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14.(2023·山西吕梁期末)明代,甘蔗、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不拘土壤与地形,可在山地种植,也可在沙地栽培。土地使用方式的改变、边缘土地植被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由此可见,高产作物的引进 (  )
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对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
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5.(2023·山西名校联考高二测试)据清代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巴山老林的农户多种植“包谷”,并将其作为煮酒、喂猪的材料,当地人多用生猪与鄂西北的平原地区交易烟草、姜黄及其他生活常备药材。这些记载可印证,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播 (  )
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破坏了山区的生态平衡
刺激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丰富了人们的食品选择
16.(2024·天津市部分区一模)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
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17.(2024·辽宁辽阳高二期末)20世纪初到50年代,世界化肥工业得到一定规模发展,化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增多,产量增大,并逐步成为一个工业部门。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 欧美城市化不断加速
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 饥饿困扰发展中国家
18.(2023·浙江嘉兴高二期末)20世纪末以来,日本重点改造了原先面积小的水田,以标准化和规格化的新型水田为标准,大力兴修水田排灌基础设施,改善农田道路条件,拓展土地经营规模。这些做法 (  )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促进了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旨在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19.(2023·河南洛阳高二期末)《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为官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苔,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
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20.(2023·浙江杭州六县九校高二期中)民以食为天。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食品安全已成为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以下不属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原因的是 (  )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广东肇庆高二期末)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3000年或4000年这段短短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比以前整整25万年的变化还大。在农业革命之前,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寻觅下一顿的食物,除非他们在狩猎成功后能饱餐一顿。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等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
——[美]罗伯特·J.布雷伍德《农业革命》
材料二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形态……现代农业主要有三个领域: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等;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根据这一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且还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
——摘编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出现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农业的特点,并指出当今食物生产存在的问题。(8分)
22.(2023·广东深圳高二期末)植物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河南、山东等地爆发饥荒。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拖家带口从福建北上,将陈家拿手的番薯种植技术传到北方,饥荒危机得以缓解。因“教种有效”,陈世元被清廷授予举人头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因种植、推广农作物而获得举人头衔的人。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材料三 18世纪,许多欧洲大国开始大规模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并逐渐形成全球植物流动网络。欧洲的政治经济学家认为:精确的自然知识是国家财富积累的关键所在,由此可以影响国家实力。英国皇家植物园尤其注重对外来高价值植物的收藏,该植物园栽培的物种由1769年的60种增加到1813年的11 000种。1760至1808年,西班牙国王共派出了57支探险队去调查殖民地的植物群。18世纪末,这些欧洲国家以海外殖民地为主要基地,在全球建立了约1 600座不同类型的植物园。有学者指出:“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对植物种质进行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核心与全球边缘之间历史关系的持久特征之一。”
——摘编自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
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番薯在中国种植推广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植物引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国家植物引种的看法。(8分)
23.(2024·福建南平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23年6月7日是第五个世界食品安全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主题为“食品标准,安全所系”的“2023年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
“指南”公布的食品安全活动主要参与方式(部分)
项目 内容
制作视频 记录农民、卫生专业人员、厨师或食品经营者的故事,帮助人们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举办体 育活动 组织跑步、健走或跳舞活动,宣传食品安全
人员培训 无论是从事食品生产、服务还是销售,都可借此机会强化工作中的食品安全文化
展示良 好实践 邀请食物种植、加工、销售或烹饪行业的人员介绍或展示其从事的食品相关工作以及食品安全为何如此重要
参与社 交媒体 提高认识,促进行动,帮助人们保障食品安全,打造健康体魄
——摘编自张聪《“2023年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发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联合国发布“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的现实意义。
单元检测卷(一)
1.B [据材料“就算在自然条件较好……狩猎采集的族群也会限制自身的人口”“防止超出领地所能承受的人口的极限”可知,原始农业产生之前,人类主要靠采集、渔猎的方式获取食物,能够供养的人口有限。人口的增长要求获得更稳定的食物来源,推动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故选B项。]
2.C [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所以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最先发生在上述地区,故选C项。]
3.D [据材料“能够提供肉类、牛奶、羊毛并可作驮畜的各种动物”可知,畜牧业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所以亚洲人较早过上定居生活,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故选D项;亚洲人率先从事畜牧业,而非欧洲人,排除A项;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排除B项;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排除C项。]
4.B [据图可知,牛耕图最下格主要雕刻的是二牛并抬犁架,拉辕犁一张,后有一穿戴小衣小帽者,扶犁驱牛犁田,一少年紧随其后,提篮播种,即使用二牛一人的犁耕,故①正确;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②错误;“强迫奴隶进行集体劳作”是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而东汉是封建社会,故③错误;“合家辛勤耕作”说明东汉时期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5.D [据材料“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关于牲群、谷物计量和土地测量的记载”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西亚是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之一,苏美尔人从事农业生产,在苏美尔人的文学、数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畜牧业的记载,体现苏美尔文明带有明显的农业文明特征,故选D项。]
