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统编七下历史第1单元素养检测卷03【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七下历史第1单元素养检测卷03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历史解释】对下图解读准确的一项是 (  )
第1题图
A.民族大交融 B.从政权分立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第2题图
1.B 
2.隋唐时期,江都郡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上图可知,江都郡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
A.其治所是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地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C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江都郡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交通便利,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江都郡的治所扬州不是隋朝的都城,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B、C三项。故选C项。
3.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评价:“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般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下列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
A.起兵反隋,建立唐朝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革故鼎新,“贞观之治”
3.D 
4.【跨语文】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诗史互证”的史学方法与理论。他认为,中国的诗歌独具时、地、人、事四个特点,合理地利用,可以用来证史。下列诗句中,可以用来补证唐代社会历史的是 (  )
A.“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4.C 
5.下面是根据胡凡主编的《简明中国通史》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
唐初 太宗贞观 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 二十八年 玄宗天宝 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5.D 
6.“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则材料出自《旧唐书·郭子仪传》,与其有关的历史事件导致 (  )
A.隋朝灭亡 B.唐朝由盛转衰
C.唐朝建立 D.唐与后梁对峙
6.B 
7.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这种局面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  )
A.黄巢起义 B.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
7.C 
8.唐朝时期,周边民族如契丹、党项等大都使用汉字进行记事。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各民族生活和文化的作品。这些现象 (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反映了各民族建立政权
C.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 D.体现了民族交往与交融
8.D 
9.唐代秘书省从事藏书活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来华留学的日本学者阿倍仲麻吕就任秘书监(从三品高官阶),并在晚年荐举另一位日本学者藤原清河继任秘书监一职。这可以佐证唐朝 (  )
A.对外交流开放多元 B.多种宗教并存共荣
C.各国使者身份复杂 D.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9.A
10.下面的《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说明 (  )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拂菻
次数(次) 37 26 26 25 13 8 7
A.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B.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C.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D.与唐朝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10.B [解析] 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交往。如唐朝与新罗往来频繁,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双方陆上和海上贸易往来都非常活跃;唐朝与天竺有着频繁的交往,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由此可知,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故选B项。
11.“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材料中的“之”是 (  )
A.阿倍仲麻吕 B.玄奘 C.鉴真 D.崔致远
11.B 
12.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  )
A.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播 B.商业繁荣孕育市民阶层
C.对外交流促进国家交往 D.文学艺术反映人民需求
12.A 
13.【历史解释】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 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13.C 
14.唐朝时期,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依据下表中的信息,判断该作品的作者是
(  )
《送子天王图》(局部) 作者简介 朝代:唐朝 评价:著名画家 作品特色: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A.吴道子 B.阎立本 C.欧阳询 D.颜真卿
14.A 
15.唐朝灭亡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一统,内含政权分立隐忧
B.政权分立,南北方战事不断,经济萧条
C.大一统,局势持续动荡不安
D.政权分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5.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分)长安:盛唐气象的衍生地,王朝落幕的见证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安·展城市风流】
(1)根据右图,说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4分)
【长安·论君臣之道】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曾采纳群臣建议准备举行封禅大典,并让益州和北门百姓制造绫锦和金银器,以备大典上使用。唯独魏征认为“金银珠玉,妨农事也”,当前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百姓“微有劳役,则不自安”。太宗皇帝遂停止了封禅活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从唐太宗和魏征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他的看法。(4分)
【长安·见万国衣冠】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旈。 ——[唐]王维《和 贾至舍人早朝大 明宫之作》 材料二 唐朝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唐政府机构中有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立“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汇集了众多的外国宾客,是世界闻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长安的太学里有外国留学生。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3)王维的诗歌展现了唐朝长安怎样的景象 (2分)结合材料二,说明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
(4分)
【长安·映王朝落幕】
时间 史实
756年 安史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逃往四川,长安大乱
763年 宦官程元振擅权乱政,吐蕃军攻入长安,烧杀抢掠
881年 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
