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以下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①朝代的是( )
铸造精美的四羊方尊 B.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
C.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四川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此公”的主要功绩是( )
A.发明耧车 B.修建郑国渠 C.修建灵渠 D.修建都江堰
3.“他推崇西周制度,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所提倡的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材料评价的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孔子 D.孟子
4.下图是“战国墓葬的等级及墓室形制图”,而战国晚期的楚国大夫邵佗的草室却有14层台阶,这说明此时( )
王 四墓道7层台阶大墓
诸侯 二墓道5层台阶大墓
卿 单墓道3层台阶大墓
士 无墓道2层台阶大墓
战国墓葬的等级及墓室形制图
A.邵佗受周王室重视 B.墓葬制度逐渐完善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5.下图是王家范编著的《大学中国史》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的最佳方法是( )
第一章 多中心起源:部族时代 第二章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第一节寻觅中的夏 1.文献传说中的夏朝 2.夏文化的考古探索
A.只研究文献史料 B.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C.只研究考古发现 D.将传说故事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6.将下列工具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7.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士山盘,铭文记载了贵族士山被周王封在汉水中游一带,负责管理当地的贡赋缴纳等事务。士山盘可以用来研究( )
A.早期国家产生 B.青铜器的诞生 C.井田制的产生 D.西周的分封制
8.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9.有人评价商鞅变法的某项措施:“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这项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10.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11.如图两幅形势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 )
A.生产力提高 B.分裂中孕育统一 C.思想上百家争鸣 D.文化上大繁荣
12.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当时( )
A.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诸侯国之间战事不断
13.《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14.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它们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曾侯乙编钟 西周毛公鼎及铭文 三星堆神树上的立鸟
A.中外交往 B.青铜文明 C.人口迁移 D.商业发展
15.“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反映出了分封制 (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16.学者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学派分别最能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是( )
A.儒家、法家 B.墨家、道家 C.名家、杂家 D.兵家、农家
17.墨子提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以下活动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公务员招考 B.亚运会比赛 C.中高考测试 D.教师招聘会
18.《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 B.牛耕 C.马耕 D.机耕
19.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出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2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目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道德经》中( )
A.辩证法的思想 B.与世无争的思想 C.“无为而治”的思想 D.顺应自然的思想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礼运》
材料一反映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民主制度?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材料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
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材料四:“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春秋左氏传》
由材料四反映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材料五:“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据材料五,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结合材料一,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摘编自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材料三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材料四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3.七年级的同学们在学习完先秦历史之后,开展了一次主题为“中华文明,光芒四射”的擂台赛,分为农耕文明、青铜文明、文化文明三个模块来相互考查。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模块一:农耕文明
请你写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
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是谁采用什么办法解除水患赢得民众爱戴?
从历史上看,使四川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号称“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工程是什么?该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模块二:青铜文明
仔细观察下列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请写出他们的名称。
模块三:文化文明
观察以下图片,写出此种文字的名称?并据此指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朝代开始?
(6)战国时期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是哪家思想学派的代表者?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是他的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示意图联系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夏朝存在的时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项正确;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排除A项;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商朝灭亡,排除B项;铁农具和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可知,描述的是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战国时期,各国注重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2000多年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D项正确;西汉时期,发明播种工具——耧车,排除A项;郑国渠是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关中平原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B项;灵渠是秦朝时期,为了解决军粮运输问题,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材料“西周制度”“仁者爱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C项正确;董仲舒没有提出仁者爱人,排除A项;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排除B项;孟子主张仁政,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据所学可知,战国晚期大夫的墓葬按照等级应该只有三层台阶,但实际上却有14层台阶,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被打破,C项正确;即使邵佗受周王室重视也不会打破等级限制,突破礼法,排除A项;墓葬制度逐渐完善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分封制下等级制度瓦解,排除B项;市民阶层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文献传说中的夏朝”“夏文化的考古探索”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最佳的方法是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注重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相结合来研究夏朝的历史,只研究文献史料过于片面,排除A项;只研究考古发现的说法过于片面,排除C项;考古探索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将传说故事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也未能全面反映作者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所学可知,①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距今约1万年前;②青铜农具出现在夏商周时期,此时期仅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③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特征,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④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③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贵族士山被周王封在汉水中游一带,负责管理当地的贡赋缴纳等事务”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分封,把士山分封到汉水中游一带的历史,可以用来研究西周的分封制,D项正确;早期国家产生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青铜器的诞生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并非西周时期,排除B项;西周之前就有井田制,并非开始于西周,且材料提及的内容也与井田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 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B项正确;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重7.95千克,排除A项;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做工精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D项文物是一种酒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因此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奖励军功,D项正确;加强刑罚是与法律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奖励生产体现的是“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排除B项;推行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经上分析,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文明,而不是商朝文明、西周文明以及东周文明,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观察图片可知,图1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众多,到图2战国时期只有七个较大的诸侯国即战国七雄,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许多诸侯国被灭掉,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局部统一实现。