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4八上·永定期末)林则徐禁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借口 B.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C.林则徐禁烟的历史进步性 D.鸦片战争的巨大危害
2.(2024八上·永定期末)在中国逐渐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进程中,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③库页岛被俄国割占 ④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
3.(2024八上·永定期末)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在太平天国相关的史实中,最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进行北伐和西征
C.《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D.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4.(2024八上·永定期末)201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曾评价,在某场战役中,冯子材以近70岁高龄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颂。”冯子材驰赴沙场的那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战争
5.(2024八上·永定期末)图片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可用于直接研究( )
A.鸦片战争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目的
C.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D.义和团失败的原因
6.(2024八上·永定期末)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
7.(2024八上·永定期末)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称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
A.帝制复辟 B.军阀混战 C.日军侵华 D.国共内战
8.(2024八上·永定期末)《辛丑条约》签订后,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 )
A.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B.宣传民主科学,抨击旧道德
C.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国强 D.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强兵富国
9.(2024八上·永定期末)1911年10月31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满人留学生的愤慨》的报道,称“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这里的“革命”指( )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10.(2024八上·永定期末)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副对联可能出自( )
A.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 B.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 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11.(2024八上·永定期末)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经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这座城市是( )
A.北平 B.上海 C.长沙 D.南京
12.(2024八上·永定期末)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给我党提供的最大教训是( )
A.必须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B.必须反对帝国主义
C.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D.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3.(2024八上·永定期末)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关于“八七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4.(2024八上·永定期末)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采取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 B.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
C.进行土地改革 D.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15.(2024八上·永定期末)“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 B.国民党一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6.(2024八上·永定期末)对《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最凶残的敌人是日本
B.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体现了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团结抗战过程
D.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7.(2024八上·永定期末)在这场关乎世界和平、人类命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的日军最多,付出的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作用。这表明,中国抗日战争
A.使近代中国实现了统一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得到海外华侨的支持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18.(2024八上·永定期末)“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句话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转战陕北 B.孟良崮战役
C.千里挺进大别山 D.万家岭大捷
19.(2024八上·永定期末)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由此可见,张之洞和张謇的共同点是( )
A.都是洋务派的代表
B.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C.都是地方主要官员
D.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2024八上·永定期末)20世纪初以后,我国的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作曲家和画家。下列作者与作品不相匹配的是
A.曹禺—《雷雨》 B.赵树理—《骆驼祥子》
C.鲁迅—《阿Q正传》 D.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21.(2024八上·永定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期,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怎样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2)材料二中英法联军发动战争、攻进北京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的“少数人”指的是什么阶级?他们为了“学西洋”提出了什么口号?
(3)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等人主张建立什么政体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4)根据所学,结合材料四,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22.(2024八上·永定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兄弟携手]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必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摘自孙中山《国事遗嘱》
材料二:[兄弟反目]1927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立即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等,举行一系列会谈。蒋介石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同仇敌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对日军由不抵抗转变为抵抗,对共产党由剿灭转变为联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结果,使全国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各族人民包括广大华侨都团结起来,广泛团结了中间阶级、阶层、民主党派、各界人士……
——摘自张守四、王黎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材料四:[分道扬镳]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治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哪一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为了完成这一革命任务,1924—192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具体行动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判断蒋介石发动了哪一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在这次政变后成立了什么政府?该政府代表的是什么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三指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各一例,并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4)材料四中的“双十协定”是哪一谈判取得的成果?全面内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内战结束后,哪一地区再次与大陆分离?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你有何感想?
