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宣城市四所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安徽省宣城省级示范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期中四校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有学者认为,西周建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建立起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西周时期的这一社会政治实体(  )
A.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确立 B.意味着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
C.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 D.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分封制度的实行
2.春秋中后期,晋国政权逐渐被六卿所控制,在六卿相互争斗中,赵鞅宣布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一政策的实施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遭到废除 B.分封体制得到了新发展
C.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 D.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3.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4.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魏博、成德、幽州、义武和横海五大藩镇格局。其中,前三者通称河朔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而后两者夹在三镇之间,是唐王朝在开展反割据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基本为朝廷派遣。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表明中唐以后(  )
A.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B.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
C.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 D.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控制
5.下图为中国古代京杭大运河变迁示意图,这反映了(  )
A.漕运与海运联系紧密 B.关中地区经济逐渐趋向衰退
C.南方的经济地位上升 D.税收成为国家收入主要来源
6.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官方基层组织先后有里甲制、保甲制、粮长制等,半官方基层组织有乡约、社学、社仓等,民间组织有义庄、善会、善堂等。这些官民组织同时并存,在社会功能上相互补充,且吏胥职役至清代也成为士绅的一大出路。这些现象说明明清时期(  )
A.江南士绅权力和影响力扩张 B.国家对基层的控制逐步减弱
C.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民间组织 D.乡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7.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寻求制夷之策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论的提出,实际是“传统经世之学在近代的延伸”。下列对“延伸”之说理解正确的是(  )
A.显示了地主阶级抵御外侮的决心 B.体现了先进国人夷夏观念的转变
C.唤起了人们重新审视世界的热情 D.表达了维护传统秩序体制的目的
8.下图为1927年上海《申报》刊登的五洲固本肥皂广告。这可用于说明(  )
A.报刊广告折射时代缩影 B.民族工业管理方式先进
C.传统手工技术领先世界 D.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9.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过程中,国家以税收和低价收购的办法获取原来属于地主、又被地主消费掉的那部分农业剩余,并将其分给贫农、雇农,其余的则投入城市工业化。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B.意在结束农村的土地私有制度
C.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
10.抽签产生陪审员是雅典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内容。下图是抽签机运行示意图,抽签时,将双色球随机混合,倒入左侧铜管顶部的碗口中,随后开闸落球,每球对应一个右侧的身份牌,白球对应的候选者当选,黑球者落选。这一做法(  )
A.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催生城邦的民主思想
C.保证了民主决策的科学 D.注重民主程序的公平
11.中古时期,在日耳曼法中,赔命价制度是指杀人凶犯向被害者亲属支付的一种根据被害人社会地位而确定其数额的赔偿金,除此之外,他还须向维护和平的国王支付一部分罚金。由此可知,赔命价制度(  )
A.推动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B.加剧了复仇暴力等行为
C.存在于文明较为成熟时期 D.受到罗马法的深刻影响
12.下图是1861年美国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创作的《总统的就职演说》,左侧是北方人眼中总统,右手用鹅毛笔写下“PEACE”(和平),左手提着天平;右侧是南方人眼里总统,穿着罗马人的服装,戴着头盔,手拿武器,以征服者的面孔出现。该漫画意在表明当时美国(  )
A.调整南北关系符合国家利益 B.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达成妥协
C.南方各州权力受到严重削弱 D.联邦政府的形象遭到严重丑化
13.下图为英国伯纳德·帕特瑞奇创作于1921年8月的漫画《人类的诉求》,漫画描绘了忍饥挨饿的苏维埃人民,列宁手持求援书,求援书这样写道:“致全世界无产阶级:我恳请被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的你们,能够向受害的同胞伸出援手,拯救苏维埃共和国!”该漫画(  )
A.表明苏联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B.意在丑化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C.表达了对无产阶级联合的隐忧 D.忽视了苏俄经济调整与转机
14.表2内容深刻反映出(  )
表2 18—20世纪引发战争的部分焦点问题
A.生产方式变革决定国际体系更迭 B.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影响国际秩序
