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绘制时间轴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发生于下面时间轴①处的历史事件是( )
A. 大禹建夏 B. 盘庚迁殷
C. “国人暴动” D. 商纣亡国
2. 古时《三字经》中“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3. 林语堂曾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禹建都阳城 B. 盘庚迁殷
C. “国人暴动”发生 D. 西周灭亡
4. 《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的出现( )
A. 突破了神权主义精神桎梏
B. 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
C. 显示出浪漫主义不合时宜
D.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5.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 二里头铜鼎 B. 司母戊鼎
C. 利簋 D. 铜冰鉴
6. 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最多只能用七鼎。但在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国竞相效仿。这一现象反映出春秋时期( )
A. 商汤灭夏,“国人暴动”
B.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C. 七雄并立,逐鹿天下
D. 诸侯争霸,秦灭六国
7.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最早发生于( )
A. 春秋时期 B. 西周时期
C. 商朝时期 D. 夏朝时期
8. 春秋后期,农业方面实行深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同时,山林得到开发,耕地面积扩大。这主要得益于( )
A. 水利工程的修建 B. 社会环境的安定
C. 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D. 铁犁牛耕的出现
9. 下面是某书部分章节的名称。这反映的主题是( )
葵丘会盟
管仲改革
秦晋崤之战
勾践灭吴
A. 文明起源
B. 春秋争霸
C. 战国纷争
D. 秦灭六国
10. 据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王室连丧葬费都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来办丧事。此事说明( )
A. 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强大的诸侯国
B. 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 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 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11. “人们努力耕织,不限耕地多少,生产最多的免除徭役;斩敌人一头,赐爵一级。”据此可知,商鞅变法旨在实现( )
A. 经济发展 B. 称霸六国
C. 中央集权 D. 富国强兵
12. 公元前346年,秦国一个老人的四个儿子回到家中,老大说他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说他因勤于耕作而免除徭役,老三说他被国君派往小县成为吏,老四说他因经商致富而得到国家奖励。根据所学知识,这四个儿子的经历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D )
A. 老大 B. 老二
C. 老三 D. 老四
13. 《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
A. 可以掌控四川气候的变化
B. 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C. 促使桂林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D. 彻底解决了蜀地的水患
14.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 生产力飞速发展
B. 社会性质发生转变
C. 改革成为历史潮流
D. 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15. 商鞅在秦国推出一道法令:“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以上举措( )
A.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 便利了经济的交流
C. 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
D. 维护了贵族的特权
16. 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 )
A. 经济发展迅速 B. 兼并战争不断
C. 思想文化繁荣 D. 制度变革深刻
1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的思想是( )
A.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B. 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
C. 做人不卑不亢,有坚定的意志
D. 反对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18.“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材料反映的思想属于( )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
19.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分别出自( )
A. 墨家、儒家 B. 法家、道家
C. 儒家、法家 D. 道家、儒家
20. 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安知非祸”的结论。这一故事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以下哪一人物的思想?( )
A. 老子 B. 庄子
C. 孔子 D. 孟子
21.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就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
日食记录记载在哪部传世文献中?( )
A. 《春秋》 B. 《诗经》
C. 《论语》 D. 《孟子》
22. 他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他是( )
A. 华佗 B. 张仲景
C. 扁鹊 D. 李时珍
23. 林语堂曾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周
24、《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的出现( )
A. 突破了神权主义精神桎梏
B. 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
C. 显示出浪漫主义不合时宜
D.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25、“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下列文物能反映商朝工匠追求极致品质的精神的是( )
A. 二里头铜鼎 B. 司母戊鼎
C. 利簋 D. 铜冰鉴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的疆域比商朝的大得多。实际上,它的疆域如此辽阔,以至于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因为在公元前2千纪和前1千纪(注:千纪指1000年的时间跨度),至少交通工具和交流技术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因此,周朝的统治者依靠分封制进行统治:他们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
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武王克殷后,不久又自动退出,而把殷的儿子武庚、禄父封在那里,以统治商遗民,并把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封在黄河以南,另一个弟弟霍叔处封在黄河以北,对殷遥相监视。……功臣召公奭于燕(今河南偃师市),吕尚于吕(今河南南阳市西)。吕就是后来的齐,吕尚是牧野之战的大将,周人尊之为尚父,并与周室有姻戚关系。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分封制度是西周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对封国内的土地,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亦不得买卖或转让与他人。诸侯在封国内,行使君权,以统治人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周朝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并概括中央政府与受封国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归纳周武王分封的主要对象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归纳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1)主要目的: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关系:周朝的统治者授予受封国统治地方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受封国要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2)先代贵族、宗亲、功臣。先代贵族、宗亲、功臣。
(3)权力:管理土地和民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义务:镇守疆土、勤于王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统治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等国开始强大起来,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
材料二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三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即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据史料记载,在大国争霸的过程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和交往加强,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
(2)“管仲相桓公”结果如何?孔子对“管仲相桓公”持何种态度?材料二中的哪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这一态度?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分析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结果: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态度:赞赏和肯定。体现:“民到于今受其赐”。
(3)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对社会:促使各诸侯国进行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各民族交往频繁,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答出两点即可)
2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宗庙之牺(祭品,如牛羊)为畎亩
(田地)之勤(劳力)。 ——《国语》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墨子说:“(战争使)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同时,战争也促进了中原的“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
材料三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根据材料一,归纳周朝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并概括中央政府与受封国之间的关系。
根据材料二,概括“兼并战争”的影响。
针对材料三中的“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举两例说明商鞅的对策是什么。
(1)新的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影响: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
(2)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3)应对“生产率低下”: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应对“行政效率低下”: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应对“军队战斗力低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应对“生产关系落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答出两点即可)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思想领域出现了活跃局面。
(1)我们通常把材料一中思想领域的活跃局面称为什么?
(2)请你从材料一中找出这一时期思想领域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如下图。
图一 图二 韩非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中思想家的名字,并写出图一、图二中人物分别代表的学派。图一中思想家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4)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不仅阐述各自的思想主张,还相互争论和批判,这种做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5ABBDA 6-10BADBA 11-15DDBDA 16-20CCBCA 21-25BCBDB
26、(1)主要目的: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关系:周朝的统治者授予受封国统治地方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受封国要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2)先代贵族、宗亲、功臣。先代贵族、宗亲、功臣。
(3)权力:管理土地和民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义务:镇守疆土、勤于王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27、(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结果: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态度:赞赏和肯定。体现:“民到于今受其赐”。
(3)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对社会:促使各诸侯国进行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各民族交往频繁,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答出两点即可)
28、(1)新的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影响: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
(2)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3)应对“生产率低下”: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应对“行政效率低下”: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应对“军队战斗力低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应对“生产关系落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答出两点即可)
29、(1)百家争鸣 (2)生产力飞速发展。
(3)名字:孔子。图一:儒家学派。图二:法家学派。思想核心:“仁”。
(4)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练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