23.(2024八上·永定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的成功迫使清帝退位,革命先驱者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颁布了“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对人民心理的冲击及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鲁迅等,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19年5月4日开始发动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围绕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可知,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鼓动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由此可见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借口,A项正确;
题干反映了虎门销烟的影响,没有体现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排除B项;
题干没有体现林则徐禁烟的历史进步性,而是说明英国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排除C项;
题干旨在说明鸦片战争的借口,没有体现鸦片战争的危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重点掌握鸦片战争爆发与虎门销烟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商人开始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库页岛被俄国割占。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故按顺序排列为④③②①,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出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再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回答。
3.【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平天国相关的史实中,最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是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之一。《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教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不符合题意;
B. 进行北伐和西征 ,太平军进行北伐和西征,与世界发展潮流无关,不符合题意;
C.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 最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世界发展潮流和备选项含义。
4.【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击败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C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冯子材并没有参与,排除A项;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冯子材没有参与,排除B项;
冯子材没有参加中日甲午战争,排除D项。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中法战争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5.【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所以图片可用于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体现不出,不符合题意;
B.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D.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义和团失败的原因是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看懂图片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
6.【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因此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自发集合数十万人,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的确具有盲目排外的缺点,但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
清政府前期支持义和团,后期却在慈禧的命令下与八国联军侵略者共同剿杀义和团,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义和团运动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彼此之间混战不已,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帝制复辟,材料说的是1916年到1927年,而袁世凯复辟在1916年元旦登基,1916年3月取消帝制,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日军侵华,1916年到1927年,在这一时期日本侵华是枝节而不能影响大局,不符合题意;
D.国共内战,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大政党及其武装之间在中国境内爆发争夺全国政权的战争,史称国共内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这一时间段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8.【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宣传民主科学,抨击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不符合题意;
C. 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国强 ,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图强,不符合题意;
D. 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强兵富国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这样简单。
9.【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1年10月31日”“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可知,这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因此才会有汉族与满族学生的对峙,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金田起义,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不符合题意;
C.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发生在1927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D.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发生在1927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这一时间点发生的重大事件回答。
10.【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可知,对联反映了对文言文的憎恨,对白话文的提倡,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所以这副对联可能出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C项符合题意;
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19年6月3日,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新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题干要求选择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开始踏上革命征程”等描述符合的城市,可知此城市为上海,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北平,北平不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不符合题意;
C.长沙,长沙不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不符合题意;
D.南京,南京不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这样简单直接。
12.【答案】C
【知识点】全国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因而它给我党提供的最大教训是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之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C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采取武装斗争主要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A项不正确;
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力量弱小,并非必须反对帝国主义,B项不正确;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本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认识。
13.【答案】A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通过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不符合题意;
C.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古田会议上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不符合题意;
D.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八七会议的相关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结合所学可知,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部队走向井冈山,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采取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敌后采取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打击敌人,不符合题意;
B.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 ,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此项说法太过笼统,不符合题意;
C.进行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在根据地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改革,与“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新的革命策略。
15.【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当时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列席了会议,他特意创作了《七律·历史转折》一诗,以“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等诗句,表达红军将士的喜悦之情,“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大意是指遵义会议改组了党的领导机构,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革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不符合题意;
B.国民党一大,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告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
D.中共七大,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其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6.【答案】B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屡次侵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不断加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最凶残的敌人是日本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随后,日本侵华不断加深。这说明一战之后,中国面临最凶残的敌人是日本,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体现了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团结抗战过程 ,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团结抗战,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也说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不正确”,拿它来分析理解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的日军最多,付出的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作用”可知,中国的抗体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使近代中国实现了统一 ,抗日战争没有使近代中国实现了统一,不符合题意;
C. 得到海外华侨的支持 ,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战争得到海外华侨的支持,不符合题意;
