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安徽专用)(原卷版 +解析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安徽专用)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15课(1~10课占比40%,11~15课占比60%)
5.难度系数:0.8。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万古江河》一书的作者许倬云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学会保留火种 B.原始农业兴起
C.群居生活出现 D.使用打制石器
2.下面关于两幅原始居民的居住场所复原图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都出现在长江流域 ②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居民种植水稻
③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④干栏式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24年4月11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海内外华夏儿女循着祖先的足迹,再次汇聚黄帝故里,共拜始祖轩辕黄帝,祈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和睦。敬拜黄帝是因为( )
A.黄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黄帝部落是形成华夏民族的基础
C.黄帝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D.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其共同点是他们都( )
孔子 “一匡天下”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A.反对不义战争 B.主张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主张国家统一 D.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5.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其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这位爱国诗人是( )
A.屈原 B.李白 C.王维 D.杜甫
6.“嬴政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握有最高的行政权;军队调动,凡五十人以上都须请示皇帝;皇帝的诏令就是法律。”由此可以推断,秦朝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加重了百姓的徭役赋税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缔造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7.下表为不同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可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
出处 评价
秦代《会稽刻石》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汉代《过秦论》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
近代《战国史》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秦始皇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A.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喜好 B.受时代背景和立场的影响
C.只需考虑人物的阶级属性 D.无法形成科学客观的定论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决“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的问题,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 )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禅让制 C.统一货币 D.建立郡县制
9.“它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材料评述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
10.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 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
11.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旨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为此,汉武帝( )
A.设置刺史,监视地方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打击商贾 D.北击匈奴,开通丝路
12.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恢复郡县制 B.实行休养生息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三省六部
13.秦汉之前,人们习惯于用“齐人”“楚人”这种国别性的籍贯称谓;秦汉之后,这种籍贯称谓逐渐让位于以“临淄郡”“长沙郡”等郡里为籍贯的称谓。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
A.土地兼并加剧 B.中央集权加强
C.选官制度变化 D.边疆治理完善
14.“公元前119年的这场战役,采取了车防骑攻和远距离大兵团迂回敌深远后方的全新战术,基本打垮了匈奴,使匈奴单于从此不敢在漠南立王庭。”这场战役( )
A.发生在“文景之治”时期 B.指挥者是霍去病、卫青
C.彻底消灭了匈奴势力 D.形成了汉朝和匈奴对峙的局面
15.画像砖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重要文物。利用下面两张画像砖拓片,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东汉百姓的劳动生活 B.东汉商业经济的繁荣
C.东汉南方地区的开发 D.东汉盐铁官营的实施
16.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八王之乱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王莽谋权篡位 D.楚汉之争形成
17.汉武帝如果派使臣去大秦,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经过( )
①今新疆境内 ②河西走廊 ③中亚 ④安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18.成语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密切相关(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卫青
19.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导致了地方势力割据一方
C.促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20.从下列图片所示内容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
A.书写材料变化 B.古代农业发展
C.古代商业繁荣 D.中华医学深奥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弘扬中华优秀科技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会意是其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战国时期,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礼治,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写成《伤寒杂病论》 ,发展了“治未病” 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束了诸侯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天降大任,实现统一】
材料一:
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一个布衣,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嬴政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1)试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4分)
【制度创新,巩固统一】
(2)某学生制作了下图,请你来协助完成。(6分)
(3)下表列出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请你完成它。(6分)
【国家统一,泽被后世】
(4)结合秦统一天下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谈谈其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材料三 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总之,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的名称。(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初行”的目的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2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22分)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施,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治世局面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朝代 西汉 东汉
皇帝 文帝和景帝 光武帝(刘秀)
原因 继续推行A________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三十税一;重视B“________”,提倡勤俭治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C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D________内迁
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C和D的相关内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王朝兴衰给你哪些启示。(4分)
试卷第2页,共17页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安徽专用)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15课(1~10课占比40%,11~15课占比60%)
5.难度系数:0.8。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万古江河》一书的作者许倬云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学会保留火种 B.原始农业兴起
C.群居生活出现 D.使用打制石器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首先涉及采集和种植植物,然后学会饲养动物,用动物来供人类食用,所以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B项正确;北京人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的保存火种,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A项;北京人结成群体,共同生活,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项;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用这些工具采集植物果实,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面关于两幅原始居民的居住场所复原图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都出现在长江流域 ②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居民种植水稻
③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④干栏式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详解】据题干“两幅原始居民的居住场所复原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都出现在长江流域:错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②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居民种植水稻:错误,他们主要种植的是粟。③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正确,无论是半地穴式还是干栏式建筑,都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而设计的。④干栏式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正确,干栏式建筑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种早期形式,对中国后来的建筑风格有深远影响。综上所述,正确的选项是③④,C项正确;①都出现在长江流域,①错误,AD项有①,排除AD项;②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居民种植水稻,②错误,B项有②,排除B项。故选C项。
