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二里头遗址发掘60余年来,宫城城墙、宫殿基址、不同规模的墓葬、绿松石和制铜围垣作坊、一些玉器和青铜器等相继面世,近年来还发现了井字形道路。这表明
早期城市化进程加快B.劳动生产分工更加明确
C.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D.国家组织关系复杂化
2.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只有王畿的土地属周王直辖。周王将国之耕地按照九夫一井或十夫一井的方式分配给国人或野人耕种,通过彻法和籍法进行征税。彻法实行“九一而助”,按收获量十分之一收税,籍法按二分之一收税。说明西周
A.国家治理能力增强B.民众赋税负担加重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等级观念逐渐强化
3.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北伐败还,感慨地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南北文化认同推动统一进程B.南朝承认北朝的正朔地位
C.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得到发展D.洛阳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4.如表所示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搜集到有关安禄山的部分资料,其中内容较为可信的是
史料来源 史料内容 时期
《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 安禄山等轻我兵威,曾不审料,致今损失,宜其就诛。 盛唐
《唐玄宗实录》 张守珪奏(安)禄山统戎失律。挫败军威,请依军法决斩,许之。禄山临刑抗声言曰:“两蕃未和,忍杀壮士,岂为大夫谋也?” 中唐
《唐肃宗实录》 (安)禄山为互市牙郎,盗羊事发。(张)守珪怒。追捕至,欲击杀之。禄山大呼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邪?而杀壮士。 中唐
《新唐书》 张守珪节度幽州,(安)禄山盗羊而获,守珪将杀之,呼曰:“公欲灭两蕃邪?何杀我?” 不北宋
A.《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B.《唐玄宗实录》C.《唐肃宗实录》D.《新唐书》
5.澶渊之盟后,宋、辽通过边境榷场互市,但均严格限制图书贸品,宋只允许儒家经典通过榷场出口辽则不允许书籍入宋。然而。宋人著述多通过走私贸易流入辽方,成为北方民族了解中原文化的重要途径;辽朝的情况则多通过跨境人员传入南方。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宋辽榷场贸易不占主流B.宋拿捏边境贸易主导权
C.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D.民族交流超越政权限制
6.明清江南的小农场主和小作坊主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商业活动,例如购买生产资料、出售产品、计算成本与利润、订立合同与契约、换算货币(钱、银),以及进行雇工、借贷、典当、交租、纳税乃至商务诉讼等活动。而进行这些活动,都需要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材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新式教育适应时代发展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经济发展推动实用教育
7.1882年,法国攻陷河内,意图北侵。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亦未练成,一发难收......法为德挫十余年,养精蓄锐,欲借孱小以逞强贪利”;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流派主张“非战不能练海防,不败不能练战......兵凶战危,何等大事,何等难事?岂有谈笑指挥数营杂兵劣械,而能坐摧强敌者乎?”反映了
A.两派在和战问题上有明显分歧B.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博弈
C.地主阶级旨在维护清政府统治D.帝国主义的侵略引发边疆危机
8.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多以犁头、锤子、镰刀等简捷有力的劳动工具为象征物,如犁头“将上层的、枯燥的、龟裂的、减削了培养能力的地面滚个翻身,同时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潜滋暗长寄生着的莠草连根铲除”,“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犹如莠草,势在铲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A.注重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B.初步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C.尝试开展工农联合的革命运动D.基本形成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张
9.1944年,《新华日报》刊登了太行区李来成家作为“新式家庭”,提倡民主家风、制订生产节约计划与建立相关激励机制,生产成绩显著的事迹。后来该事迹被改编为秧歌剧,影响很大,推动更多新式家庭诞生。由此可知,新式家庭
体现了“三三制”的落实B.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
C.加速了土地革命的推行D.适应大生产运动的需要
10.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出版主要是引进国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类书籍,后逐步发展到引进关于企业发展、金融危机等反映经济学新观点新理论的书籍。进入新时代,在重点引进出版数智化等前沿类图书的同时,本土经管类图书大量出版并被国外引进。上述变化体现了
A.对外开放促进理论创新B.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
C.图书出版引领经济发展D.中国经济的崛起历程
11.据朗希曼在《拜占庭文明(1959)》中所说,在12世纪之前,拜占庭有两部译自阿拉伯文的小说,其故事来自于印度的《七名智者和小公主》。大马士革的约翰(675-749年)在与阿拉伯人长期共同生活的环境中,写出了《巴尔拉姆与约瑟法特》,仿效佛本生故事的模式,讲述了一个伊斯兰王室的王子接受基督教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A.拜占庭文化融入了阿拉伯文化B.基督教与阿拉伯文明间相互排斥
C.拜占庭与阿拉伯文化相互影响D.区域文明在交流中存在交融趋势
12.《新全球史》中说:“奴隶贸易的衰落,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奴隶主为了防范奴隶叛乱而斥巨资维持武装力量,奴隶消极怠工。这些都使奴隶制经济成本不断上涨。”据此可知奴隶贸易的衰落
A.伴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B.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成熟的结果
C.是精神文明进步的反映D.进一步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3.刘祚昌指出:“科技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变化,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也使旧工业部门得到飞跃发展”。符合这一时期历史的叙述是
A.钢铁造船工业开始兴起B.英法丧失世界主导地位
C.重化工业成为新兴部门D.牛顿经典理学体系建立
14.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称:“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对这段话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体现出实事求是的作风B.表明恢复市场作用的必要性
C.基于余粮收集制的反思D.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价值
15.“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刚刚揭开,局部战争初次显露时,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显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分成英法、美国、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几股力量,没有形成拳头。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虽处劣势,但沆瀣一气,以有限战争方式,实行各个击破的目标,先后在东非、东亚和中欧燃起了战火。”材料主要意在表述
A.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联合推动二战扩大B.二战由局部战争发展到世界性战争
C.世界各国没有团结合作助推战火扩大D.反法西斯力量分散不利于遏制战争
16.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设备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新兴媒体能够精准地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新旧媒体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一些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和广播等,在发展上举步维艰。据此可知
A.经济全球化助推社会信息化B.社会信息化推动生活方式变革
C.全球文化趋同化趋势的加强D.应引导青年网民进行理性消费