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题干中没有涉及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8.【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依据“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和所学知识,蒋介石于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因此这一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1947年,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转战陕北,转战陕北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重要事件,不符合题意;
B. 孟良崮战役 , 孟良崮战役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重要事件,不符合题意;
D. 万家岭大捷 ,1938年万家岭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
19.【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和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参与洋务运动,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重工业企业,张謇则在甲午战后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等轻工业企业,因此两人的共同点是都为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都是洋务派的代表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也是地方主要官员,但张謇都不是,不符合题意;
B. 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而张之洞是近代洋务派官员,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C. 都是地方主要官员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而张之洞是近代洋务派官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之知识,《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不是赵树理的,作者和作品不相匹配,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曹禺—《雷雨》 ,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作者和作品相匹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鲁迅—《阿Q正传》 ,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作者和作品相匹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的代表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作者和作品相匹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21.【答案】(1)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2)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阶级:地主阶级 口号:自强求富
(3)政体:君主立宪制
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意思相近即可)
(4)开始“沉沦”:鸦片战争 完全沉沦“谷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可得出,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是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2)根据材料二“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和所学可知,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阶级:根据材料二“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和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的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少数人”指的是地主阶级。口号:依据以上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3)根据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和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等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开始“沉沦”:根据材料四“184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从开始“沉沦”的标志性事件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沉沦到“谷底”:根据材料四“在1840年——1901年期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备受欺凌,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腐败无能。启示: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备受列强侵略,战败赔款,主权丧失等可得出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故答案为:(1) 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2) 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阶级:地主阶级 口号:自强求富
(3) 政体:君主立宪制
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意思相近即可)
(4)开始“沉沦”:鸦片战争 完全沉沦“谷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再结合对其爆发的原因的识记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洋务派,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君主立宪制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注意是根本原因;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评价:根据材料一“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可得出,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是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2)目的:根据材料二“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和所学可知,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阶级:根据材料二“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和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的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少数人”指的是地主阶级。口号:依据以上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3)政体:根据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和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等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 开始“沉沦”:根据材料四“184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从开始“沉沦”的标志性事件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沉沦到“谷底”:根据材料四“在1840年——1901年期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备受欺凌,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腐败无能。启示: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备受列强侵略,战败赔款,主权丧失等可得出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22.【答案】(1)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或开展国民革命)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3)关系: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任答一个即可)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作用: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答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4)重庆谈判 标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台湾
感想: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重庆谈判;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1)革命任务:据材料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余”“我”指的都是孙中山;孙中山是我国辛亥革命的领导者。“现在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死后,又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等人曾经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最终仍是处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行动: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完成革命任务,1924-192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具体行动有建立黄埔军校;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决定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政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反革命政变”指的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在叛变革命后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3)关系:据材料三“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可以看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重要战役: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的重要战役有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 作用:据材料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结果,使全国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各族人民包括广大华侨都团结起来,广泛团结了中间阶级、阶层、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是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谈判:根据材料四“双十协定”和所学可知,材料四中的“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取得的成果;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内战结束后,国民党败退台湾,使台湾再次与大陆分离。感想: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故答案为:(1)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或开展国民革命)
(2)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3) 关系: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任答一个即可)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作用: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答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4) 重庆谈判 标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台湾
