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昔阳中学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检测卷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先秦——中国近代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早期的殷遗墓葬中,铜器的形制大多具有浓厚的商代遗风,出土铜器所见酒器、食器大致相等,既有商礼重酒,同时又有周礼重食的特点。在西周晚期的殷遗后裔的墓葬中,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重食特点,代表商文化的饮酒器基本消失。这反映出 ( )
A. 西周继承发展了殷商文化 B. 分封制推动文化认同
C. 西周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 D. 中华文明多元性凸显
2. 据统计,秦惠王至秦始皇时期先后共22人担任丞相,就这些人的籍贯来看,其中15人(占68%)明确不是秦国人,另有6人籍贯不明,但从种种迹象判断,应该不是秦人,而籍贯明确属秦者仅1人。这说明秦国 ( )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选官标准趋向军功
C. 布衣将相格局形成 D. 人才选拔适应社会变革
3. 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同时射策者800余人,高第者24人;孝庄帝时朝廷动荡不安,仍以考试选任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北朝的考试动辄数百、数千人,吏部任官除察举之外仍需考试。这有助于 ( )
A. 提高军事实力 B. 消弭民族隔阂
C. 巩固国家统一 D. 创新政治制度
4. 唐朝初期,朝廷为了巩固边防,为军队补给供养,在河西地区大量进行军屯。开元以后,军事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士兵长驻防地,允许携带家口,并出现专门从事屯田的军队,某些军屯已具有移民性质。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B. 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通道
C. 使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 旨在贯彻军民分治政策
5. 宋初,统治者对民间印刷出版书籍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但自1090年开始,朝廷就不断颁布政策,要求民间书籍刊印必须遵守规矩,不得私自刻印、传播议论时政和边疆军事的会要、实录等。此举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思想专制 B. 促进国家统一
C. 维护国家安全 D. 配合变法运动
6. 明清时期的江南,如果一家有两个儿子,通常在内部会进行合理分工:适合读书的就去读书,适合经商的便去经商; “三言”“两拍”等许多小说都出自江南; 江南普遍发生“不守朝廷(衣食住行) 规定”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B. 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C. 反专制思想的冲击 D. 西学东渐影响扩大
7. 近代一位英国士兵在日记中写道:“这真是在战争中出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一个地方,我们伸出右手和本地人谈交情,在另一个地方,我们竟用真刀真枪和他们打个你死我活; 可以说没有先例能和这次战争对比,它所加于(中国) 老百姓的困苦是这样少,所给予他们的恩惠是这样多这表明 ( )
A. 晚清社会主要矛盾出现转变 B. 殖民者意图掩盖战争性质
C. 民众态度主导战争的走向 D. 英国注重对清廷开展舆论战
8. 1843年上海开埠,西方商人就把大量商品运至上海,但是不久后就出现了与他们愿望相反的转折。在1845年,进口市场已经出现了“物价跌落”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洋务运动抵制列强侵略 B.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C. 通商口岸开放相对较少 D. 小农经济影响市场扩大
9. 1862年,中央开始部分地允许各省以票号(通过“酌盈济虚,抽疲转快”的办法运转; 汇兑额度较大时,则通过收购当地白银的办法完成汇兑业务)汇兑京饷(各省向朝廷上交的饷银)、协饷(政府从有余部分省份的钱粮指拨一部分用于不足省份)。下图为1862~1888年各省向中央汇兑款项金额统计情况。这可用来说明( )
A. 票号成为晚清政府重要的财政支柱 B. 中央注重对国家经济控制力的维护
C.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D. 清政府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0. 1864年,普鲁士驻华公使李福斯率舰在大沽口扣留了丹麦的三艘货船。中国为此同普鲁士进行交涉,强调普鲁士扣留丹麦船只之处是“中国专辖之内洋”,扣船“显系夺中国之权”。李福斯最后承认违反国际法,释放两艘丹麦货船,给另外一船赔偿。材料显示清政府( )
A. 开始利用国际法维权 B. 积极介入国际事务
C. 具有领土主权意识 D. 国际地位受列强认可
11.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 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 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 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12. 20世纪初,商界中有识之士的“合群”观念逐渐增强。1904年,清廷谕批《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属商务繁盛的省城或通商大埠均设立商务总会。随后上海、天津率先成立商会,国内掀起兴办商会热潮。这反映了 ( )
A. 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效 B. 社会各阶层已达成共识
C. 民族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D.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13. 倾向革命的宋教仁加入中国同盟会,在1908年前后写成《间岛问题》一书,揭露日本人对中国东三省领土的觊觎。但其不急于出版,而是托人转交给清廷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宋教仁这一做法可用来说明 ( )
A. 清廷立宪影响革命意识 B. 日本侵略东北蓄谋已久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D. 改良道路可以挽救国家
14. 武昌起义后,汉口绅商看到国民军专以保商卫民为主义,极力欢迎,经商务总会,其后所招新军一镇,情愿供给薪饷。同时海外华侨对于助饷一事也极为踊跃。军政府令汉口商会得发纸币50万,以资转运,商人捐助军费者百元二百元不等。这些做法( )
A. 削弱了清政府的财源和兵源 B. 为革命形势发展提供了助力
C. 调动了人民大众革命积极性 D.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15. 据统计,中国面粉的进出口贸易从1915 年开始由大量入超变为出超,1915—1921年年均出超量为100多万担,远销到英国、俄国及南洋各国。这一变化 ( )
A. 使官僚资本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B. 未受到国际金融和物价变动的影响
C. 与此起彼伏的反帝爱国运动相关 D. 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16. “整个北洋时期,四川一直处于分裂和混乱状态——行政长官的平均任期非常短,有一个地区,只有两个行政长官任职满了一年,而22人保持他们的职位不足一个月。1919年,一度有3个敌对的行政长官在同一地区各自建立机构,同时宣称他们有权统治。”这一现象( )
A. 根源于军阀割据的现实 B. 说明北洋的统治已分崩离析
