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试题(答案)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期末复习
一、单选题(共15题)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巡行”,并用刻石的方式宣扬自己的功绩。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形式。关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在郡一级行政区划中设监御史监察地方 B.秦始皇设丞相监察百官
C.汉武帝时的“州”是监察区划而非行政区划 D.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2.汉代中央政府在考察和试用被推举(察举)者时,各地推荐的人才最后都要经皇帝策问才能确定。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据此可知( )
A.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被打破 B.门第出身逐渐成为选官标准
C.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 D.学子出仕途径增加趋势明显
3.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由此可见( )
A.九品中正制全面严格举荐人才 B.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C.九品中正制导致世族势力扩张 D.九品中正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4.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各项中,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5.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
A.科举制的完善 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 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6.中国古代律法中就有考试作弊入刑的规定。顺治皇帝在位时,发生了科举以来最大的作弊案“丁酉科场案”,涉及作弊的考生、考官全部被处死,家属全部流放边疆。由此推知科举考试“作弊入刑”有利于( )
A.选拔学识才能优秀人才 B.保障科举考试公正公平
C.推动依法治国走上正轨 D.厚植社会重学尚法理念
7.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出自四书五经
C.科举取士推动了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
D.科举取士是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8.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借鉴中国科举制
9.美国1787年宪法明文规定:凡在政府供职者,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日本和联邦德国也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如要当候选人,必须先辞去公职。这些规定体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 )
A.政治中立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
C.奖优罚劣原则 D.职务常任原则
10.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有一些共同特点: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之间保持严格中立;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西方文官制度( )
A.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 D.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11.撒切尔曾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据此可推知,文官制度( )
A.容易滋生官僚习气 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C.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D.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
12.戊戌变法时激烈批判科举的梁启超,在1910年游历欧美后却说:“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八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其看法改变是因为他认为( )
①美国采用新的选官制深受妇女欢迎 ②皇帝的选官和用人权得到加强
③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借鉴科举 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 )
A.保障了文官选拔的开放和平等 B.推动了民国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
C.有助于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14.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 C.党管干部原则 D.公开公正原则
15.201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颁布,其中的第四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于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这法案的推行( )
A.标志着公务员考试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B.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
C.有利于解决公务员制度设置不科学问题 D.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王权,可以用我国早期文献中的两句话概括,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英非王臣”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与宗法权紧密结合的王权受到一次次的冲击。先是大国争霸,周天子大权旁落;进而是卿大夫执国政,诸侯国内乱不已。最后,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宝塔式政治结构,大宗、小宗交错编织成的宗族关系网统统被打破。
材料二 对于“官”的解释,《说文解字》释为“事君也”,即替为君者效命,为君主服务。换句话说,不论公卿,还是臣仆,只要为君主做事,即是官。古代实行品级、俸禄制,目的自然 是使为官者随时想到“食君之禄,为君效忠”。考课、监察、回避、致仕等制度,虽然有管理 官员制度化的一面,但也有君对臣更加严密控制的另一面。权力制约,其出发点是为了防范大臣擅权,避免皇权旁落,试图用以牵制整个官僚系统。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在设官分职的同时,又无不想方设法建立种种权力制约机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谢保成著《官制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三代王权的主要表现及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制的基本特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是根据刺史、郡守等地方官和中央的三公九卿、列侯的推荐而选拔官员……在察举制下秀才、明经等科目就已经出现,不同的是察举重德行和门第,考试不占主要因素,当考试成为秀才、明经等科及第评判的决定因素时,标志着其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
——摘编自周奇,金滢坤《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选官方式和选官标准角度,概述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的差异,并指出隋唐科举制最受社会重视的两科。
材料二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简评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显著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设丞相是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郡一级行政区划中设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武帝时,“州”是刺史的监察区域,而非行政区划,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材料中的“人才最后都要经皇帝策问才能确定、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说明西汉和魏选官注重人的才能,而不看重门第高低,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士族制度,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也未体现学子的出仕途径,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九品中正制衡量官吏的唯一标准是儒学的仁义忠孝,由此促成“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兴盛,这有利于儒学的发展,D正确;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权力在中正之手,标准相对主观,并不严格,排除A;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题干并未涉及到世家大族势力的扩张,排除C。
4.D
【详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题干中“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相符,D项正确;A项是军功爵制,排除A项;B、C项讲的是九品中正制,与题干描述的“科举制”不符,排除。故选D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A项正确;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排除C项;明清时期形成八股取士,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科举考试“作弊入刑”是为了防止科举作弊,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故选B;“作弊入刑”是为了保障考试的公正,而不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排除A;”作弊入刑“仅仅是针对科举考试,与依法治国走上正轨无关,排除C;清朝时期社会没有浓厚的重学尚法观念,排除D。
