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模拟试卷(1)
七 年 级 历 史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时间的车轮又轧出了同样的辙痕,这个朝代与秦朝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一样的气吞万里如虎;一样的千古江山、尽归一姓;一样的雄才伟略、创制颇多;一样的残暴、好大喜功;一样的二世而亡。”这个朝代是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直到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段颁奖词评价的是
A.灵渠 B.都江堰 C.淝水 D.大运河
3.隋朝最盛时,全国人口约有四千六百万。608年正月,隋炀帝征发河北百余万人开永济渠,男丁不足,妇女也被征发;同年七月,又征发二十余万人修筑长城。611年,隋朝出现“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经济发展 B.妇女地位上升 C.人民安居乐业 D.生产力被破坏
4.“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上述政策带来哪一盛世局面
A.文景之治 B.大一统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认为:“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诏书肯定了新撰“五代史”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预于中兴”“莫通于创业”。这体现他在位时注重
A.虚怀纳谏 B.劝课农桑 C.知人善任 D.戒奢从简
6.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以下两首诗可用于研究
A.开凿大运河的影响 B.龙舟竞渡的节日习俗
C.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D.隋朝统一的根本原因
7.唐代,设有市舶司的城市唯有广州一处;南宋时增加到九处,分设提举市舶司于广州、杭州、明州等地,管理商舶、征收关税、收买进口物资等。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央集权强化 B.海外贸易发展 C.都市生活繁荣 D.造船技术进步
8.下图是清代御制《耕织图》(部分)图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
A.东周 B.唐代 C.北宋 D.清朝
9.据统计,公元750年,全国总人口约5300万,其中珠江流域占3%,长江流域占36%;到公元1078年,全国人口增长到9000万,珠江和长江流域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7%和58%这一变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政治中心始终在南方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10.北宋时期,成都是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书籍的集散地,与吐蕃、大理从事茶马贸易。这说明,北宋时期该地区
A.城市规模壮大 B.发展领先全国 C.经济联系密切 D.对外贸易发达
11.《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收入 B.增强军事力量 C.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
12.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某学校开展“制作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文物模型”活动,可以参考的文物图片是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B.汉代讲经图
C.《雨中耕作图》 D.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13.北魏迁都后,洛阳成了北方政治、经济中心,商人们在这里可以购买各地名贵特产。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时,官府和商人在边界贸易场所交换各种商品。这反映了
A.民族隔阂完全消解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政权长期分立 D.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14.1013年,宋真宗下令在全国推广常平仓制度。常平仓制度在储粮备荒、平抑物价、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等方面作用显著,成为此后统治者颇为倚重的灾害治理的常规举措。宋真宗此举意在
A.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B.提高中央政府的威望
C.开创灾害治理的先河 D.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
15.2024年5月,国家典籍博物馆面向公众举办一场展览。该展览共分为“沙场战神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万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四个部分。与之相关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6.《隋书·裴矩传》载:“帝令都下大戏。征四方奇技异艺,陈于端门街,衣锦绮,珥金翠者,以十数万。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这反映出隋朝
A.繁荣开放的时代风貌 B.重农抑商有所松动
C.悠闲雅致的市井生活 D.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17.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大,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这主要体现了宋代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手工业的兴盛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海外贸易发达
18.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①唐太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②修建万里长城 ③唐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 ④文成公主入藏 ⑤设置宣政院 ⑥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⑥
19.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右侧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弈棋仕女图》(局部)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20.如果给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文成公主入藏●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开元盛世●遣唐使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1.《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一书中写道:“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述相关的元朝史实是
A.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 B.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C.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 D.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
22.在北宋枢密院存在的167年中,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这反映了北宋
A.科举取士 B.强干弱枝 C.重文轻武 D.分化事权
23.“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宋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哪一城市商业发展的现象
A.秦朝时的咸阳 B.西汉时的长安 C.唐朝时的洛阳 D.南宋时的临安
24.下图为宋代印刷广告的铜板,其不仅标明铺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还特别说明“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如果要批发购买,还可以优惠。材料体现出宋代
A.商业活动空前发达 B.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C.官僚机构不断膨胀 D.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二、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26分)
25.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某校七年级的同学围绕“中国古代经济”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隋朝经济篇】
材料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 自隋唐以后,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唐朝经济篇】
材料二
【宋朝经济篇】
材料三
“南海一号”残船长22.95米、宽9.85米, 船内舱室最深2.7米, 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 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右……“南海一号”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等, 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南宋沉船“南海一号” 仿制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是唐朝时广泛使用的两种农具,请分别指出它们的用途。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经济上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26.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几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
材料四
元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作用?
(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又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4)根据材料四为加强管辖,元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元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什么?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版图的辽阔与广袤】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历史解释——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元朝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七年级历史》下册
【史料实证——边疆的管辖与控制】
材料三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朝实行哪一制度?这一制度有何作用?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澎湖和琉球隶属哪一行政机构管理。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元朝对琉球的管理说明了什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同、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有力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逐渐发生了深远变化。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商人们的足迹遍及今朝鲜、日本和印度洋沿岸国家,最远到达波斯湾、非洲东海岸。……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天下闻名的“粮仓”,还培育出了新的手工业行业,南方的商业超过北方,特别是海外贸易在南方有很大发展。到北宋中期,淮河以南上缴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强,东南地区成了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地。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经济已发生了深远变化。
——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鼎盛时期的名称,并概括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并分析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呈现出的趋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卷(1)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