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州通用升学部高一年级历史3月份月考试题
考试范围:纲要下1-3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分数: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有学者认为: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原本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舒适生活的人类,后来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 )
A.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B.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C.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促进了社会阶级分化
2.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该地区( )
A.官僚体制成熟 B.种姓制度形成 C.出现成文法典 D.进入文明时代
3.埃及文字诞生从王权的标志开始,此时无论陶片上的标志还是陶罐上的涂鸦,都与王权有关。最早的王名被刻写在王名框里,上边都有荷鲁斯形象,荷鲁斯是南方的神,显然南方对北方的扩张不仅限于政治,更显示在文化上。据此可知,埃及文字( )
A.是楔形文字的缘起 B.体现了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C.是字母文字的源头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但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主战主和两派争斗不休,依靠公民投票决定是战是和,同时又忌惮军事统帅功高震国,结果“成功”化友为敌,招致战争失败。由此可见,雅典( )
A.民众享受普遍政治权利 B.公民大会政治地位下降
C.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缺陷 D.实行寡头政治治理模式
5.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6.荷马史诗突出英雄的“阿瑞特”品质描绘,英雄的首要“阿瑞特”是强健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英勇善战;受此影响,亚历山大大帝把战力非凡的阿基琉斯当作学习的榜样。此写作风格也被中世纪的基督徒读者所接纳。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荷马史诗推动了英雄崇拜 B.西方文明具有侵略扩张性
C.荷马史诗缺少了人文风格 D.基督教直接继承荷马史诗
7.由于按帝国边境收取关税收益太少,统治者便将帝国分为不列颠、高卢、西班牙、西西里等九个关税区,货物在越过关税区时也要收取关税。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等行省因此成为帝国贸易和关税收入的重要保障。据此判断,该帝国有可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8.有学者认为“欧洲封建制不是统治者的政治设计,也不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治国方案,而是面对生命威胁、情急之下西欧社会颇有实效的应变,是一种特别的和非常具有原创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这说明该制度( )
A.削弱了领主和附庸间的关系 B.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C.造成了西欧社会的封建割据 D.以宗法等级和血缘关系为纽带
9.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10.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之后,实行“特辖领地制”,并取消了原先的政治管理机制,专门设立了特辖宫廷来执行自己的决策,还成立了“特辖军团”为其保驾护航。这些措施旨在( )
A.反抗蒙古的统治 B.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C.打击大贵族势力 D.开启俄罗斯对外扩张
11.下图为“大航海时代前的世界贸易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商人直接同亚洲建立商业联系 B.阿拉伯商人推动东西方的商品交流
C.体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运行路线 D.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12.1184年源赖朝战胜政敌后,将广大直辖地以“恩给制”形式向御家人分封领地,御家人则再次将部分土地分给“家之子”和“朗党”等,由此产生了“将军”-“御家人”-“一般武士”自上而下层层分封的等级土地所有制。这一措施意在( )
A.稳定封建主从关系B.推动社会转型 C.学习欧洲庄园制度D.强化天皇权力
13.某合作学习小组在整理古代非洲文明发展情况时,形成以下表格。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概况 影响
A 班图人掌握了冶铁技术 冶铁技术传播到西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 东非沿岸国家参与环印度洋贸易 对外贸易繁荣,与阿拉伯人商贸活动较多
C 西非马里等国黄金资源丰富 马里攻灭桑海后,确立西非霸主地位
D 班图人在南非建立津巴布韦国家 受埃及文明影响,现存有大津巴布韦遗址
14.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B.印加人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C.阿兹特克人采用了20进制 D.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15.下表为巴黎大学早期发展的重大事件。
1179年 人文学科教师(持教会许可证)控制巴黎大学,取得了录用教学人员的特权
1194年 教皇西斯廷三世确认巴黎大学教师一项特权,即有关学生的法律案件,由教师组成法庭来审理,不受市民干涉
1200年 法王菲利普二世又颁令,正式承认巴黎大学作为师生合作团体的地位,规定它应在教会法的管理下运行,师生在与俗人的争端中,享有教士的特权
巴黎大学的早期发展表明当时西欧( )
A.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发展 B.基督教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C.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相互利用 D.近代大学的职能发生转变
16.哥伦布在《航海日记》写道: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源于传播基督教的需要 B.受到印第安人的欢迎
C.为了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D.多种动因推动的结果
17.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18.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19.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 B.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
C.加强了人类文明的汇合交融 D.改变了世界人民的生活
20.19世纪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对古代希腊文明的认识存在重大局限,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说明( )
A.文献是古人对历史的记载所以更能反映历史真实
B.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对历史记载的缺陷与不足
C.考古发掘是改变人们对古代文明认识的唯一路径
D.考古发掘新发现证明了古代的文献记载不可采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5分)
2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共和国时代,罗马总督贪婪无比,各行省民不聊生。进入帝国时代后,前几代皇帝对行省加以改革和监督,授予行省内居民罗马公民权。行省内的居民有了公民权后就可以上诉,总督便不能随便制裁行省的原住民。皇帝还提高行省总督的薪资,以抑制总督的贪欲。皇帝还经常到各个行省去巡视。
-摘编自晏绍祥《伟大归于罗马:古罗马帝国的崛起与统治》
材料二
中世纪的穆斯林国家,重视科学文化,对科学文化的限制要比西方基督教国家少得多。他们对于古典科学文化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注意吸收希腊科学文化的营养。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经济多元,特别适合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因此,在中世纪,阿拉伯的文化和科学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被称为阿拉伯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早期改革行省制度的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社会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时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1世纪城市广泛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上。随着商业进入复兴时期,在威尼斯和南意大利等地,对外出口的商业随之恢复。到13世纪,市集几乎已经遍布欧洲各地。国王为了在与贵族斗争中获取支持,他们把各种特许状颁发给城市,城市逐渐赢得自治权。据统计,公元500年时,西欧的总人口是2200万,而从1000年至1340年,西欧与南欧的总人口已从2900万增至6000万。没有土地的人民纷纷涌入城市,寻找新的生机。中世纪人民普遍信奉基督教,主教管辖的城市自然而然成为附近信仰基督教的居民的避难所。市民社会所要求的自由、地位的平等、贸易的权利也是由原始基督教教义中的自由平等发展而来。
