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春八下历史第1单元素养测评试卷02
[测试范围:第一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五星红旗方案,当天周恩来指示赶制一面国旗,一位叫赵文瑞的女士废寝忘食地赶制了三天三夜,缝完最后一针后她激动得热泪盈眶。这说明 ( )
A.五星红旗是国家和主权的象征
B.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热切期盼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
2.中国学习西方的共和政体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新一届政协”,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突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材料表明 ( )
A.政协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B.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符合国情
D.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
3.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说:“它(新中国)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新中国)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新中国)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预言实现的标志是 ( )
A.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B.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
C.1949年开国大典的举行 D.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4.宋庆龄曾感叹:“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之所在——人民。”这表明 ( )
A.新生政权得到民众的支持 B.人民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新中国已获得世界各国认可
5.新中国成立之初,西藏昌都百户头人之一的甲本次成找到人民解放军,控诉藏军的横征暴敛以及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并带领村民把仅有的糌(zān)粑等食物摆在路上供人民解放军食用。这反映了西藏和平解放 ( )
A.受境外反动势力干预 B.物资补给是重要保障
C.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下列是在某场战争中牺牲的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据此分析,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 )
陈观松(1924—1952) 赖监桥(1933—1953) 李佛林(1929—1953) 刘宴群(1927—1950) 徐承钦(1928—1951) 邱慈荣(1923—1952) 廖 武(1931—1953) 蔡以仁(1918—1950) 刘房添(1919—1951)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7.毛泽东说:“我们认为应当参战(抗美援朝),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其“必须参战”的主要理由是 ( )
A.美军曾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B.美军意图进攻苏联
C.保家卫国,维护中国长远利益 D.通过参战,收复台湾
8.史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其中实物史料主要是通过实物本身的形态、结构、质地、原料、工艺等提供历史信息,体现史料价值,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
A.《朝鲜停战协定》
B.《开国大典》油画
C.抗美援朝亲历者的回忆录音
D.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美军的枪支
9.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由此可知 ( )
A.上甘岭战役的地理位置在朝鲜半岛中部
B.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全歼了侵朝美军
C.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主要处于进攻地位
D.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10.《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写道:“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反映了 ( )
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C.抗美援朝战争后中美关系发生变化
D.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11.代表“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争 ( )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迫使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C.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2.“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这体现的是土地改革的 (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评价
13.右面漫画所示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在于 ( )
A.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C.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D.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4.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如下资料,其中最具研究价值的是 ( )
A.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 B.亲历土地改革老人的回忆录
C.网络检索的土地改革资料 D.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档案
15.下图所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D.封建制度被彻底废除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4分)八年级历史小组开展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研究性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建立的 (4分)
材料二 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2)指出材料二中能够作为第一手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开国大典的材料。(写序号)依据所学,阐述开国大典的意义。(6分)
材料三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把中国从黑暗引向光明”。(4分)
17.(22分)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农民有一句顺口溜:“我是娘养的,命是保长的。”旧中国的农民不仅缺乏土地,生活无着,而且国民党保长随时以各种方法征收苛捐杂税,农民无法承担,导致一户户农民家破人亡 。
材料二 这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党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如何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也在于此。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四 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村人民获得翻身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材料五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农民的基本状况。(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目的。(6分)
(3)据材料三,说说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4分)
(4)请从以上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土地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18.(19分)某校历史老师设计了以下四个栏目,引导学生探究1949—195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请你参与其中。
【一会一文 擘画蓝图】
(1)“一会”“一文”都是1949年9月我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它们分别指什么 在当时分别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8分)
【一谈一和 大陆统一】
(2)“一谈”指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就解放西藏问题进行谈判。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协议,这有何历史意义 (2分)
【一碑一歌 缅怀英烈】
(3)“一歌”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它气势雄壮,节奏铿锵有力。高唱这首战歌的英雄部队获得了人民怎样的赞誉 这支部队中涌现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列举两位即可)(3分)
【一法一改 分田于农】
(4)“一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什么该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4分)
(5)请你仿照下表前两个时期概述历史阶段特征主题词的模式,在表中写出反映1949—1953年我国历史阶段特征的主题词。(2分)
历史时期 历史阶段特征主题词
1894—1912年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49年 开天辟地,革命胜利
1949—1953年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春八下历史第1单元素养测评试卷02
[测试范围:第一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五星红旗方案,当天周恩来指示赶制一面国旗,一位叫赵文瑞的女士废寝忘食地赶制了三天三夜,缝完最后一针后她激动得热泪盈眶。这说明 ( )
A.五星红旗是国家和主权的象征
B.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热切期盼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
1.B
2.中国学习西方的共和政体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新一届政协”,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突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材料表明 ( )
A.政协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B.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符合国情
D.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
2.C [解析] 根据题干“中国学习西方的共和政体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新一届政协’,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可知,中国的政协制度虽然学习西方,但能够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这表明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符合国情,故选C。
3.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说:“它(新中国)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新中国)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新中国)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预言实现的标志是 ( )
