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交通与社会变迁
【阶段特征】
1.古代: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和运河的开凿。在海洋航线方面,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典型代表。水陆交通的发展改善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近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交通工具,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往,但也便利了西方国家的侵略。
3.现代:汽车产业的进步和高速公路的修筑高铁、飞机及远洋轮船的研制,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拔高练习】
1.下图为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粮食税收分布情况图(单位:石)。这一情况导致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行省制度的推广
C.大运河的重新改造 D.税收制度的简化
2.忽必烈继位后,在北方创建驿站,南宋灭亡之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全国总计设驿站约1500处以上,以大都为中心遍及四方边地。此外,驿站还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据此可知,元初驿站的设立( )
A.开创了沟通南北的交通网络 B.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
C.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 D.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3.1916年,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的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上饶)河口一埠……家无尺布之机,女无寸丝之缕……游民遍壤”。由此可见( )
A.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 B.铁路发展开启了江西城市化进程
C.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 D.新式交通导致江西自然经济解体
4.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迅速地开辟了通向欧洲各个海港的直接航线,他们通过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黑海沿岸,又战胜了大西洋的风暴和潮汐,到达了莱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区等遥远的北方地区。意大利水手们的这些活动( )
A.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 B.打通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C.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 D.开启了大西洋探险序幕
5.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海洋自由论》中,强调荷兰人有权利航行到东印度进行贸易,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1613年,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各国普遍注重维护海权
B.东印度公司满足了英荷倾销商品需要
C.英荷激烈争论引发英荷战争
D.英荷海权意识是重商主义政策的反映
6.下图为1931年《申报》刊登的某外国品牌汽车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西方消费观念得到传播 B.民族工商业受到了排挤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7.19世纪,火车在欧洲出现后,坐火车旅行比在颠簸道路上坐马车更平稳,这使乘客更愿意在去旅行途中的列车上读书。阅读是一种长途旅行中很好的放松方式,短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就是为适应火车平衡、快捷的旅程而设计的。据此可知,当时( )
A.民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B.交通方式变革影响文学体裁
C.新式交通工具拓宽人类视野 D.社会转型推动新的经济出现
8.19世纪50年代,上海的港口迎来了更多西方商船,城内道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由西洋传入的双轮马车,传统的轿子和独轮车也依旧穿梭其中。这种交通状况的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上海交通近代化转型的开始 B.西方侵略重塑上海交通格局
C.上海传统交通方式走向衰落 D.中外交流促进上海交通发展
9.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 B.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10.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说明( )
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
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11.下表所示为2004—2010年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表明,我国( )
时间 发展
2004年 中国高铁还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008年 已经自主研发出时速350公里动车组
2010年 京沪高铁新一代动车组时速达到486.1公里,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国高铁管理服务体系
A.侧重提升城市居民出行效率 B.现代交通体系已经完善
C.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D.自主创新推动交通发展
12.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全线正式通车。沪昆高铁连接了长江上、中、下游的三个经济圈,串起了沿线中小城市。通车运营后,从上海到昆明的时间缩短到8小时左右。2019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沪昆高铁最高日运送92.4万人次,刷新了历史纪录。这表明( )
A.中国高铁技术引领世界铁路建设 B.中国高铁率先突破了技术瓶颈
C.交通发展密切了区域性经济联系 D.区域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地位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颍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重要的交易之地和商船停靠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等
材料二: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仪为7000多千米,但内河货运却十分发达,这主要依靠其与许多重要城市和工业区连成一体的航运网。德国的运河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可以说几乎是同步的,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修建了基尔运河(北海-波罗的海运河)、中德运河(中部运河)等运河,沟通了莱茵河、成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内河航运网。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修建跨水系越岭运河是德国运河建设的又一特点。为了使内河航运网能与整个欧洲相通,德国修建了跨水系的莱茵—马恩运河、莱茵—罗纳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