3.2024年4月11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海内外华夏儿女循着祖先的足迹,再次汇聚黄帝故里,共拜始祖轩辕黄帝,祈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和睦。敬拜黄帝是因为( )
A.黄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黄帝部落是形成华夏民族的基础
C.黄帝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D.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案】D
【详解】据材料“2024年4月11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海内外华夏儿女循着祖先的足迹,再次汇聚黄帝故里,共拜始祖轩辕黄帝,祈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和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共拜始祖轩辕皇帝,这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项正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夏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祭拜轩辕皇帝,未涉及“黄帝部落是形成华夏民族的基础”,排除B项;仓颉造字,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4.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其共同点是他们都( )
孔子 “一匡天下”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A.反对不义战争 B.主张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主张国家统一 D.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答案】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一匡天下”,“(天下)定于一”,“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中,“一”就是统一的意思。故表格中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共同思想都是主张统一,C项正确;“反对不义战争”是墨家主张,排除A项;“主张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是孟子主张,排除B项;“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是法家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5.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其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这位爱国诗人是( )
A.屈原 B.李白 C.王维 D.杜甫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代表作《离骚》”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诗人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A项正确;李白、王维和杜甫都是唐朝诗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6.“嬴政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握有最高的行政权;军队调动,凡五十人以上都须请示皇帝;皇帝的诏令就是法律。”由此可以推断,秦朝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加重了百姓的徭役赋税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缔造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可知,“嬴政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握有最高的行政权;军队调动,凡五十人以上都须请示皇帝;皇帝的诏令就是法律。”由此可以推断,秦朝的制度缔造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皇权加强”,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上皇权的加强,未涉及经济上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仅仅体现的皇权的加强,未涉及其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下表为不同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可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
出处 评价
秦代《会稽刻石》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汉代《过秦论》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
近代《战国史》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秦始皇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A.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喜好 B.受时代背景和立场的影响
C.只需考虑人物的阶级属性 D.无法形成科学客观的定论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时期的石刻歌颂秦始皇;汉代吸取秦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批评秦始皇;近代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重视,因此近代《战国史》认可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对秦始皇评价更客观;不同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背景和立场的影响,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评价受到当时时代的影响,不是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喜好,排除A项;历史人物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只需考虑人物的阶级属性说法错误,排除C项;在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功绩的条件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够形成科学客观的定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决“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的问题,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 )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禅让制 C.统一货币 D.建立郡县制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解决分封制所遗留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项正确;秦朝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排除B项;统一货币有利于发展经济,但不是解决侯王问题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9.“它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材料评述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评述的是秦朝末年爆发的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项正确;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河北涿鹿地区的一场大战,排除A项;牧野之战是商朝末期武王伐纣时爆发的战役,与材料中的“秦末”时间不符,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 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材料“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可知,从战国到西汉,游士的活动的政治性质大大降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关,对于游士的活动进行了限制,C项正确;游士活动性质的变化主要和国家的控制力加强有关,不是因为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和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AB项;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礼乐制度就已经开始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1.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旨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为此,汉武帝( )
A.设置刺史,监视地方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打击商贾 D.北击匈奴,开通丝路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旨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设置刺史”属于政治措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盐铁专卖”是经济措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北击匈奴”是军事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2.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恢复郡县制 B.实行休养生息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三省六部
【答案】C
【详解】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图,可知,地方封国实力较大在管辖范围和管辖人口上已经超过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C项正确;从战国后期开始郡县制一直存在,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推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3.秦汉之前,人们习惯于用“齐人”“楚人”这种国别性的籍贯称谓;秦汉之后,这种籍贯称谓逐渐让位于以“临淄郡”“长沙郡”等郡里为籍贯的称谓。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
A.土地兼并加剧 B.中央集权加强
C.选官制度变化 D.边疆治理完善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人们用“齐人”“楚人”这种国别性的籍贯称谓。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以“临淄郡”“长沙郡”等郡里为籍贯的称谓。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即中央集权加强,B项正确;题干籍贯称谓的变化是政治现象,与土地兼并这一经济现象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而不是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中的“齐”、“楚”等地不在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4.“公元前119年的这场战役,采取了车防骑攻和远距离大兵团迂回敌深远后方的全新战术,基本打垮了匈奴,使匈奴单于从此不敢在漠南立王庭。”这场战役( )
A.发生在“文景之治”时期 B.指挥者是霍去病、卫青
C.彻底消灭了匈奴势力 D.形成了汉朝和匈奴对峙的局面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119年的这场战役,采取了车防骑攻和远距离大兵团迂回敌深远后方的全新战术,基本打垮了匈奴,使匈奴单于从此不敢在漠南立王庭。”和所学可知,这场战役是汉武帝时期的漠北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9年,指挥者是卫青、霍去病,B项正确;文景之治时期,汉朝国力弱小,无力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时的皇帝是汉武帝,排除 A 项;漠北战役给匈奴以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并没有彻底消灭了匈奴势力,排除 C 项;漠北战役给匈奴以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并没有形成了汉朝和匈奴对峙的局面,排除D 项。故选 B项。
15.画像砖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重要文物。利用下面两张画像砖拓片,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东汉百姓的劳动生活 B.东汉商业经济的繁荣
