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学期3月份调研八年级历史试卷
分值:50分 时间:5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计30分)
1.1954年9月,由全国第一次普选产生的人大代表,带着神圣的使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与会代下表人全票通过了宪法草案。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社会主义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
2.1950年6月,刘少奇所做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指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刘少奇主要论述了(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危害 B.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C.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D.人民革命的主要目的
2.如表是某次会议的基本信息。根据表中已有信息,判断该会议的成果包括( )
会议名称 代表人数 1200多人
任期 1954—1959年 会议地点 北京中南海怀仁堂
A.出台《共同纲领》 B.颁布《土地改革法》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制定“一五”计划
4.“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段文字出自(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5.美国学者约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依法治国的方略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6.下图是历史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展示的学习内容。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内容是( )
学习提纲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1992年南方谈话 4.中共十五大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毛泽东思想 D.科学发展观
7.“战争的胜利,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这里的“战争”应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抗美援朝
8.会议批判了“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9.奶奶给春生讲过去的事情:“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啊,人家都很穷。我们穿的衣服是用洋布做的,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你知道我们结束洋油时代是在何时吗?( )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0.观察如图,从1949年到1957年促进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加的是
A.“大跃进”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C.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 D.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2.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川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④宝成、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个转折是指(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C.纠正文革以来的冤假错案 D.确立邓小平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1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1953-1957年,全国共新建了6座城市,其中5座城市位于京广线以西,大规模扩建了20座城市,其中位于京广线以西的有11座,东北地区有7座,中国城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城镇化率增长2.93%。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工业布局得到合理调整 D.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16.下面的漫画反映出( )
《敬祝进步》(改绘)
A.抗美援朝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B.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后的喜悦
C.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7.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使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C.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D.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8.2022年5月24日,美国费尽心机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玩弄文字游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强调:“我们奉劝美方,听一听中国一首脍炙人口的老歌,歌中唱道,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个发言让人们立即会想到电影《上甘岭》中那一幕幕经典的片段。请问这首老歌的背景是哪个战争时期( )
A.土地革命战争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19.阅读表格内容,你认为“人均口粮”与“人均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的改革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0.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人民公社化运动C.工业化的起步 D.“大跃进 ”
二、非选择题(20分)
21.阅读下列关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社长对大家说:“我是共产党员,社里再有困难,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社员齐心协力,苦干两年,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
材料三:公社建立的目的是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材料四:这种制度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展。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2分)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2分)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社”分别指的是什么组织?分别对农村造成了什么影响?
(3)(1分)材料四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4)(5分)如果今后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2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年底,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决定实行大包干。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小岗村1979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这一做法引起很大争议,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却说:“如果不关心群众生活,不发扬民主,想要发展快,办不到。”安徽的做法也得到了邓小平、陈云的肯定。到1984年,中国农村99%的生产队选择了这一政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2分)材料一所述历史事件的推行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1分))根据材料二、写出1953-1956年期间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3)(5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此次农村改革实行的政策及其作用。
(4)党(2分)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BC 6-10BDBBB 11-15CABDD 16-20CDDAC
21.(1)土地改革;彻底摧毁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2)材料二中的“社”指农业生产合作社,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三中的“社”指人民公社,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要制定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共产党总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等。
22.(1)变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启示:适当的经济政策促进国家的发展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要遵循客观规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2024-2025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