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1,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信的依据是
A.文字记载
B.考古发现
C.专家推测
D.民间传说
2.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
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第一手史料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
黄河流域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
长江流战出土的骨耜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
C.青铜冶炼技术日益成熟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
4.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那么,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A.早期城市的形成
B.学会使用火烧烤食物、照明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5.良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官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
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较
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这反映了良渚古城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建立第一个王朝
C.可能进人文明社会
D.进入新石器时代
6.“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社会分工;明
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A,北京山顶洞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山西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河南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7.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
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8.“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
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名为华夏的巨人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融合中形成
9.祭祖是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炎帝和黄帝
D.尧和舜
10.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人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1.虽然二里头文化遗址目前发掘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5%,但已发现宫殿建筑群、大型基葬、手工
业作坊以及戈、戚、镞等武器。这些文物的出土有利于我们研究
A.中国第一个王朝情况
B.商王朝手工业的发展
C.春秋周王地位的变化
D.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2.“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证据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且史料价值
最高的是
A.刻有记录殷墟文字的甲骨
B.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
C.《史记·殷本纪》的记载
D.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
13.下图中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地名),赐有(右)事
(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段铭文记载的史实是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武王分封
D.牧野之战
14.2023年3月以来,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淄博有齐国故都之称。在这里,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
“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5.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
A.国都变迁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百家争鸣
D.大一统得到巩固
16.成都离堆公园大门有一副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
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这副对联描绘的是
A.大禹陵
B.古运河
C.都江堰
D.古长城
17.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
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
26
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C
3. A
4. D
5. C
6. C
7. B
8. D
9. C
10. A
11. A
12. A
13. D
14. A
15. B
16. C
17. B
18. A
19. D
20. A
21. C
22. A
23. C
24. D
25. C
26. D
27. D
28. B
29. A
30. C
二、非选择题
31.
(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材料:春秋时期的铁锄。判断依据:铁锄是实物史料,能直接证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2)时间轴应填写:春秋(前770年 - 前476年)、战国(前475年 - 前221年)。特点和趋势:政治局势上,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形态上,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3)历史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各学派的思想为当时及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思路。
(4)内在联系:材料一中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是材料二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促使社会变革,为材料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
32.
(1)周代贵族等级自上而下依次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C属于实物史料。说明:从材料一A可知,西周分封了众多诸侯国,包括同姓亲族(如鲁国、燕国、晋国)、功臣(如齐国)、先代贵族(如宋国)等,这些诸侯国拱卫王室;从B可知,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秩序;从C克燕铭文拓片可知,周王通过分封诸侯来管理地方,诸侯对周王承担一定义务,如克被命做燕地君侯管理土地和民众,因此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
(2)背景:秦朝时西南地区民族众多,语言、族属不同。措施:开凿“五尺道”;设置县、道。意义:加强了秦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世治理边疆提供了借鉴。
33.
(1)变化:先秦时期“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秦朝实现了制度层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天下大一统,从统一礼仪向建立中央集权飞跃。
(2)措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衡器八斤铜权)。意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3)积极作用:为人民提供安定生产环境;加强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为长期统一奠定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