C.领士问题始终是国际争端的热点 D.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变为两极对峙
15.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下列图标所代表的机构中最能体现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层面治理机制改革的是(  )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明清两朝统治者非常重视边疆地区官员的选任,认为边官是边疆有效治理的关键所在。明朝嘉靖年间创设了边俸制度,通过缩短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年限等手段,鼓励内地官员赴任北方、西南边远地区。但许多官员只是图晋升速度快,赴任后不尽边疆治理之本分,导致“吏治日坏”。清朝在国家疆域的统一和雍正推行“改土归流”过程中,设立了大量行政建制,造成了边疆地区官员的短缺。为解决上述矛盾,清朝边缺制度应运而生。清王朝将边疆官员选拔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督抚,由督抚拣选“深谙边情、老于边事”的能才贤吏组成边疆地区的职官队伍,实现了“量地选才、因缺授官”。同时,清王朝又根据各边情灵活设置官员历俸期限,乾隆期间规定“定边缺、夷疆、海疆久任之制,升用有须满八年或六年者,则为地择人,不拘牵常例也”。清朝经由“边俸”制度发展而来的“边缺”制度,以其灵活性和适宜性的官员选任保障了边疆地区的总体稳定和有效治理。
——摘编自张兴年、丁超《从“边俸”到“边缺”:清朝边官选任的制度学透视》等
材料二
图3:明朝主要边俸分布示意图
图4:清朝边缺设置区域分布示意图
——戴龙辉《清代边缺制度的时空演进与边疆治理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边缺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设立的原因。(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朝边俸分布区域相比,清朝边缺设置区域的变化。(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边缺制度实施的积极作用。(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则发捻,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狱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时期的维新、辛亥时期的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摘编自李喜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在1984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还处于“社会管控”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社会问题逐渐凸显。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摘编自范逢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治理创新:一个伟大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英国养老金立法之争
1878—1908年,英国社会出现了围绕养老金是否立法,以及养老金方案选择等问题的激烈争论。支持者包括布思等社会改革者、张伯伦等改革派政治家以及工人团体,他们认为老年贫困源于客观环境和制度因素,强调老年公民的奉献和权利,主张政府应该通过福利立法和公共政策来解决问题。反对派包括中产阶级保守派、保守党政府及财政部,他们坚持将贫困与道德捆绑,认为贫困属于个人责任,力求在现有制度之内的改良,反对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强调慈善组织的独立自主和个人的自主自助。
19世纪90年代末,争论双方逐渐从原则上的对立转向寻求解决养老金方案问题。争论各方由起初的缴费方案逐渐聚焦到免费方案上,然而议会对此反应冷淡,这引发了公众的批判。后经过连续调查,议会态度逐渐变化,于1899年提出一个免费养老金提案,但被内阁财政大臣拒绝。1905年,支持养老金立法运动的自由党获得大选胜利,1908年英国政府通过养老金法令,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由中央财政拨款、主要基于年龄资格、通过邮局统发的普惠福利。
——摘编自吕晓燕《1878—1908年英国养老金立法之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养老金立法之争出现的社会背景。(8分)
(2)英国养老金法令的通过体现了英国社会治理的哪些成功经验?(6分)
安徽省宣城省级示范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期中四校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管理地方以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从而推动周文化在统治区域内的传播,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确立,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主要依靠血缘关系管理地方,秦郡县制的确立意味着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民族交往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也推动华夏民族的形成,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由材料“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可知,誓词中明确提出了战胜敌人后的奖励措施,包括不同等级的人可以获得不同级别的土地或其他形式的奖励,这一奖励制度打破了原有的贵族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政治秩序,故选D项;材料中只是改变了土地分配的方式,土地国有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逐渐瓦解,但材料中的信息不足以证明其被完全废除,排除A项;分封体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逐渐瓦解的,而非得到新发展,排除B项;对庶人、工、商等阶层的奖励更多是基于军功,而非社会身份本身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据地图材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和扩张领土,边疆政策较为分散,农牧界限的变化可能受到自然条件和局部冲突的影响,而汉武帝时期,汉朝中央政府统一了边疆政策,实施了积极的对外扩张和防御策路,如对匈奴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同时政府鼓励汉族人民迁移至边疆地区进行农业开发,这些攻策直接推动了农牧边限的北移,故选B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边疆范围应该向南迁移而非向北,排除A项;北方气候条件恶化,游牧民族应该向南迁移,而非向北