A.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B.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
C.1949年开国大典的举行 D.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C
4.宋庆龄曾感叹:“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之所在——人民。”这表明 ( )
A.新生政权得到民众的支持 B.人民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新中国已获得世界各国认可
4.B [解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为新国家和新社会的主人。因此,宋庆龄感叹“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之所在——人民”,故选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新生政权得到民众的支持、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新中国已获得世界各国认可,排除A、C、D。
5.新中国成立之初,西藏昌都百户头人之一的甲本次成找到人民解放军,控诉藏军的横征暴敛以及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并带领村民把仅有的糌(zān)粑等食物摆在路上供人民解放军食用。这反映了西藏和平解放 ( )
A.受境外反动势力干预 B.物资补给是重要保障
C.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D
6.下列是在某场战争中牺牲的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据此分析,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 )
陈观松(1924—1952) 赖监桥(1933—1953) 李佛林(1929—1953) 刘宴群(1927—1950) 徐承钦(1928—1951) 邱慈荣(1923—1952) 廖 武(1931—1953) 蔡以仁(1918—1950) 刘房添(1919—1951)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6.D [解析]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中的烈士大多牺牲在1950年到1953年之间,联系相关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最可能是1950—1953年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故选D项。
7.毛泽东说:“我们认为应当参战(抗美援朝),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其“必须参战”的主要理由是 ( )
A.美军曾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B.美军意图进攻苏联
C.保家卫国,维护中国长远利益 D.通过参战,收复台湾
7.C
8.史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其中实物史料主要是通过实物本身的形态、结构、质地、原料、工艺等提供历史信息,体现史料价值,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
A.《朝鲜停战协定》
B.《开国大典》油画
C.抗美援朝亲历者的回忆录音
D.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美军的枪支
8.D
9.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由此可知 ( )
A.上甘岭战役的地理位置在朝鲜半岛中部
B.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全歼了侵朝美军
C.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主要处于进攻地位
D.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9.D
10.《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写道:“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反映了 ( )
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C.抗美援朝战争后中美关系发生变化
D.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10.A
11.代表“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争 ( )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迫使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C.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1.D [解析]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与抗美援朝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后,美国并没有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但不能说明这场战争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2.“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这体现的是土地改革的 (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评价
12.C
13.右面漫画所示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在于 ( )
A.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C.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D.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3.C [解析] 通过漫画中“终结封建制度”“耕者有田”“农民翻身得解放”等信息,可以判断这幅漫画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影响。A项是辛亥革命的意义,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D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A、B、D三项均排除。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故选C项。
14.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如下资料,其中最具研究价值的是 ( )
A.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 B.亲历土地改革老人的回忆录
C.网络检索的土地改革资料 D.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档案
14.D
15.下图所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D.封建制度被彻底废除
15.A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4分)八年级历史小组开展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研究性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建立的 (4分)
材料二 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2)指出材料二中能够作为第一手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开国大典的材料。(写序号)依据所学,阐述开国大典的意义。(6分)
材料三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把中国从黑暗引向光明”。(4分)
16.(1)解放战争;五四运动;鸦片战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材料:②③。意义: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只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了一条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17.(22分)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农民有一句顺口溜:“我是娘养的,命是保长的。”旧中国的农民不仅缺乏土地,生活无着,而且国民党保长随时以各种方法征收苛捐杂税,农民无法承担,导致一户户农民家破人亡 。
材料二 这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党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如何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也在于此。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四 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村人民获得翻身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材料五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农民的基本状况。(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目的。(6分)
(3)据材料三,说说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4分)
(4)请从以上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土地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17.(1)农民处于无地少地的状况,饱受剥削和压迫。
(2)背景: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但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观点:土地改革是解放我国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结论:土地改革是解放我国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18.(19分)某校历史老师设计了以下四个栏目,引导学生探究1949—195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请你参与其中。
【一会一文 擘画蓝图】
(1)“一会”“一文”都是1949年9月我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它们分别指什么 在当时分别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8分)
【一谈一和 大陆统一】
(2)“一谈”指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就解放西藏问题进行谈判。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协议,这有何历史意义 (2分)
【一碑一歌 缅怀英烈】
(3)“一歌”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它气势雄壮,节奏铿锵有力。高唱这首战歌的英雄部队获得了人民怎样的赞誉 这支部队中涌现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列举两位即可)(3分)
【一法一改 分田于农】
(4)“一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什么该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4分)
(5)请你仿照下表前两个时期概述历史阶段特征主题词的模式,在表中写出反映1949—1953年我国历史阶段特征的主题词。(2分)
历史时期 历史阶段特征主题词
1894—1912年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49年 开天辟地,革命胜利
1949—1953年
18.(1)“一会”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一文”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等。
(4)因为该法的实施,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还免除了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类似亦可)
(5)当家做主,巩固新生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春八下历史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素养测评试卷02【八下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