——摘编自韩时琳、黄东胜《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至此,束缚铁路数十年的政策“枷锁”被彻底打破,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铁路建设热潮。虽然中国铁路事业驶入正轨,但囿于经费支绌、人才缺失、材料匮乏等阻掣,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求援”,使他们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1895年至1911年,西方列强通过采取强行擅筑、假借“合办”、贷款控制等各种手段,直接修建或间接控制了中东、滇越、京汉、京奉、津浦等诸多线路。为了鼓励和规范铁路建设,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规定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为当时中国铁路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于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创立商办铁路公司,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以保中国自主权利。1903年至1907年,共有15个省先后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千米。商办铁路虽声势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
——摘编自李海滨《近代中国铁路的曲折发展》
材料二:19世纪上半叶,在印度修建铁路成为英国企业和政府的投资目标之一。为鼓励更多的英国商人来印度修铁路,印度殖民当局给来印度建造铁路的公司提供免费担保。虽然印度殖民当局开出了诱人条件,但当时的印度,修建铁路的成本高、难度大、收益低。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政府开始投资在印度兴建铁路,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印度的铁路总里程已经高达56327千米,印度也成为亚洲第一个通火车的国家。修建铁路的过量投入使印度水利建设发展滞后,通过铁路大量输出粮食,对印度饥荒次数的增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铁路修建过程中对印度森林的破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生态损失。有关材料表明,一战前的印度铁路建设,有助于转移英国过剩的铁路投资和铁路生产力,英国资本通过印度铁路建设获得了有保证的高额利润,有助于伦敦发展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
——摘编自杞新村《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影响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铁路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印度铁路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印铁路事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选择C:根据材料可知,元代粮食税收分布情况中,江浙占了大多数,而腹里(由中书省直辖的地区)的比重不高,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排除A:经济重心南移早在南宋时即已完成,“导致”因果逻辑错误。排除B:行省制度的推广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税收的分布。排除D:元代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和两税法,又实行“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税制比较复杂。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驿站设立的意义。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构建了一个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并为往来官员和使者提供交通和生活所需、传达政令等,这为元朝统治者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治理效能,故C项正确。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已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交通,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因此,“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表述错误,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的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导致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这说明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铁路发展对近代江西经济发展的影响,铁路发展确实会促进江西的城市化进程,但是“开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材料主要反映了交通发展对江西经济格局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在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逐渐开始转型,排除A项;在13世纪以前,东西方就可以通过地中海通道进行贸易往来,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大西洋探险活动是从13世纪开始的,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荷争论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它们都强调海洋贸易自由,说明它们重视商业的发展(重商主义),东印度公司是发展重商主义的重要手段,故选D项;材料仅及英、荷两国,“欧洲各国”扩大了范围,故排除A项:倾销商品是工业革命的需求,故排除B项;英荷只是围绕海权展开争论,至于争论的结果,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广告表明可以分期付款购买汽车,反映了西方消费观念得到传播,A项正确;材料仅为某外国品牌汽车广告,不能反映民族工商业的处境,排除B项;材料仅为某外国品牌汽车广告,不能体现民众生活水平,排除C项;材料广告表明可以分期付款购买汽车,未体现汽车在中国的使用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首先,我们分析材料信息:19世纪,火车在欧洲出现。坐火车旅行比马车更平稳。平稳的火车旅行使乘客更愿意在途中读书。阅读是长途旅行中的一种放松方式。短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适应火车的平衡、快捷旅程而设计的。然后,对每个选项进行逻辑推理:A.民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材料中并未提及火车或交通方式的变革对民众关系的影响,所以此选项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此选项不正确。B.交通方式变革影响文学体裁:材料明确指出,由于火车的平稳和快捷,使得乘客更愿意在旅途中阅读,进而短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应运而生以适应这种新的旅行方式。这显示了交通方式的变革对文学体裁产生了直接影响。此选项正确。C.新式交通工具拓宽人类视野:虽然新式交通工具确实可能拓宽人类的视野,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交通方式变革对文学体裁的影响,而非视野的拓宽。此选项与材料主旨不完全吻合。此选项不正确。D.社会转型推动新的经济出现:材料中没有提及社会转型或新经济的出现,此选项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此选项不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8.答案:D
解析:19世纪50年代,西方商船的增多以及西洋双轮马车的出现,同时传统交通方式仍然存在,这说明中外交流促使上海交通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故选D项;此时只能说有近代交通元素的出现,但不能表明交通近代化转型开始,故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中外交流带来的交通发展,并非西方侵略重塑交通格局,故排除B项;传统交通方式依旧存在,看不出走向衰落,故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以“自行车王国”荷兰为情境,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产油国提高油价引发了能源危机,深刻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自行车回归运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故选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现象主要是受能源危机的影响,与保护环境、汽车制造业发展情况关系不大,排除C、D两项。