,排除C项;文化融合可能会导致农牧界限向原先的游牧区或农耕区内部迁移,具体方向取决于文化融合过程中双方的互动和影响,故文化融合趋势是边界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是唐王朝在开展反割据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可知唐朝政府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调整了地方治理策略,对已有的强势藩镇采取了分化限制的策略,同时在基本默许强势藩镇存在的前提下通过对节度使长官的任命获得地方藩镇的支持,以此来维系比较弱势的中央集权体制,故选B项;材料中唐朝政府对强势藩镇采取的措施属于弱势前提下的被迫调整,排除A项;“形式上的认可”说明地方藩镇依然保留很强的独立性,中央集权比较弱势,排除C项;随着朝廷内部矛盾斗争日益剧烈和地方藩镇实力的不断加强,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日益严重,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而是将大运河南北直线贯通,这样可以更多地服务于南北物资的运输,特别是南方物资向北方的输送,说明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故选C项;图中虽然标识了海运,但并未标识出海运与漕运间的关联,不能得出两者的紧密联系,排除A项;大运河主要服务于南北物资的运输,并不直接反映关中地区的经济状况,排除B项;大运河的变迁更多反映了交通、经济重心的变化,而非税收制度的变迁,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由材料“半官方基层组织”“民间组织”“成为士绅的一大出路”可知 ,明清时期的基层组织既有官方的,也有半官方和民间的,随着士绅权力和影响力的扩张,半官方和民间组织中士绅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成为士绅的一大出路,故选A项;明清时期国家对基层的控制逐步加强,排除B项;政府是社会救济的主体,而非民间组织,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下,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传统经世之学在近代的延伸”并结合传统儒学的相关知识可知,传统经世之学实际上源自传统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实学精神,强调实践精神在维护封建统治中的实际运用,表达了传统知识分子在面临统治危机时的积极反馈,也是儒家士大夫社会责任感的呈现,故选D项;林则徐、魏源代表的是地主阶级中少部分开明士大夫的态度和立场,排除A项;开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论以强国御辱为初衷,依然以“夷”的态度对待列强,说明华夷观念依然浓厚,排除B项;以林、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在当时对社会的影响极其有限,也未投入具体实践,排除C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广告词“万众一心”“完全国货”等字样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中国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同时国内民众对抵抗日本侵略有着强烈的情绪,这种时局背景影响了商业经营,这则广告可以说明当时商业经营与时局之间的紧密联动,故选A项;材料中显示的是五洲固本肥皂打的广告,意在通过民众的爱国热情来刺激产品的销售,与工业管理方式先进与否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中未说明五洲固本皂的制造技术是传统手工技术,且未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领先世界”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显示五洲固本肥皂制造商的广告内容,未表明社会民众对实业的态度,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题干国家将原属于地主的部分农业剩余分给农民,其余的投入工业化,结合所学可知该措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故选D项;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土地改革期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故意在结束农村的土地“私有制度”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一系列措施,国民经济于1952年底得到全面恢复,排除C项。
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抽签时,将双色球随机混合……黑球者落选”可知,通过抽签产生陪审员,抽签时使用抽签机随机抽选,程序公开透明,体现了民主程序的公平,故选D项;贵族主要是凭借血缘享有政治特权,抽签选取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血缘纽带,排除A项;抽签选举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排除B项;抽签选举体现了程序上的公平性,但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排除C项。
11.【答案】A【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古时期,日耳曼法规定实行“赔命价制度”,即杀人凶犯向被害者亲属支付赔偿金,同时向维护和平的国王支付一部分罚金,结合所学可知,赔命价制度的实施反映了用以对抗复仇习俗的赔命价出现在部族法律中,意味着日耳曼人的社会管理步出了习俗的放任适用阶段,强化了安定意识和社会秩序,意味着国王权威不断加强,有利于日耳曼部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推动了日耳曼社会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赔命价制度有助于打破旧习惯法的“同态复仇”,尽可能避免家族之间结成世仇,避免复仇行为大量发生,说明赔命价制度是对复仇制度的替代,以回复于“和平”状态,排除B项;赔命价制度是日耳曼人为解决部族同态复仇,替代私人暴力的救济方式,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故“存在于文明较为成熟时期”理解错误,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法的编纂是以日耳曼人的部族习俗法为基础,材料信息仅是描述赔命价制度的基本涵义,得不出赔命价制度与罗马法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漫画描绘了北方人和南方人对于总统的不同看法,反映了当时南北双方存在着分歧与矛盾,林肯总统在维护国家和平与统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故选A项;“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达成妥协” 