896年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烧毁殆尽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阐述唐朝的“兴盛与衰亡”所留下的历史启示。(从国家制度、政府政策、民族关系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即可。6分)
16.(1)规模宏伟,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规划井然有序,布局严整对称;坊、市(或居民区与商业区)有严格的区分;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2)示例:
①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爱惜民力,重视农耕。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
②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恪尽职守,关心百姓,重视农耕。在他的直言中,唐太宗多次更正自己的言行,励精图治,使唐朝国力增强,社会发展。他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任选一人即可)
(3)景象:中外交流频繁。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或唐朝设置了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对外交通发达。(答出两点即可)
(4)政府政策角度:唐朝初年,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民众赋役繁重,社会矛盾尖锐,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这启示我们维护国家的安定繁荣要坚持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17.(19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成就与各个领域的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科举取士“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进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分)请举出隋唐时期为该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作出贡献的三位君主。(3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作用。(3分)
【科技创新】
材料二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单靠抄书、手写已难以满足社会对书本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更多的人读书,读书人对工具书、各种教材和参考读物的需要,使得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也刺激了印刷术的发展。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高峰,佛教的迅速传播使得佛经和佛画的需求量激增,手抄复制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盛行的原因。(4分)
【文艺创新】
材料三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4)材料三中提到“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唐朝文学有何“新写法”呢 请举例说明。(4分)
(5)【跨道法】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弘扬创新精神 (3分)
17.(1)标志:进士科的设置。君主: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
(2)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举制的推行;佛教广泛传播。(答出两点即可)
(4)唐朝文学的“新写法”:唐诗。说明:①盛唐时期的李白有“诗仙”的美誉,他的诗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②被誉为“诗圣”的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③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后期,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答出一例即可)
(5)弘扬创新精神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8.(16分)山河诗长安,大唐盛世现。某校历史研究小组准备开设“大唐盛世”专题博览园,请你一起来参观。
生产工具:  ①   简介: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石碑: 唐蕃会盟碑 简介: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此碑。它是  ②  两个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茶具: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 简介:唐时茶具,由盏与托组成。盏托相合,全器宛若出土荷叶托着朵盛开的荷花。胎质细密,釉色莹润欲滴,为越窑秘色瓷中珍品。 雕塑: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简介:骑马出行是唐代贵族女子休闲方式之一,它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唐朝女子的风雅与韵味,展示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1)【我知道】我能写出①②两处的内容。(4分)
(2)【我理解】结合博览园内容,我能分析唐朝强盛的表现。(要求:多角度描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
(3)【我设计】综合上述内容,我能为本次“大唐盛世”专题博览园写一段导览语。(6分)
18.(1)①曲辕犁 ②汉藏
(2)农业方面:唐代发明并推广了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民族交往方面:与周边民族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手工业方面:唐朝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技艺精湛,如越窑生产的青瓷如冰如玉。社会风气方面: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许多女子接受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等活动。
(3)大唐盛世,犹如一幅绮丽的画卷,文人墨客才华横溢,诗人们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动人心魄的佳作;大唐,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期,各民族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在大唐盛世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文化更加繁荣,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中辉煌的一页。(言之有理即可)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七下历史第1单元素养检测卷03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历史解释】对下图解读准确的一项是 (  )
第1题图
A.民族大交融 B.从政权分立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第2题图
2.隋唐时期,江都郡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上图可知,江都郡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
A.其治所是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地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评价:“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般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下列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
A.起兵反隋,建立唐朝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革故鼎新,“贞观之治”
4.【跨语文】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诗史互证”的史学方法与理论。他认为,中国的诗歌独具时、地、人、事四个特点,合理地利用,可以用来证史。下列诗句中,可以用来补证唐代社会历史的是 (  )
A.“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5.下面是根据胡凡主编的《简明中国通史》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
唐初 太宗贞观 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 二十八年 玄宗天宝 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6.“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则材料出自《旧唐书·郭子仪传》,与其有关的历史事件导致 (  )