感想: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的前三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革命任务:据材料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余”“我”指的都是孙中山;孙中山是我国辛亥革命的领导者。“现在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死后,又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等人曾经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最终仍是处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行动: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完成革命任务,1924-192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具体行动有建立黄埔军校;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决定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 政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反革命政变”指的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在叛变革命后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3)关系:据材料三“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可以看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重要战役: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的重要战役有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 作用:据材料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结果,使全国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各族人民包括广大华侨都团结起来,广泛团结了中间阶级、阶层、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是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谈判:根据材料四“双十协定”和所学可知,材料四中的“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取得的成果;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内战结束后,国民党败退台湾,使台湾再次与大陆分离。感想: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3.【答案】示例:
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辛亥革命,成功迫使清帝退位,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而五四运动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情况下,传播了自由进步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结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首先阅读材料,依据“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人民心理的冲击及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19年5月4日开始发动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可知其主题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由此提炼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再依据材料“辛亥革命的成功迫使清帝退位,革命先驱者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颁布了‘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对人民心理的冲击及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鲁迅等,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结合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意义,进行论述。最后小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故答案为:
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辛亥革命,成功迫使清帝退位,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而五四运动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情况下,传播了自由进步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结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提炼出观点,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不少于150字。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4八上·永定期末)林则徐禁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借口 B.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C.林则徐禁烟的历史进步性 D.鸦片战争的巨大危害
【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可知,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鼓动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由此可见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借口,A项正确;
题干反映了虎门销烟的影响,没有体现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排除B项;
题干没有体现林则徐禁烟的历史进步性,而是说明英国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排除C项;
题干旨在说明鸦片战争的借口,没有体现鸦片战争的危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重点掌握鸦片战争爆发与虎门销烟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024八上·永定期末)在中国逐渐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进程中,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③库页岛被俄国割占 ④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商人开始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库页岛被俄国割占。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故按顺序排列为④③②①,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出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再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回答。
3.(2024八上·永定期末)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在太平天国相关的史实中,最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进行北伐和西征
C.《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D.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平天国相关的史实中,最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是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之一。《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教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不符合题意;
B. 进行北伐和西征 ,太平军进行北伐和西征,与世界发展潮流无关,不符合题意;
C.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 最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世界发展潮流和备选项含义。
4.(2024八上·永定期末)201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曾评价,在某场战役中,冯子材以近70岁高龄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颂。”冯子材驰赴沙场的那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战争
【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击败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C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冯子材并没有参与,排除A项;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冯子材没有参与,排除B项;
冯子材没有参加中日甲午战争,排除D项。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中法战争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5.(2024八上·永定期末)图片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可用于直接研究( )
A.鸦片战争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目的
C.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D.义和团失败的原因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所以图片可用于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体现不出,不符合题意;
B.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D.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义和团失败的原因是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看懂图片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
6.(2024八上·永定期末)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
【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因此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自发集合数十万人,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的确具有盲目排外的缺点,但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
清政府前期支持义和团,后期却在慈禧的命令下与八国联军侵略者共同剿杀义和团,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义和团运动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
7.(2024八上·永定期末)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称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
A.帝制复辟 B.军阀混战 C.日军侵华 D.国共内战
【答案】B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彼此之间混战不已,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帝制复辟,材料说的是1916年到1927年,而袁世凯复辟在1916年元旦登基,1916年3月取消帝制,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日军侵华,1916年到1927年,在这一时期日本侵华是枝节而不能影响大局,不符合题意;
D.国共内战,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大政党及其武装之间在中国境内爆发争夺全国政权的战争,史称国共内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这一时间段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8.(2024八上·永定期末)《辛丑条约》签订后,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 )
A.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B.宣传民主科学,抨击旧道德
C.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国强 D.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强兵富国
【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宣传民主科学,抨击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不符合题意;
C. 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国强 ,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图强,不符合题意;
D. 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强兵富国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这样简单。
9.(2024八上·永定期末)1911年10月31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满人留学生的愤慨》的报道,称“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这里的“革命”指( )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1年10月31日”“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可知,这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因此才会有汉族与满族学生的对峙,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金田起义,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不符合题意;
C.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发生在1927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D.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发生在1927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这一时间点发生的重大事件回答。
