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慈明学校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慈明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1.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评价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
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2.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法家的理论本来只及于治理的方法,未尝及于为政的目的;儒家的理论有为政的目的,而未尝及于方法。两者结合,遂成为帝国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其意在强调( )
A.儒法合一的治国逻辑 B.儒法关注重点各异
C.中华法系具有包容性 D.儒法政治选择趋同
3.如图是宋代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做到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据此可知( )
A.士族制与察举制有一定渊源
B.九品中正制造就士族制度
C.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
D.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
5.宋朝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行政权、兵权、财权等的“祖宗家法”,包括崇文抑武、守内虚外、限制宦官外戚等,还包括士大夫根据政治需要对此进行的各种解释。宋代的“祖宗之法”( )
A.杜绝了决策中的错误 B.有利于巩固王朝统治
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阻碍政治制度的革新
6.战国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秦统一后的“移风易俗”主要针对的是东方六国。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这反映出( )
A.移风易俗实现了秦朝文化上的大一统
B.六国的反抗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C.法家思想是秦国统一六国的理论指导
D.区域文化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7.《旧唐书》卷七十三载:“兵戈之后,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由于转运使刘宴恢复了从江淮至关中的漕运,此后每年有四十万斛的粮食运抵关中,自此就使关中遇到水旱灾,物价也不会飙升。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 )
A.水利兴修推动了农业进步 B.漕运解决了唐王朝财政危机
C.平抑物价保障了统治稳定 D.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8.“亚圣”孟子一生致力于实现其政治理念,他周游列国,不断劝说各国君主,认为:“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孟子的政治理念主要是( )
A.为政以德 B.仁政 C.隆礼重法 D.兼爱
9.褶,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装的一种,短身、细袖、左衽之袍。考古资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还有对襟样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宽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紧窄的,也有宽博的。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 )
A.文人雅士不拘礼法 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各地政权长期并立 D.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10.“五福”最初出自上古记言散文《尚书·周书·洪范》,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即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然而《韩非子·解老》却称:“全寿富贵之谓福。”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生活条件的改善 B.贵族政治体制被破坏
C.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 D.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
11.毋庸讳言,古诗词也是一种史料,或可以诗证史,亦可以史证诗。但是,即使流传甚广的《唐诗三百首》也有多处错误,对此学术界早已有共识。比如《登鹳雀楼》的作者,据考证是朱斌而非王之涣。不仅《唐诗三百首》是如此,即便《全唐诗》亦有不少错误。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须以诗证史或以史证诗 B.古诗词的价值首先在于史学研究方面
C.作者有误不影响诗词的史料价值 D.古诗词须经考辨方能成为真正的史料
12.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
13.宋太宗安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始分全国为路,“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宋真宗增设提点刑狱司和安抚使司,分管一路司法与军政。宋神宗时又设提举常平司主管常平仓、市场等。四司互不统属,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部门,为防止诸司徇私舞弊还颁布了《诸路监司互查法》。宋代路制的演变( )
A.有利于解决地方割据弊病 B.体现地方分权自治原则
C.旨在推动地方制度的革新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14.《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 县”,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始皇出游”。这反映了( )
A. 秦朝水路交通的发达便捷
B. 秦王以远交近攻策略统一六国
C. 秦政府注重维护边疆安定
D.秦始皇借助巡游加强中央集权
15.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平戎万全阵”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赐边臣御制攻守图”,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 )
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
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
二、论述题
16.(节选)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17.【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
材料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却没有因此中断,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的承前启后。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固化为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以“制度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与周边地区交流的增加,江南地区的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例如,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民族交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是一个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由出土器物和居住遗迹来说,可分成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主,晚期则多采用泥土建造房子,在半坡村新石器时代人们遗留下的房屋里、窖穴中和垃圾堆里,还发现了很多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
——摘编自石兴邦《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掘》
材料二
今甘肃、青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8000年前,其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用陶器作为炊具,烹煮食物;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叉、勺作为早期餐具。
——摘编自董琦《考古视野下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饮食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经济生活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半坡遗址和甘肃、青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黄河容易泛滥成灾;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人员伤亡惨重;黄河在军事上具有天然屏障的作用。
17.答案:示例:
论题: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
论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离不开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对制度不断创新以推进国家治理的不断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隋唐时期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度发展,被誉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巅峰之作。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将国家权力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部分,一定程度制约了权力滥用。同时,六部各司其职,以确保国家各项事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创立于隋唐,发展完善于宋代,注重公平、择优选才的科举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通过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使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度与国家治理。可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多角度(原因、特点、影响)提出合理论题展开合理论述。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18.答案:(1)方面:婚姻;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
(2)意义: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丰富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
19.答案:(1)以种植业为主,家富饲养业为辅;出现原始制陶、纺织等技术;人们过着定居生活;人们饮食水平日益提高;出现原始艺术品;审美意识提高;原始农业;磨制石器出现。
(2)为探索黄河流城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史料;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解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慈明学校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