不合题意、史实,应为“南方州与北方州存在很大的分歧”,排除B项;“南方各州权力受到严重削弱”不合题意,与材料强调南北双方对总统形象的不同解读相悖,排除C项;“遭到严重丑化”不合逻辑,与漫画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南北双方对总统的不同看法相悖,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拯救苏维埃共和国”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作者创作于 1921 年 8 月,而1921年3月,苏俄已经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经济已经有调整和转机,苏维埃政权也得到了巩固,漫画的呼吁忽视了当时苏俄已经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D项;苏联成立于 1922 年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漫画重点不在于丑化苏维埃政权,而是对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等情况的一种误解性表达,排除B项;据材料“能够向受害的同胞伸出援手”可知,漫画相信无产阶级联合,认为他会对苏俄进行救援,排除C项。
14.【答案】A(3分);B(1分);C(1分);D(0分)【解析】据材料表格中的时间可知,战争背景涉及了工业革命、帝国主义、两次世界大战等时期,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战争,这说明生产方式变革对国际体系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故选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主义和民主意识的崛起对国际关系的稳定和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B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表格中每个时段的焦点问题都有领土,说明领土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紧张和国际争端频发的关键点,故选C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变为两极对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材料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C项是G20(二十国集团)的标志,二十国集团是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层面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之一,故选C项;A项是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区域性组织,不属于全球层面治理机制改革,排除A项;B项是金砖五国的标志,也是区域性组织,不属于全球层面治理机制改革,排除B项;D项联合国的标志,建立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20世纪后期”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
16.【答案】(1)特征:中央授权;督抚选拔边官;量地选才、因缺授官;官员俸禄高升迁快(历俸期限灵活)。(4分)
原因:明朝边俸制度的弊端显现;边疆官员短缺。(3分)
(2)变化:由块状小区域分布到连接成片;由内陆边缘扩散到腹地和海疆。(4分)
(3)积极作用:缓解了边疆官员短缺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治理与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清朝版图的奠定;丰富了国家边疆治理制度体系。(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一“清王朝将边疆官员选拔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督抚”得出中央授权;由材料一“督抚拣选深谙边情、老于边事的能才贤吏组成边疆地区的职官队伍”得出督抚选拔边官;由材料一“实现了量地选才、因缺授官”得出量地选才、因缺授官;由材料一“根据各边情灵活设置官员历俸期限”得出官员俸禄高升迁快(历俸期限灵活)。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导致吏治日坏”得出明朝边俸制度的弊端显现;由材料一“造成了边疆地区官员的短缺”得出边疆官员短缺。
(2)由材料二“明朝主要边俸分布示意图”可知边俸分布程块状小区域分布,由材料二“清朝边缺设置区域分布示意图”可知边俸分布程片状分布,得出由块状小区域分布到连接成片;由材料二“清朝边缺设置区域分布示意图”中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分布得出由内陆边缘扩散到腹地和海疆。
(3)由材料二“造成了边疆地区官员的短缺”得出缓解了边疆官员短缺的矛盾;由材料二“将边疆官员选拔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督抚”得出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治理与开发;由材料二“能才贤吏组成边疆地区的职官队伍”得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清朝版图的奠定;由材料二“灵活性和适宜性的官员选任保障了边疆地区的总体稳定和有效治理”得出丰富了国家边疆治理制度体系。
17.【答案】(14分)
(1)农民阶级:建立财富平均的理想社会;
地主阶级: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资产阶级:建立民族独立、民众享有民主权利和民生幸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4点8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由浅入深,不断深化;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3点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可得农民阶级,建立财富平均的理想社会;据材料一“1861年,曾国藩……‘况今日……可以勤远略’”可得地主阶级,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据材料一“1905年孙中山……‘驱除狱虏……平均地权’”可得资产阶级,建立民族独立、民众享有民主权利和民生幸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据材料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可得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2)据材料二“近代……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可得,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据材料二“从洋务运动……五四思想解放大潮”可得,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最后结合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的相关史实可得,与救亡图存的使命紧紧相连。