10.(2024八上·永定期末)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副对联可能出自( )
A.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 B.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 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可知,对联反映了对文言文的憎恨,对白话文的提倡,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所以这副对联可能出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C项符合题意;
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1.(2024八上·永定期末)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经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这座城市是( )
A.北平 B.上海 C.长沙 D.南京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19年6月3日,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新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题干要求选择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开始踏上革命征程”等描述符合的城市,可知此城市为上海,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北平,北平不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不符合题意;
C.长沙,长沙不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不符合题意;
D.南京,南京不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这样简单直接。
12.(2024八上·永定期末)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给我党提供的最大教训是( )
A.必须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B.必须反对帝国主义
C.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D.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答案】C
【知识点】全国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因而它给我党提供的最大教训是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之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C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采取武装斗争主要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A项不正确;
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力量弱小,并非必须反对帝国主义,B项不正确;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本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认识。
13.(2024八上·永定期末)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关于“八七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A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通过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不符合题意;
C.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古田会议上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不符合题意;
D.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八七会议的相关知识。
14.(2024八上·永定期末)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采取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 B.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
C.进行土地改革 D.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结合所学可知,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部队走向井冈山,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采取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敌后采取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打击敌人,不符合题意;
B.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 ,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此项说法太过笼统,不符合题意;
C.进行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在根据地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改革,与“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新的革命策略。
15.(2024八上·永定期末)“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 B.国民党一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当时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列席了会议,他特意创作了《七律·历史转折》一诗,以“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等诗句,表达红军将士的喜悦之情,“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大意是指遵义会议改组了党的领导机构,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革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不符合题意;
B.国民党一大,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告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
D.中共七大,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其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6.(2024八上·永定期末)对《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最凶残的敌人是日本
B.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体现了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团结抗战过程
D.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答案】B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屡次侵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不断加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最凶残的敌人是日本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随后,日本侵华不断加深。这说明一战之后,中国面临最凶残的敌人是日本,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体现了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团结抗战过程 ,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团结抗战,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也说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不正确”,拿它来分析理解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2024八上·永定期末)在这场关乎世界和平、人类命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的日军最多,付出的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作用。这表明,中国抗日战争
A.使近代中国实现了统一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得到海外华侨的支持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的日军最多,付出的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作用”可知,中国的抗体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使近代中国实现了统一 ,抗日战争没有使近代中国实现了统一,不符合题意;
C. 得到海外华侨的支持 ,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战争得到海外华侨的支持,不符合题意;
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题干中没有涉及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8.(2024八上·永定期末)“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句话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转战陕北 B.孟良崮战役
C.千里挺进大别山 D.万家岭大捷
【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依据“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和所学知识,蒋介石于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因此这一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1947年,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转战陕北,转战陕北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重要事件,不符合题意;
B. 孟良崮战役 , 孟良崮战役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重要事件,不符合题意;
D. 万家岭大捷 ,1938年万家岭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
19.(2024八上·永定期末)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由此可见,张之洞和张謇的共同点是( )
A.都是洋务派的代表
B.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C.都是地方主要官员
D.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和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参与洋务运动,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重工业企业,张謇则在甲午战后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等轻工业企业,因此两人的共同点是都为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都是洋务派的代表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也是地方主要官员,但张謇都不是,不符合题意;
B. 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而张之洞是近代洋务派官员,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C. 都是地方主要官员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而张之洞是近代洋务派官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2024八上·永定期末)20世纪初以后,我国的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作曲家和画家。下列作者与作品不相匹配的是
A.曹禺—《雷雨》 B.赵树理—《骆驼祥子》
C.鲁迅—《阿Q正传》 D.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之知识,《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不是赵树理的,作者和作品不相匹配,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曹禺—《雷雨》 ,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作者和作品相匹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鲁迅—《阿Q正传》 ,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作者和作品相匹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的代表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作者和作品相匹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21.(2024八上·永定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期,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怎样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2)材料二中英法联军发动战争、攻进北京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的“少数人”指的是什么阶级?他们为了“学西洋”提出了什么口号?