C. 造成了地方治理的效率低下 D. 扩大了地方自治的权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是唐玄宗时官修,旧题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为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是现存最早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
《唐六典》详尽规定各部门的机构设置、官员编制、职掌权限、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官吏任用等一系列制度,这使得全书虽然规模宏大,但却条分缕析,纲目清楚; 此书首次把官员分为文官、武官、内官、外官四大类,详尽规定了“四善”、 “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并规定政府机关的编制员额一经确立便具有法律效力,不得任意更改; 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的田亩、户籍、赋役、考选、礼乐、军防、驿传、刑法、营缮、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唐以后历代会典的编纂具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焦利《<唐六典>唐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完美呈现》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六典》的主要特点。 (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六典》的史料价值并作合理解释。 (6分)
1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关系中永佃制土地租佃关系占有一定的地位。永佃制下佃户拥有永佃权,即田面权(田皮) ,也就是租用和耕作土地的权利,田面权是同田底权(田骨) 相对立而存在的。田底权是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地主。永佃权的产生,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对佃农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好处。在实行永佃制的情况下,具有田面权的佃农不仅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而且有将田面权出卖典当的权利。地主对土地有田底权,因此地主有权收租,可以把土地出卖、典当或抵押。永佃权的确立,给小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佃农有了永佃权,相对而言生活就有了保障。永佃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延迟家庭手工业从小农经济中分离的作用。
—摘编自严玲玲《中国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所有制——股份制,这一制度下农民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获得土地股份:一是为地主开垦荒地时,农民垦荒开拓投入了工本,从而可以在原土地所有者那里获得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这是以工本为形式的股份所有制;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购买,如赔价、顶首等。这样原来的地主垄断土地的私有制逐渐朝“一田多主”的方向发展。此外,以“永佃制”为典型代表的另一种土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以永佃制和土地股份所有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变革,促使土地关系进一步松解,地权分配逐渐分散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屈昕璐、叶普万《明清时期土地关系演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永佃制和股份制的区别。 (6分)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61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试造枪炮弹药,这标志着洋务运动(洋务新政)的起步。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催生了近代化。
——摘编自单炜鸿《晚清三次变革与历史启示》
材料二
1898年6月11 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以推行戊戌新政,遵照“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光绪皇帝的“西学”主要集中在“西艺”方面,部分涉及“西制”,但对于“西制”中的主体部分,即在国家政治制度上实行“君主立宪”,并未触及。
——摘编自季云飞《清末三次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三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1903年商部(1906年改组为农工商部)的设立标志着政府正式
建立起重商体系。农工商部积极振兴工商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经济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新政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开放,近代西方的文化形态、观念更大程度上为城市居民所接受;大量自开商埠采用西方的建设规划以及管理方法。新式巡警制度的建立基本改变了过去军警职能不分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城市治安管理模式。
——摘编自臧国亮《晚清新政与中国城市近代化》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三次新政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并简述晚清三次新政与列强侵华之间的关系。 (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晚清三次新政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6分)
20.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表4
时期 概况
西周 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 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 体现出尊卑等级。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 战国 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 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 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 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 服饰的装饰丰富, 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 南北 朝 胡服流行, 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 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 往往袒胸露臂, 披发跣足