-摘编自张树荣《11-13世纪英格兰自治城市的发展》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经济重心、人口逐渐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近代早期欧洲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首先发展起来的城镇大多在大西洋沿岸,商业贸易带来的大量财富投入城市建设,这些中心城市后来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从1500年开始人口不断膨胀,迅速从5万人增至65万人,1700年左右成为欧洲最大、最繁忙、最富有的都市。时人有言:“厌倦伦敦亦即厌倦生活,因为伦敦提供了所有的生活。”除了伦敦还有阿姆斯特丹、里斯本等大都市兴起。19世纪工业化之后又诞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如英国兰开夏纺织区的曼彻斯特、利物浦,西密德兰铁工业区的伯明翰,东北部采煤区的组卡斯尔等。-摘编自刘景华《欧洲文明进程·城市与城市化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欧城市发展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11-19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趋势。(4分)
24.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区域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材料一
促成地理大发现的动机、知识和必要的资力基本上都是中世纪的。海外航行最主要的目的是经济方面的寻找亚洲的香料及其它奢侈品。在中世纪后期,这些物品通过伊斯兰教的、威尼斯的和热那亚的经纪人带进了欧洲的家庭。然而,这些东西从陆上通行已经谈不上,因为中亚的混乱局面使得陆上交通非常不安全。和海外探险的经济目的相辅相成的是宗教目的-即希望转化未受洗礼的异教徒,并寻找东方那些想象中的“迷失的基督教”,以求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伊斯兰教。此外,地理大发现所需要的最主要的知识及技术手段也和促动因素一样是中世纪的。
-改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西方文明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并结合所学说明地理大发现所需要的“最主要的知识及技术手段”。(6分)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起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
-整理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及商业经营方式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写出当时欧洲在经济领域内出现的两场革命的名称。(6分)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同时,欧洲商船纷至沓来,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逐渐被打破,晚明中国由此被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也输入中国。自16世纪中叶开始,欧洲耶稣会士远涉重洋,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改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江《大学中国史》
(3)根据材料三,结合相关史实,就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7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年级3月份月考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C C A B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D B D A C B B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22.【答案】
(1)措施:授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提高行省总督的薪水;加强皇帝对行省的监督。
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使行省公民更多地参与帝国事务;-定程度上缓解了行省总督的贪腐。
(2)国家重视科学文化;帝国地域辽阔;被征服地区文化遗产丰富;帝国经济多元、繁荣。
23.【答案】
(1)原因:农业的发展;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国王的支持;人口大量增加;基督教的影响;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6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推动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贸易和殖民掠夺等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供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工业革命的推动(4分)
(3)趋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的数量、面积不断增长;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由贸易中心扩展到工业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任答2点得4分)
24.【答案】
(1)动因:对香料及其它奢侈品的需求(或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中亚混乱局面使陆上交通不安全(或奥斯曼帝国的威胁);希望转化未受洗礼的异教徒(或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3分)
知识:相信地球是圆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或季风和洋流知识、选择最有利季节出海等)。2(分)技术手段: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1分,答出其中1点得1分)
(2)变化: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商品交易所;创办证券交易所;建立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或建立东、西印度公司)。4(分)
名称:商业革命;价格革命。(2分)
(3)历史小论文必须围绕“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进行论证,要求依据材料从欧洲殖民者的侵略、贸易往来和农作物品种输入、传教士传教和西方科技知识传播等角度,例举相关史实即可。
赋分参考:标题1分(要求价值导向正确),结构1分(要求总一分一总,或总一分,或分一总),史实表述8分(要求“史论结合”)
示例:
新航路开辟与明朝中后期中国之变
明朝中后期,新航路的开辟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冲击着古老中国的海岸线。这不仅仅是一场地理大发现,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变革,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与沿海动荡
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殖民者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他们纷纷抵达中国沿海,进行贸易、甚至侵略。这些活动打破了沿海地区的宁静,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也正是这些冲突与碰撞,迫使中国开始关注外部世界,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局限。
二、贸易往来与农作物品种输入
随着欧洲商船的纷至沓来,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逐渐被打破。晚明中国被纳入世界性贸易网络,这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资源。特别是新的农作物品种如玉米、番薯等的输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对缓解人口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传教士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
自16世纪中叶开始,欧洲耶稣会士相继来华。他们不仅传播基督教教义,还带来了西方的科技知识、艺术和哲学思想。这些新颖的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利玛窦等传教士与徐光启等中国学者的合作,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航路的开辟对明朝中后期的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带来了殖民侵略和沿海动荡,给中国带来了痛苦与灾难;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
史实参考:
欧洲殖民者的侵略: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明初开始实施的“海禁”政策。(2分)贸易往来和农作物品种输入:葡萄牙人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西班牙人努力探寻美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通道,开通了“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或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3(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1分)
传教士传教和西方科技知识传播: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但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度广东省广州市通用职业技术学校(升学部)高一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