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 《隋书》说杨坚“天性沉猜(猜疑),素无学术,好为小数(计较小事情),不达大体”, 而在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评选中,杨坚竟位列其中。下列能成为 《时代》周刊评选依据的是( )
A. 开通了大运河 B. 创立了科举制
C. 完成国家统一 D. 开创诗歌黄金时期
2. 隋朝大运河开凿后江南地区的剩余粮食大量输入中原和关中地区,北方文化也逐渐受 到南方民众的喜爱,隋朝政府在南方军事部署也变得更加便捷。这说明( )
A. 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大运河加速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形成
C. 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D. 大运河缩小了南北经济差异
3. 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 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
581年
②
589年
③
605年
隋朝灭亡
618年
A.① 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B.① 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① 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 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4. 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 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 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 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 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 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 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5.2024年央视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联动《长安三万里》,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万 人将进酒”的盛世大唐风采。小明想从历史书中了解唐朝鼎盛时期,他首先应该查找的 章节是(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6. 历史兴趣比赛中,以歌谣或诗词的形式再现历史人物。当主持人提到“中国历史上唯 一的女皇帝”时,小历同学可引用( )
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7.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周轮排短筒,俯吸仰而沛。夹岸饶农田,接竹引其内。曲
曲赴沟渠,千亩俱所赖。”诗人张问安描述的是唐代发明的哪一种生产工具( )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1 页 共 8 页 )
(
A.
)B.
C.
D.
8. 诗人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 人元稹《法曲》道:“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 胡乐。”二者都反映出唐代( )
A. 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 绘画题材十分广泛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9. 你从盛唐款步走来,披一身皎洁的月光;你从险关蜀道走过,赢得“诗仙”的美誉。 你在诗的世界天马行空,留下豪放飘逸……材料中的“你”指的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岳飞
10. 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与诗中描写史实一致的事件是( )
A. 张角起义 B. 藩镇割据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
11.“它既是唐朝衰落和宋朝崛起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 的关键时期。它既有战乱频繁和社会动荡的阴暗面,也有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光明面。” “它”指的是( )
A. 五代十国 B. 春秋战国 C. 魏晋南北朝 D. 辽宋夏金
12. 如图是有关民族政权并立存在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
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 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 北宋与金对峙 B.北宋与西夏对峙 C. 隋朝与陈朝对峙 D. 南宋与金对峙
七年级历史试题 ( 第 2 页 共 8 页 )
14.“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
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 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 景德镇的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5. 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④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
(
先秦
①
②
③
④
明清时期
公元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1368年
1840年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繁荣与开放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6. 下面为某部人物传记中的目录,该传记应是( )
第一章诞 生前的蒙古草原;第二章 在苦难中成长;第三章 统一蒙古的战争;第四
章 斡难河源的大汗
A.《唐太宗传》 B.《 宋太祖传》 C.《成吉思汗传》 D.《元世祖传》
17. 元代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分界,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 创造出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上述材料 评价的是元代的( )
A. 世袭制度 B. 郡县制度 C. 科举制度 D. 行省制度
18. 对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概括最恰当的是( )
宋代蹴鞠铜镜
吹口峭
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
(
舞
解
)吹笛击节板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A. 科技先进,经济繁荣 B. 刚健豪迈,尚武开放
C.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D.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9.“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 一度繁荣昌盛,平民百姓安居乐业,民间社会极度富足,朝 廷对知识分子无限优容,才子能人层出不穷。这是一个极坏的时代,军事力量孱弱,外 交长期处于被动,试图以变法、改革兴国的策略,最终都沦为政治投机家的博弈,权力 争斗延绵不断。”材料所描述的王朝是( )
A. 西汉 B. 宋朝 C. 唐朝 D. 清 朝
七年级历史试题 ( 第 3 页 共 8 页 )
20..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我们西方文 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 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从而产生资本主义。”上述材料意在表明( )
A.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变产生重大影响 B.欧洲没有自己的文明
C.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 D.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21. 《元史·地理志》记载: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
如行国中。”意在说明( )
A. 元代航海技术发达 B. 元代的海外贸易乃世界之最
C. 元朝驿站遍布全国 D. 元朝国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22.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 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大臣上朝在皇上面前无坐处……到了明朝,不但不许坐, 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 变的重要特点是( )
A. 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B. 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C. 皇权不断加强 D. 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23.“这一时期饮食的一大特点是很多外来食材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
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这一时期是( )
A. 西汉 B. 唐朝 C. 宋代 D. 明代
24.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远征大海。航海英雄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泛海九万里, 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关于郑和下西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世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B. 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欧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C. 郑和的船队曾到达过今沙特阿拉伯麦加
D. 郑和航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25.“弘法僧盲志未移,终成东渡写传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青山有幸埋忠 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三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 鉴真、戚继光、岳飞 B. 戚继光、鉴真、文天祥
C. 鉴真、文天祥、戚继光 D. 郑和、岳飞、寇准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敢于直言,前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北宋匠人 发 明活字印刷术。