10.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留学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说明留学生是促进中国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留学生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排除C、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高铁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自主研发”,最终提升了动车时速,“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国高铁管理服务体系”,由此可知,我国自主创新推动交通发展,D项正确;高铁不仅服务城市居民,也服务村、镇居民出行。且材料主旨是高铁技术,未强调高铁在客运和居民出行方面的作用,排除A项;现代交通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多种交通方式,包括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仅凭高铁一种交通方式发展情况,不足以得出现代交通体系已经完善,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高铁时速,未提及高铁运营里程,无法得出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沪昆高铁连接了长江上、中、下游的三个经济圈,串起了沿线中小城市,也大大缩短了区域间的到达时间,有利于加强和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世界铁路建设的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引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在技术领域的相关信息,无法判定是否率先突破技术瓶颈,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没有涉及城市地位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主要表现:开封成为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提升;成为贸易聚集地;运河系统多线拓展;仓储级别提升;受到中央的重视,重要高官屡次前往任职。
原因:政府多次整修河道,提高了运河的漕运能力;安史之乱的影响;官员对开封战略地位认识的深化;国家对开封控制力的增强;经济重心的南移提升了开封漕运地位。
(2)特点:内河货运发达与城市和工业区连接形成航运网;运河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建起了内河航运网;修建跨水域越岭运河,连通欧洲他国;具有渐进性,不断完善。
认识:运河的修建需要强有力的政治、经济保障;修建运河有利于促进相关地区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可知,开封成为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提升;根据材料一中“开封成为重要的交易之地和商船停靠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可知,成为贸易聚集地;根据材料一中“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可知,运河系统多线拓展;根据材料一中“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可知,仓储级别提升;根据材料一中“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可知,受到中央的重视,重要高官屡次前往任职。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可知,政府多次整修河道,提高了运河的漕运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变成了战场……汴河……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可知,安史之乱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可知,官员对开封战略地位认识的深化;根据材料一中“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可知,国家对开封控制力的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提升了开封的漕运地位。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德国……内河货运却十分发达……与许多重要城市和工业区连成一体的航运网”可知,内河货运发达,与城市和工业区连接形成航运网;根据材料二中“德国的运河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可以说几乎是同步的”可知,运河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同步;根据材料二中“修建了基尔运河(北海-波罗的海运河)、中德运河(中部运河)等运河,沟通了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内河航运网”可知,建起了内河航运网;根据材料二中“修建跨水系越岭运河是德国运河建设的又一特点……与整个欧洲相通……与法国航运网相连”可知,修建跨水域越岭运河,连通欧洲他国;根据材料二中“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修建了……初步建起了内河航运网”“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可知,具有渐进性,不断完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运河修建的条件、运河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如运河的修建需要政治经济保障、修建运河有利于促进相关地区的发展。
14.答案:(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政府企图通过修铁路自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清末新政的推动;民间资本的介入;收回路权运动的开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2)特点:英商资本和英国政府参与;建设规模大;服务于英国殖民扩张;具有两面性影响。
(3)启示:只有在民族独立的前提下,铁路建设才能造福于民;要重视自主创新发展铁路事业;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及所学相关历史背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据材料一“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可知,政府企图通过修铁路自强;据材料一“西方列强……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1895年至1911年,西方列强通过采取强行擅筑、假借‘合办’、贷款控制等各种手段”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据材料一“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可知,清末新政的推动;据材料一“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可知,民间资本的介入;据材料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可知,收回路权运动的开展;结合所学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可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2)特点,据材料二“在印度修建铁路成为英国企业和政府的投资目标之一”可知,英商资本和英国政府参与;据材料二“印度的铁路总里程已经高达56327千米”可知,建设规模大;据材料二“有助于转移英国过剩的铁路投资和铁路生产力”“获得了有保证的高额利润,有助于伦敦发展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可知,服务于英国殖民扩张;据材料二“印度……亚洲第一个通火车的国家”“修建铁路的过量投入使印度水利建设发展滞后”“通过铁路大量输出粮食,对印度饥荒次数的增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铁路修建过程中对印度森林的破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生态损失”及所学可知,具有两面性影响。
(3)启示,据材料一“西方列强……直接修建或间接控制了中东、滇越、京汉、京奉、津浦等诸多线路”,材料二“印度殖民当局”“修建铁路的过量投入使印度水利建设发展滞后”“印度饥荒次数的增加”可知,只有在民族独立的前提下,铁路建设才能造福于民;据材料一“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以保中国自主权利”及所学可知,要重视自主创新发展铁路事业;据材料二“修建铁路的过量投入使印度水利建设发展滞后”“通过铁路大量输出粮食,对印度饥荒次数的增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铁路修建过程中对印度森林的破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生态损失”可知,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