6.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磨坊是印第安人磨面的地方,而该地方也可以召开村民大会,从而使得磨坊又与“权力”联系起来,据此可知,印第安人的食物生产对其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美洲印第安人主要的种植作物,但是这一内容与题干内容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磨坊)举行”,但是并没有述及其运作方式,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磨坊“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磨坊)举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排除D项。]
7.C [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人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在市场上出售,故选C项;橄榄树种植于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区,排除A项;“橄榄”不合史实,应为“大麦和小麦”,排除B项;“禁止”不合史实,古希腊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排除D项。]
8.C [由材料引文的出处可以看出,都是中国人的著作或者文章,可见玉米、菠萝、蕃柿、番椒等作物明清时期已经在中国种植,所以可以认定的史实是它们在明清时期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项;题干中的信息仅能体现上述作物在我国已经有种植,具体是经过什么路线传入中国的,无法从题干中的信息得出,排除A项;只要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交流,就可能将上述作物传入我国,所以据此不能体现中国与西方交流是否频繁,排除B项;题干仅能体现上述作物在我国已经有种植,但是根据现有信息无法推断出种植是否广泛的结论,排除D项。]
9.C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所以欧洲贫寒家庭以“一大盘热气腾腾的蒸土豆”为食,故选C项;“美洲”不合史实,应为“非洲”,排除A项;材料中的油画《吃土豆的人》创作于1885年,荷兰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机械通风储粮技术”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使用,排除D项。]
10.B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从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引进大量水果蔬菜,这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即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菠萝是由美洲引进的,即通过太平洋贸易,而非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排除A项;菠萝来自于美洲,并非西域,排除C项;材料显示明清时期引进中国的作物情况,并不能说明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排除D项。]
11.D [据材料“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推动了物种的交流和传播,故选D项。]
12.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物种玉米的对外传播,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适应了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故选D项;玉米是新航路开辟之后传播到欧洲的,排除A项;玉米的对外传播体现的是物种交换,与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文化联系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玉米在明朝已经传入中国,到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清代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实行赋税制度的改革,时间不符,排除C项。]
1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新物种传入欧洲和亚洲,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在美洲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选A项。材料与破坏生态环境、改变人们饮食习惯和阻碍美洲农业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B、C、D三项。]
14.B [甘蔗、玉米等高产作物充分利用了边角、贫瘠土地,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故选B项;“解决了”不合史实,应为“缓解了”,排除A项;“改变了”不合史实,应为“丰富了”,排除C项;“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合题意,材料未见甘蔗、玉米种植后带来的经济收益,排除D项。]
15.C [巴山老林的农户多种植“包谷”,并将其作为煮酒、喂猪的材料,而煮出来的酒和养好的生猪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所以说美洲农作物玉米在中国的传播刺激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C项;题干所述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在巴山老林是用来煮酒和喂猪的,不是用来养活更多人口的,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促进中国人口增长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是讲玉米在巴山老林的用途,而与其种植的结果是否对生态平衡具有破坏性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题干所述巴山老林的玉米种植不是用来作为人们的日常食品的,而是作为煮酒和喂猪的材料,所以不能得出丰富人们食品选择的结论,排除D项。]
16.A [根据题干内容中“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可知,正是由于先进的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农牧业中,才造就了农牧业的现代化,据此可知,现代农业中包含很多的科技含量,故选A项。]
17.C [据所学可知,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世界化肥工业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因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科技对化肥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故选C项;两次世界大战均损失大量人口,排除A项;化肥工业发展主要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与城市化无关,排除B项;化肥工业发展不仅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需要,也是发达国家的需要,排除D项。]
18.B [据材料“日本重点改造了原先面积小的水田,以标准化和规格化的新型水田为标准,大力兴修水田排灌基础设施”可知,日本采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故选B项;“改变了”不合史实,日本农村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食品安全问题”不合逻辑,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靠现代科技、法律法规、监管落实等手段,排除C项;“实现了”不合逻辑,材料中日本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农田改造部分,排除D项。]
19.A [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用冰保存鲜肉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行纪》的记载,即早在13世纪就已用冰保存鲜肉,反映我国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故选A项;材料强调我国食物保鲜技术起源早,并无政府重视物种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用冰保鲜并非科学技术,并不能得出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20.C
21.(1)意义:人类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加了食物供应,加快了人口增长的速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开始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发展出相关的生存技术;促进了专门的非农业工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特点:机械化,科学技术含量高;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进行经营;与市场的联系比较强;涉及的领域比较多;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协调。
问题:现代社会,粮食安全、消除饥饿、食品安全依然是困扰人类的重要难题。
22.(1)自然灾害的发生,番薯成为灾民的救济粮食;番薯可以在多砂石、贫瘠土地上种植;政府的鼓励支持。
(2)特点: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建立各种植物园来培养;殖民者到他国掠夺植物品种。
看法:客观上有利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植物种类的交流培育,丰富了当地植物的种类;伴随着西方殖民扩张,植物品种被掠夺到西方国家,破坏了他国的物种安全。
23.现实意义:提高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供了为保证食品安全的方向指南(规范与标准);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有助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传递了为宣传食品安全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有助于鼓励民众参与食品安全的实践行动;助推各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检测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