与此同时,各地的经济联系、民族交流加强,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项正确;图片内容中没有直接体现生产力提高,比如铁犁牛耕的使用,排除A项;图片中没有体现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排除C项;图片内容中没有涉及文化繁荣,比如百家争鸣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商品交换市场,使得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未涉及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有涉及到手工业商品交换市场,未涉及到手工业生产工艺,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未涉及春秋的纷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文公是春秋第一个霸主,材料体现的是召见周天子的情况,体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A项正确;诸侯争霸主要体现在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题干没有体现,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繁荣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曾侯乙编钟”,可知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西周毛公鼎及铭文”,可知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物毛公鼎之铭文;“三星堆神树上的立鸟”,是指商铜神树枝头花蕾及立鸟是商代的青铜器文物,器物构型为铜鸟立于铜花朵的果实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青铜文明,B项正确;中外交往,与国际交流相关,与青铜器没有联系,排除A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相关,与青铜器没有联系,排除C项;商业发展,与商业贸易相关,与青铜器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在分封诸侯的同时也将先进文明传播到了被分封的地区,再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将诸侯分封至各地“封土授民”,从而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拓展,B项正确;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但材料并未体现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最早出现在秦朝,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学派主张仁政,主张以人为本,符合“民本思潮”。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符合“专制主义”,A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名家强调“指名控实”,注重讨论名与实即概念与事实的关系问题。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排除C项;兵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战争和军事为核心,强调战略谋略、指挥策略和兵法运用。农家注重农业生产,提倡务农与农桑技巧,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墨子主张选举有才能的人来管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是直接选拔有才能的人才参与国家的管理,A项正确;亚运会比赛是体育竞赛,不是选举贤能者管理国家,排除B项;中高考测试属于选拔人才继续学习深造,不是选举贤能者管理国家,排除C项;教师招聘会属于选拔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不是选举贤能者管理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可知,反映的是宗庙祭祀的祭品(当时叫做“牺牲”,主要包括猪牛羊)现在作为田间的劳动力,又因为晋在春秋时期,所以这就是含蓄说明了春秋时期牛耕出现,B项正确;耜耕是河姆渡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出现在原始农耕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马耕、机耕与材料“祭品”“劳力”不符,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妇好是商王的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商朝晚期王室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用于占卜或者记事的文字称为甲骨文,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龟甲或兽骨上。A项正确;秦汉时期主要使用竹简和木牍,商代还没有使用竹简、木牍,排除B项;丝帛或麻布是在秦汉时期使用,商代还没有,排除C项;宣纸汉朝开始出现,商代没有宣纸,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目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有与无互相生成,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互出入,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跟随。该句体现了《道德经》中蕴含了道家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即事物有正反两面,可以相互转化,A项正确;与世无争的思想,是一种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与题干信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目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符,排除B项;“无为而治”的思想, 强调的是通过非干预的方式达到治理的效果,与题干信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目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符,排除C项;顺应自然的思想,强调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 应尊重和顺应自然的规律,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题干信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目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1)禅让制(2)启;世袭制(3)分封制
(4)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巩固统治)。
(5)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详解】
(1)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推举人才的标准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5)根据材料四“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知,分封制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22.(1)铁器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广。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服兵役,多立军功。
(3)齐桓公;“尊王攘夷”。
(4)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可知,铁器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促使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
(2)措施:根据材料“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可知,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根据材料“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可知,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途径: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人物:根据材料“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及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
口号:根据所学可知,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4)影响:根据材料“……民勇于公战……秦人富强”及所学可知,可以从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角度作答。
(5)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等角度作答。
23.(1)半坡原始农耕文明;河姆渡原始农耕文明。
(2)禹;疏导的方法。
(3)都江堰;李冰。
(4)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5)甲骨文;商朝。
(6)儒家;仁政。
【详解】
(1)代表: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农耕文明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农耕文明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
(2)人物、办法:根据所学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
(3)工程: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建成后,使四川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人物: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4)名称: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图中的青铜器分别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5)名称: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图中文字是甲骨文。
朝代:根据所学可知,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6)学派:根据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根据所学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024-2025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统编版2024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