二、材料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在东北亚区域内,历史上有多条以贡赏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其中尤以丝绸交易为大宗,被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秦汉时期,夫余人开启了东北亚最早的丝织品贸易。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随后,辽南地区完成汉化并远播到朝鲜半岛,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的固有格局。隋唐时期渤海国开辟的日本道,直达京都;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貂之路”。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清末在黑龙江中游开出的“黄金之路”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
-摘编自王禹浪、张佳慧《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亚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设置交通部,将铁道规划和建设的一切事务,统属该部管辖。同时,1912年9月,孙中山被授以“筹划铁路全权”,不久后孙中山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自办以来,以规划路线、商议借款为筹备之两大端”。1913年,北京政府交通部拟定了全国4条干线规划。北京政府的财政部与交通部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借铁路外债,北洋时期是对外借债最多的时期。
-摘编自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建设铁路战线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恢复和改造旧有铁路。为了尽快恢复铁路通车,早在1949年5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就批准把1948年7月在东北组建的铁道兵扩大为铁道兵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支铁路大军,在“铁路将军”吕正操的统帅下,投入了修复铁路的热潮。经过修路大军的日夜苦战,到1949年底,主要干线基本修复,全国铁路基本上实现了全线通车,并连接成一个整体。1949年总计修复坏路8278公里,修复桥梁2717座,通车营业里程达21810公里。为此,新华社专门评论说:“全国铁路网的基本恢复,使首都和全国主要城市紧密连接起来,使前方与后方,铁路沿线城市和广大一农村、工厂、矿山联系成一个整体。”
-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政府发展铁路事业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评述新中国成立前后铁路事业的发展。(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拉美现代化的出路
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在拉美制造业中的投资额占很大比重,如在阿根廷占79%,墨西哥占47%,秘鲁占53%。跨国公司常常左右拉美国家的政府及其政策。跨国公司进入拉美,主要是为了避开高关税保护和进口限制,占领东道国的市场,它们并不愿意向东道国转让关键技术。拉美虽能生产肥皂、衣服和纽扣,但无法自主制造耐用消费品和大型工业品。由于资本供不上、技术跟不上,拉美国家被迫大量举借外债,再加上受到石油危机、美国干预等因素影响,各国无法按时偿还债务,于是在80年代爆发了“债务危机”。
1950-1980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倍多。但是,由于拉美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倾向于先增长后分配,并没有着力改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的问题。据经济学家分析,拉美60年代至70年代初“有增长而无发展”,50%的人口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政治危机不断......贪污、家族偏好、政治报偿和特权仍然是政府运行的润滑剂。随着各国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进行,特别是国家经济的私有化,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被削弱,各国的改革在向前进,但很缓慢。-摘编自韩琦《论拉丁美洲的现代化道路》
分析说明拉美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了四种意识形态、四种建国方案。如下表:
序号 模式 主要内容
一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乡村现代化模式 梁漱溟主张复兴中国文化,达到复兴农村的目标;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加入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科学;站在政府一边去改良农民。
二 自由主义与“英美政治民主+苏俄经济民主”的新模式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主张在中国建立一种政治上的欧洲制度、经济上的苏俄制度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 三民主义的发展、畸变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终结模式 国民党集团违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希望借助中国封建道德加上德意法西斯主义来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
四 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构想模式 中共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政治上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上提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
阅读材料,任选一种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B D D A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C D D B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二、材料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1因素:朝贡往来及朝贡贸易发展;政府对东北边疆行政管理的强化;中原文化传播,民族交融;地方经济交流。(8分,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2)史学价值:“丝绸之路”研究(领域与地理范围);东北历史的研究(边疆与民族、经济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研究。(2分,每点1分)现实意义:为我国东北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为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有利于促进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18.(1举措:成立交通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殳立“中国铁路总公司”;规划全国铁路网络;通过借外债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
(2)评述:迅速恢复交通基础设施,展现了新政权的动员能力和执行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加强了全国经济的联系,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助于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支持了解放战争。
19.问题: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经济上缺乏独立性经济结构不合理,未能实现产业升级;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经济政策失当;政治危机不断,民主制度存在弊端,执政党执政能力有待提升。出路:注意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走技术创新之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南北合作”,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拉美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政府关注民生,调节国民收入分配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重视民主法制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0示例:
观点:第四种模式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评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并逐渐与工农运动相结合。中共成立后,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道路。在中共二大上,决定中共作为支部加入共产国际,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在共产国际的促使下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运动。秋收起义后,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相结合,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并最终在这种救国模式下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五四运动后的民主革命历经曲折,最终在中共领导下找寻到一条正确的救国方案,这也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