C.东汉南方地区的开发 D.东汉盐铁官营的实施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拓片”“东汉制盐画像砖拓片”可知,渔猎、制盐都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A项正确;渔猎、制盐与商业繁荣并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出南方地区,排除C项;东汉盐铁官营的实施与“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拓片”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八王之乱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王莽谋权篡位 D.楚汉之争形成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进行了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双方都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由于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乱政,使东汉走向衰亡,B项正确;八王之乱出现出现是在西晋建立后,排除A项;王莽篡位发生在西汉末年,排除C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7.汉武帝如果派使臣去大秦,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经过( )
①今新疆境内 ②河西走廊 ③中亚 ④安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其主要路线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和欧洲(大秦),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ACD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成语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密切相关(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卫青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被封为定远侯,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都与班超有关,B项正确;张骞是西汉人,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了突出贡献,排除A项;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排除C项;卫青是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大将,排除D项。故选B项。
19.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导致了地方势力割据一方
C.促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可知,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职能权力很大,可以代表中央政府更好地管辖西域地区,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D项正确;西域都护府主要是管理西域事务,不能解除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是中央政府设立的机构,其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而不是导致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排除B项;陆上丝绸之路在西域都护府设立之前就已开通,该项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0.从下列图片所示内容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
A.书写材料变化 B.古代农业发展
C.古代商业繁荣 D.中华医学深奥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甲骨上刻有文、图二的竹简上有文字、图三的纸上有文字和书写材料密切相关,即反映了书写材料变化,A项正确;题干图片信息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都属于书写材料,未涉及商业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中医相关成果,与医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弘扬中华优秀科技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会意是其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战国时期,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礼治,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写成《伤寒杂病论》 ,发展了“治未病” 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1分)“会意”改为“象形”;(1分)
(2)【×】(1分)“礼治”改为“以法治国”;(1分)
(3)【×】(1分)“华佗”改为“张仲景”;(1分)
(4)【√】(2分)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条形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会意”改为“象形”。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礼治”改为“以法治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华佗”改为“张仲景”。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多年的史事。故题干说法正确。
22.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束了诸侯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天降大任,实现统一】
材料一:
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一个布衣,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嬴政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1)试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4分)
【制度创新,巩固统一】
(2)某学生制作了下图,请你来协助完成。(6分)
(3)下表列出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请你完成它。(6分)
【国家统一,泽被后世】
(4)结合秦统一天下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谈谈其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4分)
【答案】
(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嬴政重用人才,有雄才大略;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2)①皇帝 ②丞相 ③郡守。(6分,每空2分)
(3)经济:货币;文化:文字;交通:车辆、道路、灵渠;军事:长城。(6分,每空1分)
(4)①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③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一左图为商鞅变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右图为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秦国打败赵国,此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说明嬴政重用人才;其他原因还包括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等。
(2)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①指的是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掌管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分管军事、行政和监察事务;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故填:①皇帝②丞相③郡守。
(3)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交通上,统一车轨,即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为解决运输困难,开凿灵渠;军事上,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御匈奴。这些措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的统一天下意义在于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从统治措施上说分为加强统治建立的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和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材料三 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总之,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的名称。(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初行”的目的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2分)
【答案】
(1)A: 长安(城市)(2分) B: 大秦(或古罗马、欧洲)(国家或地区)(2分)
(2)张骞出使西域。(2分)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2分)
(3)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故A是长安(城市),B是大秦(或古罗马、欧洲)。
(2)依据材料二的“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依据材料三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22分)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施,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治世局面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朝代 西汉 东汉
皇帝 文帝和景帝 光武帝(刘秀)
原因 继续推行A________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三十税一;重视B“________”,提倡勤俭治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C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D________内迁
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C和D的相关内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王朝兴衰给你哪些启示。(4分)
【答案】
(1)A休养生息(2分) B以德化民(2分) C郡县(2分) D少数民族(2分)
(2)共同原因:吸取前朝教训;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缓和矛盾;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6分,答出三点即可)
历史作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王朝的统治和强盛。(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疾苦,要以民为本;领导者的能力和素养对事情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
(1)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期间,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故A处休养生息; B处是以德化民 ;C处是郡县 ;D处是少数民族。
(2)共同原因:据材料表格文帝、景帝和光武帝的政策措施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重吸取前朝教训;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缓和矛盾;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
历史作用:依据材料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光武帝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历史作用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王朝的统治和强盛。
(3)启示:根据表格中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以及光武帝的治国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王朝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是: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疾苦,要以民为本;领导者的能力和素养对事情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等。
试卷第2页,共17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安徽专用)(原卷版 +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