18.【答案】(1)变化:①治理理念:从管控到管理再到治理;从注重经济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治理主体:从政府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③治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技术治理模式兴起。(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
(2)示例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治理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初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新情况,中国开始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以法律手段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2分)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逐渐认识到社会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开始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各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扶贫济困、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为社会治理带来新机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治安防控、公共服务提供等领域。智慧社区、电子政务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注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2分)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深化,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新时代,中国将继续探索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2分)
【解析】
(1)据材料“处于‘社会管控’阶段”“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知中国社会治理的理念经历了从社会管控、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据材料“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知中国社会治理的形式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治共享的转变,体现了治理主体从政府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的转变;据材料“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可知中国社会治理的方式从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到城乡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多元治理相结合,技术治理模式也逐渐兴起。
(2)据材料“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的主体和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首先在社会治理方式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政府在推进社会治理方式上,逐渐从主导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法治建设和基层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次在社会治理主体上,改革开放的推进使社会治理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各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和基层城乡单位都成为推进社会治理的主体;最后在新技术的运用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运用日益充分,智慧社区、电子政务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19.【答案】(1)社会背景: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急需国家职能转变;伴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自由主义盛行,部分中产阶级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英国代议制不断完善(或工人阶级政治影响力上升)。(8分)
(2)成功经验:采用社会立法的治理方式;追求缓和社会矛盾的治理目标;趋向强调国家干预的治理理念;体现不同社会力量互动、妥协的治理智慧(或渐进性、利益的调和)。(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他们认为老年贫困源于客观环境和制度因素,强调老年公民的奉献和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急需国家职能转变;据材料“他们坚持将贫困与道德捆绑,认为贫困属于个人责任……反对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自由主义盛行,部分中产阶级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生活;据材料“1905年,支持养老金立法运动的自由党获得大选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英国议会改革发展,促使代议制不断完善,工人团体的积极参与,反映了工人阶级政治影响力上升。
(2)据材料“1878—1908年,英国社会出现了围绕养老金是否立法之争”和“1908年英国政府通过养老金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养老金法令的通过体现了英国社会采用社会立法的治理方式;以追求缓和社会矛盾为治理目标;据材料“主张政府应该通过福利立法和公共政策来解决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养老金法令的通过体现了英国社会趋向强调国家干预的治理理念;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末,争论双方逐渐从原则上的对立转向寻求解决养老金方案问题”和“后经过连续调查,议会态度逐渐变化”可知,英国养老金法令的通过体现了英国不同社会力量互动、妥协的治理智慧,反映渐进性、利益的调和。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宣城市四所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