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县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D B D A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B C A 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特点:南北文化统一;文化统一依赖于政治统一;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融入外来宗教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2) 历史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价值体系;强调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
18.(1)特点:内容上是对神的观照,全面体现宗教的思想权威;基本题材是圣经故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地位上是正统官方文学;目的上维护封建制度。
(2)作用:保留了西欧封建社会文化遗产;展示了中世纪人们的思想、信仰和艺术创作的丰富多样性;为近现代欧洲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世俗文学宣扬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思想解放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9.(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2)评析: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转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儒家思想。传入西欧,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西学东渐促进了近代科学向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民近代意识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20.观点:中国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论述: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时代先锋,铸就了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60年代,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成功试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铸造了自力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拉开帷幕,形成了敢为人先的小岗村精神,使得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综上所述,中国精神是振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永寿县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本套试卷共两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考试时间90分钟,共100分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地。出土的陶器器型以双耳大罐、高领双耳罐为主;玉器有琮、璧等礼器与环、珠、绿松石等装饰品;铜器以红铜为主,有锥、刀、斧等;石器则有磨制的石斧等。这集中反映了齐家文化( )
A.文明内涵的丰富性 B.地域传播的局限性
C.发展形态的趋同性 D.发展程度的先进性
2.周人将“德”的观念用以解释王朝兴替、人事盛衰,并将其视为施政的准则。据《礼记·表记》所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这表明周人( )
A.儒家伦理影响广泛 B.官僚政治渐趋成熟
C.人文意识已经觉醒 D.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3.如表中古代文献的内容集中体现了 ( )
文献 内容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管子·牧民》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礼记·中庸》 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A.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 B.集权制度的逐步形成
C.重农政策的思想渊源 D.民族之间的频繁交流
4.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这一主张说明 ( )
A.改良派积极寻找“托古改制”依据 B.民主共和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
C.西方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 D.家国情怀在近代转型中与时俱进
5.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金陵、河南到河西走廊和西域,中国初期的山水画呈现出“人大于山”的典型象征。出现在画中的人,可以大于山两倍三倍,两脚可以跨过无数个山头(如图)。这反映出 ( )
敦煌莫高窟二四九窟北魏壁画《狩猎图》
A.文化融合推动绘画技巧创新 B.画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C.内地与边疆的艺术风格趋同 D.统治者强化正统观念的需要
6.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407窟“莲花三兔藻井”,表达出“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背景衬以晋代傅玄《拟天问》中“玉兔捣药”的纹饰,表达“战胜疫情、国泰民安”的愿望。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
A.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 B.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7.有学者认为,“北宋一代,是儒家学者们的觉醒时期,当时绝大部分儒学家们,不再只是拘守着儒家旧有的思想壁垒,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使儒家学派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这一“觉醒”( )
A.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充实 B.旨在否定佛老思想
C.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 D.重建了个人价值观
8.唐中后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仁义”是“道”的核心内涵。他还强调“文以明道”,并谋求文学创作主体与圣贤之“道”在本源上的一致性,使“文”与“道”二者和谐相融。上述思想 ( )
A.着力于批判空洞浮华的文风 B.体现了润色王道的目的
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发展
9.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就是其中之一、禅宗强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将佛教修行与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说明隋唐时期 ( )
A.思想统一且兼容并包 B.儒学地位遭到挑战
C.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D.佛教成为统治工具
10.关于汉籍初传日本有三种说法,主要有徐福赴日初传、神功皇后从新罗带回、王仁上贡献书等三种说法。日本南北朝人北畠亲房在《神皇正统记》中记载:“秦始皇即位·····日本乃求五帝三王之遗书于彼国,始皇悉送之”,此乃后人根据徐福东渡民间传说之猜测和记录。这说明 ( )
A.历史真实无法考证 B.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C.史料需要辨别考证 D.历史主体决定历史叙事
11.1593年,利玛窦率先将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寄回欧洲。他特别注意到了儒家思想的非宗教性特征,采取了“以耶合儒”的会通策略,在尊重中国儒家文化的同时,着力寻找儒家学说与基督教神学的互通之处。利玛窦的这些做法( )
A.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推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普及
C.旨在弥合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D.彰显了基督教的普世性和优越性
12.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 献 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13.13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神迹剧这一类戏剧( )
A.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维护了基督教会的封建统治 D.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14.9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基里尔以24个希腊字母为基础,结合斯拉夫人的发音特点加入了19个新字母,创造了新的字母文字也,“基里尔字母”。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东正教的洗礼后,“基里尔字母”成为基辅罗斯的官方文字。由此可见,基辅罗斯文化 ( )
A.融汇东西方文化的 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C.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D.根植于东正教的传播
15.在古代玛雅,土地的保护神“恰克”在各地都受到崇拜,但不同方位的恰克颜色也不同;而玉米神的形象是一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可可种植场,商人保护神“埃克楚亚赫”受到普遍崇敬。这表明古代玛雅文明 ( )
A.将信仰与生产紧密联系 B.率先实现玉米的驯化
C.推崇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D.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
16.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 )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营基
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二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
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教的传入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的区别如此之大,以至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百年。
---摘编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材料二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6分)
1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世纪西欧文学
材料一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西欧的正统官方文学,它使文学沦为宗教的宣传品,大量的圣经故事、基督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祈祷文、圣者言行录、奇迹故事、梦幻故事以及宗教剧,旨在宣扬、普及基督教的教义与道德,使人敬畏上帝、禁欲苦行、寄托来世......较有文学特色、影响最大的是《灵花》,它由多人汇编、加工而成,是记述圣弗兰西斯及其修会宣传福音、领受圣恩的故事集,描写圣弗兰西斯忍辱苦行、救治病人,感化俗人和异教徒,甚至向禽兽讲道的故事,生动有致。
-摘编自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人的文学,就是世俗文学。中古世俗文学虽然在不同程度受到封建意识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但是它毕竟以写人为主,歌颂人的英雄主义,表彰人的坦白襟怀,反映人的理想愿望。世俗文学重视现实人生,宣传入世思想,与宗教文学的幻想彼岸世界,鼓吹出世主义形成尖锐的对立。欧洲中古世俗文学虽不承上,但却启下,其表现有四:一是梦幻手法,影响了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歌德的《浮士德》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二是象征手法打开了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的通道;三是骑士传奇为近代欧洲小说之母体,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奠定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之特色;四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歌颂贤明君主,乃承袭世俗文学之衣钵。
-摘编自刘连青《中古欧洲文学面面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教会文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中世纪文学的重要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交往和交流。来华传教士把他们发现的儒家思想文化传播到欧洲。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孔子与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和证明。教士们把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西学东渐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
习与研究,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中国知识界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新式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周振鹤《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西思想文化交流。(8分)
20.材料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精神”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凝结形成的思想精髓和文化风貌,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和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李鸿欣《弘扬中国精神,挺起中国脊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精神”的内涵,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