7.C
【详解】明清时期的科举制走向僵化,阻碍了思想文化的繁荣,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描述符合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相关知识,不符合题意,排除。
8.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飞跃,使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大,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同时对建立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工业革命的推动导致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C项正确;ABD项是建立文官制度的次要原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西方文官“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和“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A项正确;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体现公平竞争原则,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奖优罚劣,排除C项;职务常任指的是没有重大过错职务常任,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可知文官制度规范了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与管理,实现在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中国科举制的关系,排除A项;文官制度不能消除政党政治的弊端,排除B项;工业化进程是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据材料可知,题干主旨描述了英国的文官制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提高了治理国家的能力,B正确;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是西方文官制度的局限性,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是其优越性是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与科举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
12.D
【详解】根据题干梁启超在游历欧美后认为“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即认为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巨大影响,而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③正确,同时“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即认为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④正确,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美国新的选官制度收到妇女欢迎,①错误,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科举制在皇帝的选官和用人权上产生的作用,②错误,BC项错误。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受到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孙中山的思想没办法保障文官选拔的开放和平等,夸大了思想的作用,排除A项;民国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到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并非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且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民国国家政治制度并未完善,排除B项;有助于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的是甄别和甄别审查,并非文官考试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依据材料“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中共中央及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才拥有处理干部管理及其相关事务的权力,这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制度,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干部制度的根本原则,民主集中,人民民主以及公开公正均不是根本原则,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题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的录取“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有利于解决公务员制度设置不科学的问题,C项正确;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和公务员考试进入法制化轨道,排除AD项;法律规定不能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排除B项。故选C项。
16.(1)主要表现:拥有对土地和臣民的占有权;掌握兵权;掌握主祭权;拥有对重大国事的决策权。
政治基础:宗法制;等级制;世官制。
(2)特征:官替君治民;以忠君为核心;官员管理制度化;权力制约。
【详解】(1)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英非王臣”可推出拥有对土地和臣民的占有权;根据材料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推出掌握兵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掌握主祭权;拥有对重大国事的决策权。政治基础:结合所学可知,西州实行宗法制、等级制和世官制作为王权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
(2)特征:根据材料二“换句话说,不论公卿,还是臣仆,只要为君主做事,即是官。”可推出官替君治民;以忠君为核心;根据材料二“考课、监察、回避、致仕等制度,虽然有管理 官员制度化的一面,但也有君对臣更加严密控制的另一面。”可推出官员管理制度化;根据材料二“权力制约,其出发点是为了防范大臣擅权,避免皇权旁落,试图用以牵制整个官僚系统。”可推出权力制约。
17.(1)差异:汉代察举制:方式:由官员推荐,中央提拔任用;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隋唐科举制:方式:通过分科考试取人,吏部选拔;标准: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两科:明经、进士。
(2)特点:考试录用、中立、常任、无差错终身任职、根据工作成绩晋升或惩罚。(任答3点即可)
弊端: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文官层次增多,一定程度影响政府工作效率。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一“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是根据刺史、郡守等地方官和中央的三公九卿、列侯的推荐而选拔官员……不同的是察举重德行和门第,考试不占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方式是“由官员推荐,中央提拔任用”;选官标准是“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根据材料一“……不同的是察举重德行和门第,考试不占主要因素,当考试成为秀才、明经等科及第评判的决定因素时,标志着其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科举制的选官方式是“通过分科考试取人,吏部选拔”;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两科:根据材料一“……当考试成为秀才、明经等科及第评判的决定因素时,标志着其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明经、进士是隋唐科举制中最受社会重视的两科。
(2)特点:根据材料二“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为:考试录用、中立、常任、无差错终身任职、根据工作成绩晋升或惩罚。
弊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文官层次增多,一定程度影响政府工作效率等方面简评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
18.(1)历史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科举制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新式学堂的出现;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2)特点:通过法律手段确立。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干部的年轻化和专业化;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清政府统治危机;科举制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新式学堂的出现;留学潮的出现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治的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可知,通过法律手段确立。
(3)意义:根据材料“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根据材料“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干部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