隋唐 服饰色彩艳丽, 重装饰, 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 着装趋于拘谨保守, 色彩不再艳丽, 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元 服制混乱, 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明 服制沿袭唐制, 禁胡服。明中叶以后, 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 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清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 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昔阳县中学校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检测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C A B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A B C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条分缕析,纲目清楚;首次将官员分为文官、武官、内官、外官;规定官员考核标准;规定政府机关编制员额具有法律效力;保存大量唐朝前期制度和法令。(任答三点共6分)
(2)详尽记录了唐代的官制、机构设置、官员考核标准等内容,有助于研究唐代的行政管理和制度建设;保存了大量与田亩、户籍、赋役、礼乐、军防等相关的重要资料,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基本素材;其编纂对后世政典产生影响,为后代王朝提供制度参考,帮助理解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发展与演变。(每点2分共6分)
18.(1)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资金流向农村;土地私有制度及土地买卖关系发展;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等等。(任答两点共4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减轻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性。(4分)(任答两点共4分)
(2)区别:永佃制下,田皮和田骨是按产权性质分割的,田皮、田骨持有人的义务不同;土地股份所有制下,土地股权按数量分割,各股东拥有的股份性质相同,其权利和义务也相同,股权在同一市场上,市价相同。(6分)(每点3分共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关系……地位”、材料二“通过各种形式的购买,如赔价、顶首等”可知,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资金流向农村;据材料一“地主对土地有田底权”、材料二“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购买”可知,土地私有制度及土地买卖关系发展;据材料二“为地主开垦荒地时,农民垦荒开拓投入了工本”及所学可知,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地权分配逐渐分散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延迟家庭手工业从小农经济中分离的作用”可知,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据材料一“佃农……有将田面权出卖典当的权利”可知,减轻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性。
(2)据材料一“永佃制下佃户拥有永佃权,即田面权(田皮)”“田底权是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地主”可知,永佃制下,田皮和田骨是按产权性质分割的,田皮、田骨持有人的义务不同;据材料二“以工本为形式的股份所有制”“逐渐朝‘一田多主’的方向发展”及所学可知,土地股份所有制下,土地股权按数量分割,各股东拥有的股份性质相同,其权利和义务也相同,股权在同一市场上,市价相同。
19.(1)变化: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技术向制度深人;领导阶级由单一的地主阶级转换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学习的范畴日益广泛。(6分)
关系:列强侵华刺激了晚清新政的产生,晚清三次新政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华。(2分)
(2)启示:国家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现代化发展的保证;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现代化的先导。(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答案】(12分)
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折射出时代精神风貌。(2分)
阐述:魏晋时期,三教并行,玄学兴起,儒家礼法受到很大冲击,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他们追求个性与精神上的自由。在服饰方面,士人们往往追求洒脱自然,出现了袒胸露臂、披发跣足的现象,这折射出当时洒脱自然的时代精神风貌。宋代理学兴起,强调伦理道德等外在规范,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在服饰风格方面,趋于保守和拘谨,同时也更加淡雅自然,这折射了理学熏陶下偏于理性和内敛的时代精神风貌。(8分)
总之,时代精神风貌是影响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与服饰文化发展相互促进。(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杂居,交往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趋势明显。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改穿胡服。这一改革使华夏族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若干习俗,推动了胡服的流行及胡汉服饰的融合,促进了民族进一步交融。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孝文帝进行封建化改革,禁胡服,改穿汉服。这一改革措施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加快了鲜卑民族的汉代和封建化过程,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8分)
总之,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服饰文化的交融,胡汉服饰文化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交融。(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据材料“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胡服流行”“南方的士人……袒胸露臂,披发跣足”“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可拟定论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折射出时代精神风貌。其次,围绕该论题展开阐述。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南方的士人……袒胸露臂,披发跣足”及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三教并行,玄学兴起,儒家礼法受到很大冲击,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他们追求个性与精神上的自由。在服饰方面,士人们往往追求洒脱自然,出现了袒胸露臂、披发跣足的现象,这折射出当时洒脱自然的时代精神风貌。据材料“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自然、淡雅”及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强调伦理道德等外在规范,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在服饰风格方面,趋于保守和拘谨,同时也更加淡雅自然,这折射了理学熏陶下偏于理性和内敛的时代精神风貌。最后,进行总结得出,时代精神风貌是影响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中学校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