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高一级寒假学习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1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48分)
1.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出一座储存粮食的仓库,窖穴中保存着.2立方米的灰化或炭化粟粒,专家推测这一窖穴粟的重量有数千斤;同时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到大量的酒器。这说明当时()
A.饮酒成为氏族的风尚 B.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C.山东是中华文明中心 D.出现了明显阶级分化
2.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周公旦“制礼作乐”意在()
A.加强君主集权 B.突出等级秩序 C.巩固王室统治 D.教化民众思想
3.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
A.给越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B.给秦朝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C.进一步扩大了秦朝的疆域 D.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4.有历史学家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下列属于“秦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的是()
A.皇帝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5.有学者指出,秦汉全面推行郡县制,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种观点()
A.认可秦汉时用官制度沿革变化 B.盛誉了秦始皇开创郡县制功绩
C.称赞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行为 D.肯定了中央集权体制的进步性
6.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仅体现在文化、经济、政治上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相互合作,还包括在地域上的迁徙与多民族的杂居。这说明当时的民族交融具有()
A.多元性和广泛性 B.渐进性和稳定性
C.复杂性和曲折性 D.偶然性和短暂性
7.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
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 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
8.在选官用人方面,科举制较之九品中正制公平。因为在科举制下选拔的官员()
A.都是具有治国才能的人 B.都是中小地主出身
C.大多出身于农民 D.依据的标准相对客观
9.隋炀帝过度残暴的征敛,导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规模起义,发生严重战乱,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终被缢弑于江都,仅存在了几十年隋朝宣告灭亡。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贞观之治”。这表明了()
A.唐朝开启了全新制度 B.儒家思想是成败关键
C.人民是历史前进动力 D.统治者决定历史兴衰
10.明朝时,大量海外商贾来华洽谈贸易,在店铺、酒肆、旅游名胜区,都能看到很多身穿异服,肤色、面孔大异于中原的西方人。《桃花扇》、《琵琶记》、《拜月亭》被带到西方,表演方式和故事情节让西方人大开眼界、轰动一时。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郑和下西洋 B.设置榷场 C.放开海禁 D.西学传播
11.清嘉庆年间《旌德县志》载:“种苞芦(玉米)者都系福建、江西、浙江暨池州、安庆等府流民,租山垦种,用锄开挖冈陇,土松石动,每逢淋雨,石、沙随雨水奔下,填溪塞路,毁坏良畴”。这说明当时玉米的种植()
A.引发了流民问题 B.破坏了生态环境
C.导致了粮食危机 D.改变了农业结构
12.《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选择的结果。英国这种选择有利于()
A.英国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
C.英国侵占中国领土 D.中国对外出口商品
13.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中表示,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开赴抗日前线。这一举措表明,当时()
A.新民主主义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 B.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
C.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革命领导权 D.国民党彻底放弃“剿共”政策
14.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苛捐杂税,土地、财产,商业买卖、宗教信仰自由、尊重语言文化等问题;同时成立民族自治政府,给予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语言等各方面的自治权。这表明()
A.民族自治制度历史悠久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成立
C.少数民族权益受到重视 D.政权建设成为中共工作重心
15.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从共产党到国民党,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从主力军到游击队,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所有这些因素,在抗战中都尽了各种程度的努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聚焦民族革命战争 B.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倡导和平反对侵略 D.争取反法西斯同盟支持
1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等活动其共同目的是()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解除封建土地束缚
C.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D.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的特点,并概括其历史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去的大道叫做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雀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自州桥东转为东大街,经相国寺前门至宋门有鱼市、肉市、金银漆器铺等。自州桥西转为西大街,有珠玉铺、鲜果行等等。皇城外东南方向的十字街一带,铺席热闹,附近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铺席,“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些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出现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认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依据材料,指出陈独秀期望的“新青年”“新”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的主张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及其影响。(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洋务派在军队中推广西洋体操,在军事学堂中开设体操课,并非仅为了锻炼身体,更是出于练兵的目的。......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识到近代体育不仅有军事上的强兵作用,更有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利益上的强种、强国作用,开始把西洋体操引进学校教育。-摘编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国体育通史》
材料二:为了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国参照苏联制定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规定了不同年龄人的锻炼标准,推动了群众性体育锻炼向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迈进。同时,它也为衡量群众体育锻炼水平设立了一个有形的尺度。1954年,政务院正式规定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时间各抽出10分钟做工间操,提倡早操和多种体育活动,把体育运动与文娱活动结合起来。1954-1955 年,国家有关部门又编制推行了两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在青少年中掀起体育锻炼热潮,有上亿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体育观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述其发展的意义。(8分)
《2024-2025学年庆阳二中高一历史寒假质量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D A D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C A C
17.(1)原因:周朝宗法、分封制的推动;民族迁移;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2)特点:以怀柔、羁縻为主;开明。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稳定边疆的统治;促进中原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8.(1)新景观: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界限;商业活动限制放宽;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更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活跃了城市经济市场;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
原因: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影响;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
(2)表现:市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市镇人口规模扩大;出现了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或专业化市镇);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9.新在何处:自主、进步、进取的精神、世界眼光、实利、科学的思想观念。
时代精神: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影响:对青年学生:启发了青年学生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传播了民主与科学观念;对思想界: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对政局:促进了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新阶段,客观上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对后世: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0.(1)变化:强调体育的强种、强国作用;引进学校教育。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的影响。
(2)发展状况: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参与规模不断扩大;体育锻炼向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体育运动与文娱活动相结合。
意义:激发人民的体育热情,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振奋国人精神;服务于新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探索的时代需要;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