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随州市文帝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C D A A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A B
1.D
【详解】根据材料“砍砸器、刮削器 、 穿孔骨针、石珠”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对比显示了两者在工具制作和使用上的显著差异。北京人主要使用较为原始的石制工具,如砍砸器和刮削器,这些工具主要用于简单的采集和狩猎活动。而山顶洞人则制作出了更为精细的工具,如穿孔骨针和石珠。穿孔骨针和石珠的制作需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工具的制作效率和质量,还反映了山顶洞人在技术和文化上的更高成就,D项正确;能够制作生产工具是两者共同的特点,无法作为判断谁更进步的依据,排除A项;史前时期,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山顶洞人,都还没有完全摆脱对自然的依赖,他们的生存仍然受到自然环境的极大影响,排除B项;会用工具猎取动物是两者共同具备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C正确;北京人远古人类,不会制造陶器,排除A;河姆渡人制造黑陶,排除B;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他们传说中的发明没有经过考古证实,排除D。故选C。
3.B
【详解】据材料“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出土了大量碳化的稻谷,都说明了良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项正确;炭化稻谷证明良渚古城中种植大量的稻谷,稻作农业初具规模不能直接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用火遗迹,水利工程和稻谷无法体现学会使用火,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装饰品,水利工程和稻谷无法体现爱美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不属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所学知识可知,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不是重要标志,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武王战胜商纣,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起兵攻伐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商纣王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后被灭都符合史实,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A
【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格的等级制度”指的是分封制。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名义上是“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分封制被破坏,A选项符合题意。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商周时期制作工艺高超,但这些都与题干表述无关,B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C选项不符合题意;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鼎就是作为礼器的一种,D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BCD都可排除,故选A。
【点睛】本题的解答需要学生能正确的理解材料。材料以鼎作为切入点,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晚期分封制被破坏。学生在解答时需准确的把握“等级制度”“春秋晚期”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便可选出答案。
7.A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武王伐纣的战役,不是战国时期发生的战役,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交战国是魏、赵、齐,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交战国是魏、齐,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交战国是秦、赵,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C。
9.D
【详解】公元前350年,秦国完成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生产布帛多者可免除徭役)。因此,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符合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他因才能出众,被国君赏识,直接派到某县任职,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秦国郡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项正确;灵渠是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而修建的,排除A项;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排除B项;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生产力决定生产感的唯物史观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根本上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即铁器牛耕使用与推广,B项正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是变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百家争鸣是意识形态的现象,其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而非原因,排除C项; 是变法的目的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 可知,爷爷的言论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B项正确;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排除A项;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排除C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政治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A符合题意。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4.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南方文学倾向抒情。它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是南方文学的代表。屈原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A项正确;《春秋》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排除B项;《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排除C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产生于中原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是甲骨文,和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项正确;甲骨文不是夏朝发现的,而是商周时期发现的,排除A项;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发现的,周朝在商朝之后,不是最早,排除C项;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发现的,秦朝在商朝之后,不是最早,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名称:元谋人;生活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表现:骨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精神生活”发展:会制作玉器、骨笛、骨哨。(写出任意一个即可)
(3)制度:禅让制。条件:贤德之人(或德才兼备)。
(4)时期:史前时期(或原始社会时期)。
17.(1)历史人物:大禹。
创新措施:改“堵”为“疏”。
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2)①制度:世袭制。
过程: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②制度:分封制。
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稳定政局)。
(3)主要因素:制度的不断创新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应当加强对地方的掌控。
18.(1)孔子;仁
(2)劳动委员:法家 班长:儒家 生活委员:道家
(3)百家争鸣;①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文帝学校 2024 年秋期中素质测评--七年级
历史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 30 分)
(









遗址







穿






)1.小华通过有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考古发现得出了“山顶洞人 比北京人更进步”这一结论。这是因为山顶洞人( )
A.能够制作生产工具 B.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C.会用工具猎取动物 D.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2.有人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彩陶,中国历史发 展的源,华夏传统文化的根。据考古发现,下列能够使用彩陶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居民 D.炎帝和黄帝
3.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发现了约 20 万 千克炭化稻谷。以上对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 )
A.稻作农业初具规模 B.良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C.人们已经学会使用火 D.人们已经具有爱美意识
4.下列不属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的是( )
A.私有制的产生 B.阶级的产生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
5.历史小组的同学在了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后,整理出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商起兵攻伐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C.商纣王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后被灭 D.周武王战胜商汤,定都镐京,历称西周
6.鼎,作为礼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可僭越(超越本分)。据文献记载,西周天子用九鼎祭祀,诸侯用七鼎, 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但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使用了九个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分封制有所动摇 B.青铜器铸造水平提高
C.天子与诸侯趋于平等 D.鼎不再是礼器的象征
7.下列战役中,不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是( )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8.商鞅的变法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9.下列是描述公元前 350 年生活在咸阳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
C.他因才能出众,被国君赏识,直接派到某县任职
D.后来,他卖掉土地去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了功名
10.“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与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关( )
A.灵渠 B.白渠 C.郑国渠 D.都江堰
1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围绕着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 社会制度改革,诸子百家也纷纷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B.铁器牛耕使用与推广
C.百家争鸣解放了思想 D.诸侯王雄霸天下的野心
12.小明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 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 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3.面对当时的社会动荡,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的思想家 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14.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文学倾向抒情。它大量运用神话材料,吸收民歌,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 悦。下列作品中,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
A.《离骚》 B.《春秋》
C.《论语》 D.《诗经》
15.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右图文物表明,我 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推算到(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二、综合题(共 30 分)
第 II 卷(非选择题)
材料三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
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
16.(本题 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 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骨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
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 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 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
时让位于禹。
——摘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云南发现的早期人类名称,并说出其生活的时间。(2 分) (2)据材料二,列举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当时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 了发展。(3 分)
(3)材料三中联盟首领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要成为首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2 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我国的什么时期?(1 分)
17.(本题 11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他受命于舜,负责治水。面对滔滔 洪水,他从鲧治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
图 A 进行疏导,这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为了治理 洪水,他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 10 多年的努力,终于
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1)结合图 A 指出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人物。概括他治理水患的创新措施以及他的精神。(4 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4 分)
①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始于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简述这一制度确立的过程。
②材料三反映出周王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
(3)综上所述,指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从夏商西周王朝的更迭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 分)
18.(本题 11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二 某中学初一(8)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 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 5 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3 分)
(2)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请分别指出。(3 分)
(3)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形成的一次蓬勃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这种局面出现有什么 影响?(5 分)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随州市文帝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