27. 年北宋建立; 年元朝建立。
28.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 》;“鉴于 往事,有资于治道”指的是北宋司马光的著作《 》。
29.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 ;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在 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退。
30.元朝时在中央设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为了监视臣民,明成祖设置的机 构是 g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4 页 共 8 页)
三 、材料解析题(每题8分,共40分)
31.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自创立以来就对国家治理、思想文化和价
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重门第轻才学。隋统一 全国后,由政府出面,采用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考生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按考
试成绩录用。凡录用者由政府委派官职……科举制度的创立,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
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政府。 一改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1)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3
分 )
材料二:北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殿 试三级。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 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以前大大增加,宋太宗
在位二十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一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编》 (2)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与宋代的哪一基本国策有关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
宋时期科举制发展的表现。(2分)
材料三: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科举考试必 须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严格规定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组 成,称为“八股文”……应试的人只顾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试做官后,他们
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一摘编自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材料三中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股取士的主要危害。(3分)
32.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 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
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七年级历史试题 ( 第 5 页 共 8 页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2分)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到
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从政策和技术的角
度分析宋朝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
材料三:下图为发生于1405——1433年对外交往的史事。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分)
33. 如何治理好国家,中国古代执政者曾进行过一系列尝试、探索和实践。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为君之道》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 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 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
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七年级历史试题 ( 第 6 页 共 8 页 )
材料三: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 除了吐蕃、畏兀尔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 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
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举一例治国措施加以说明。(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列举宋太祖“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的具体措施。(3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实行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的名称,概述其在当
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3分)
34.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和与战中不断碰撞不断交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1)结合所学推断材料一反映的和议的名称。结合材料分析其积极意义。(2分)
材料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胡虏”“匈奴”指的是哪少数民族 其中“靖康
耻”对应的史实是什么 (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 ( 第 7 页 共 8 页 )
材料三 “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
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 ”
摘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元朝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治理,请你列举两例。(4分)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 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
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并举一例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3
分 )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行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故有
谚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简述出现这一重大变化的原
因。(任答两点)(3分)
材料三: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
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
组 。
(3)朱元璋是如何解决材料三中所提及的“君相之争”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他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 2 分 )
七年级历史试题 ( 第 8 页 共 8 页 )一、单选题
1. C
2. A
3. A
4. B
5. C
6. B
7. A
8. D
9. A
10. C
11. A
12. B
13. D
14. A
15. D
16. C
17. D
18. D
19. B
20. A
21. C
22. C
23. D
24. C
25. A
二、填空题
26. 魏征;毕昇
27. 960;1271
28. 《窦娥冤》;《资治通鉴》
29. 涿郡;郾城
30. 枢密院;锦衣卫
三、材料解析题
31. (1)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意义: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政府;打破门第限制,机会均等。
(2)国策:重文轻武。表现:严格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
(3)目的: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危害:禁锢思想,阻碍文化发展;使应试者成为皇帝忠实奴仆,缺乏实际学问。
32. (1)原因: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事例:玄奘西行或鉴真东渡。
(2)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政策上,宋朝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技术上,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事件:郑和下西洋。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33. (1)理念:以民为本。措施: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等合理措施均可)。
(2)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名称:行省制度。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影响: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34. (1)名称:澶渊之盟。意义:使辽宋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双方休养生息。
(2)少数民族:女真族。史实:北宋灭亡(金兵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
(3)治理东北:设辽阳行省;治理西藏:设宣政院;治理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列举两例即可)
35. (1)特点:真心相待,建立深厚感情,亦君亦友。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经济发展等。
(3)解决“君相之争”:废除丞相制度。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中学等多校联考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