A.隋朝灭亡 B.唐朝由盛转衰
C.唐朝建立 D.唐与后梁对峙
7.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这种局面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  )
A.黄巢起义 B.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
8.唐朝时期,周边民族如契丹、党项等大都使用汉字进行记事。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各民族生活和文化的作品。这些现象 (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反映了各民族建立政权
C.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 D.体现了民族交往与交融
9.唐代秘书省从事藏书活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来华留学的日本学者阿倍仲麻吕就任秘书监(从三品高官阶),并在晚年荐举另一位日本学者藤原清河继任秘书监一职。这可以佐证唐朝 (  )
A.对外交流开放多元 B.多种宗教并存共荣
C.各国使者身份复杂 D.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10.下面的《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说明 (  )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拂菻
次数(次) 37 26 26 25 13 8 7
A.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B.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C.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D.与唐朝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11.“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材料中的“之”是 (  )
A.阿倍仲麻吕 B.玄奘 C.鉴真 D.崔致远
12.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  )
A.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播 B.商业繁荣孕育市民阶层
C.对外交流促进国家交往 D.文学艺术反映人民需求
13.【历史解释】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 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14.唐朝时期,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依据下表中的信息,判断该作品的作者是
(  )
《送子天王图》(局部) 作者简介 朝代:唐朝 评价:著名画家 作品特色: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A.吴道子 B.阎立本 C.欧阳询 D.颜真卿
15.唐朝灭亡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一统,内含政权分立隐忧
B.政权分立,南北方战事不断,经济萧条
C.大一统,局势持续动荡不安
D.政权分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分)长安:盛唐气象的衍生地,王朝落幕的见证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安·展城市风流】
(1)根据右图,说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4分)
【长安·论君臣之道】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曾采纳群臣建议准备举行封禅大典,并让益州和北门百姓制造绫锦和金银器,以备大典上使用。唯独魏征认为“金银珠玉,妨农事也”,当前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百姓“微有劳役,则不自安”。太宗皇帝遂停止了封禅活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从唐太宗和魏征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他的看法。(4分)
【长安·见万国衣冠】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旈。 ——[唐]王维《和 贾至舍人早朝大 明宫之作》 材料二 唐朝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唐政府机构中有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立“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汇集了众多的外国宾客,是世界闻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长安的太学里有外国留学生。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3)王维的诗歌展现了唐朝长安怎样的景象 (2分)结合材料二,说明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
(4分)
【长安·映王朝落幕】
时间 史实
756年 安史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逃往四川,长安大乱
763年 宦官程元振擅权乱政,吐蕃军攻入长安,烧杀抢掠
881年 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
896年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烧毁殆尽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阐述唐朝的“兴盛与衰亡”所留下的历史启示。(从国家制度、政府政策、民族关系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即可。6分)
17.(19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成就与各个领域的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科举取士“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进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分)请举出隋唐时期为该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作出贡献的三位君主。(3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作用。(3分)
【科技创新】
材料二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单靠抄书、手写已难以满足社会对书本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更多的人读书,读书人对工具书、各种教材和参考读物的需要,使得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也刺激了印刷术的发展。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高峰,佛教的迅速传播使得佛经和佛画的需求量激增,手抄复制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盛行的原因。(4分)
【文艺创新】
材料三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4)材料三中提到“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唐朝文学有何“新写法”呢 请举例说明。(4分)
(5)【跨道法】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弘扬创新精神 (3分)
18.(16分)山河诗长安,大唐盛世现。某校历史研究小组准备开设“大唐盛世”专题博览园,请你一起来参观。
生产工具:  ①   简介: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石碑: 唐蕃会盟碑 简介: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此碑。它是  ②  两个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茶具: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 简介:唐时茶具,由盏与托组成。盏托相合,全器宛若出土荷叶托着朵盛开的荷花。胎质细密,釉色莹润欲滴,为越窑秘色瓷中珍品。 雕塑: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简介:骑马出行是唐代贵族女子休闲方式之一,它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唐朝女子的风雅与韵味,展示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1)【我知道】我能写出①②两处的内容。(4分)
(2)【我理解】结合博览园内容,我能分析唐朝强盛的表现。(要求:多角度描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
(3)【我设计】综合上述内容,我能为本次“大唐盛世”专题博览园写一段导览语。(6分)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统编七下历史第1单元素养检测卷03【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