(3)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等人主张建立什么政体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4)根据所学,结合材料四,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案】(1)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2)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阶级:地主阶级 口号:自强求富
(3)政体:君主立宪制
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意思相近即可)
(4)开始“沉沦”:鸦片战争 完全沉沦“谷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可得出,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是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2)根据材料二“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和所学可知,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阶级:根据材料二“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和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的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少数人”指的是地主阶级。口号:依据以上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3)根据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和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等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开始“沉沦”:根据材料四“184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从开始“沉沦”的标志性事件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沉沦到“谷底”:根据材料四“在1840年——1901年期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备受欺凌,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腐败无能。启示: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备受列强侵略,战败赔款,主权丧失等可得出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故答案为:(1) 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2) 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阶级:地主阶级 口号:自强求富
(3) 政体:君主立宪制
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意思相近即可)
(4)开始“沉沦”:鸦片战争 完全沉沦“谷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再结合对其爆发的原因的识记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洋务派,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君主立宪制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注意是根本原因;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评价:根据材料一“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可得出,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是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2)目的:根据材料二“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和所学可知,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阶级:根据材料二“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和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的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少数人”指的是地主阶级。口号:依据以上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3)政体:根据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和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等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 开始“沉沦”:根据材料四“184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从开始“沉沦”的标志性事件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沉沦到“谷底”:根据材料四“在1840年——1901年期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备受欺凌,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腐败无能。启示: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备受列强侵略,战败赔款,主权丧失等可得出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22.(2024八上·永定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兄弟携手]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必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摘自孙中山《国事遗嘱》
材料二:[兄弟反目]1927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立即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等,举行一系列会谈。蒋介石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同仇敌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对日军由不抵抗转变为抵抗,对共产党由剿灭转变为联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结果,使全国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各族人民包括广大华侨都团结起来,广泛团结了中间阶级、阶层、民主党派、各界人士……
——摘自张守四、王黎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材料四:[分道扬镳]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治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哪一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为了完成这一革命任务,1924—192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具体行动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判断蒋介石发动了哪一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在这次政变后成立了什么政府?该政府代表的是什么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三指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各一例,并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4)材料四中的“双十协定”是哪一谈判取得的成果?全面内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内战结束后,哪一地区再次与大陆分离?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你有何感想?
【答案】(1)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或开展国民革命)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3)关系: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任答一个即可)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作用: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答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4)重庆谈判 标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台湾
感想: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重庆谈判;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1)革命任务:据材料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余”“我”指的都是孙中山;孙中山是我国辛亥革命的领导者。“现在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死后,又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等人曾经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最终仍是处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行动: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完成革命任务,1924-192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具体行动有建立黄埔军校;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决定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政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反革命政变”指的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在叛变革命后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3)关系:据材料三“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可以看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重要战役: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的重要战役有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 作用:据材料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结果,使全国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各族人民包括广大华侨都团结起来,广泛团结了中间阶级、阶层、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是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谈判:根据材料四“双十协定”和所学可知,材料四中的“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取得的成果;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内战结束后,国民党败退台湾,使台湾再次与大陆分离。感想: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故答案为:(1)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或开展国民革命)
(2)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3) 关系: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任答一个即可)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作用: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答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4) 重庆谈判 标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台湾
感想: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的前三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革命任务:据材料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余”“我”指的都是孙中山;孙中山是我国辛亥革命的领导者。“现在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死后,又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等人曾经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最终仍是处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行动: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完成革命任务,1924-192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具体行动有建立黄埔军校;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决定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 政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反革命政变”指的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在叛变革命后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3)关系:据材料三“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可以看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重要战役: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的重要战役有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 作用:据材料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结果,使全国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各族人民包括广大华侨都团结起来,广泛团结了中间阶级、阶层、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是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谈判:根据材料四“双十协定”和所学可知,材料四中的“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取得的成果;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内战结束后,国民党败退台湾,使台湾再次与大陆分离。感想: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3.(2024八上·永定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的成功迫使清帝退位,革命先驱者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颁布了“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对人民心理的冲击及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鲁迅等,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19年5月4日开始发动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围绕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示例:
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辛亥革命,成功迫使清帝退位,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而五四运动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情况下,传播了自由进步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结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首先阅读材料,依据“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人民心理的冲击及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19年5月4日开始发动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可知其主题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由此提炼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再依据材料“辛亥革命的成功迫使清帝退位,革命先驱者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颁布了‘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对人民心理的冲击及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鲁迅等,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结合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意义,进行论述。最后小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故答案为:
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辛亥革命,成功迫使清帝退位,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而五四运动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情况下,传播了自由进步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结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提炼出观点,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