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B C A D C D D A B A D
非选择题
13.1 禅让制(2分);世袭制。(2分)
13.2 分封制(2分);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任答一点2分)
13.3 郡县制(2分);“推恩令”或“推恩”建议(2分)
13.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各朝代依据实际而不断调整政治统治措施(言之有理即可,2分)
14.1 粮食产量明显增长;人口不断增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使用(任答2点给4分,一点给2分)
14.2 圆形方孔(2分);该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任答一点给2分)
14.3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劳动力;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任答2点给4分,一点2分)
15.1仁(2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任答一点给2分)
15.2 焚书坑儒(2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论,焚毁了很多文化典籍,是一场思想文化方面的浩劫(2分)
15.3 使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或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2分);目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巩固统治(2分)
15.4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2分)
16.1 出现了民族交融,各族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任答一点2分)
16.2 民族迁徙(2分);改革(2分)
16.3 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4分)2024年下期普通中小学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题题号后面的答题要求;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试卷共16道题目,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七年级历史教师在讲授“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时,展示了下列信息,据此可知该原始人类是( )
“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 “使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石器制作技术比较成熟” “会使用火,遗址中有灰烬、烧石、烧骨等”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基本上确认了该遗址曾有宫殿、城墙等建筑的存在,还有规格很高的墓葬,以及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礼器等。这些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我国古代( )
A.建筑技术的领先 B.早期国家的出现 C.审美观念的发展 D.生产工具的改进
3.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的重器,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这反映了青铜鼎( )
A.铸造工艺复杂 B.种类丰富多样
C.象征权力地位 D.便利日常生活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如魏国任用李悝制定新法、发展生产、任用人才;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增强军力;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工。这些变法都( )
A.旨在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C.加剧了争霸战争的进程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5.“六王毕,四海一”的史事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6.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亲属和邻里都要受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肢体的肉刑,还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死刑。这说明秦朝( )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刑法严苛 D.战争频繁
7.史料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这样的局面,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治国政策是( )
A.依法治国 B.民贵君轻 C.整顿吏治 D.休养生息
8.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是( )
A.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定都长安 B.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C.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9.《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张骞身上体现的精神是( )
A.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B.勤学善思、治学严谨;刚正不阿、忍辱负重
C.智勇兼备、勇猛善战;万人之敌、忠义双全
D.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科学实践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的后裔,建立大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是大禹之后。这表明( )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B.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统一进程加快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祖冲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体现了( )
A.数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B.中国古代科技吸收外来成就
C.数学成就达到最高地位 D.数学理论在社会上广为传播
12.下图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人们生产劳动工具的发展趋势,该趋势是( )
A.生产工具越来越丰富 B.生产关系在不断变革
C.冶炼技术在不断进步 D.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其中13题14分,14题14分,15题14分,16题10分,共52分)
13.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是谓小康。
——摘自《礼记 礼运篇》
材料二 中国西周时期国王称天子,全天下土地归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管理封地和征收赋税的权力。但诸侯也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诸侯在自己的领地还可以再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严密统治网络。
——摘自《世界通史》
材料三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
——摘编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经历了哪两种政治制度的更替?(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2分)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为“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采用了什么制度?(2分)“汉武帝”的哪一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认识。(2分)
14.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与诸多因素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金属货币也在当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统一货币示意图)
材料三 中原人民把他们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带到江南,遂迅速改变了江南“火耕水褥”的落后面貌,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江南地区很快地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区,并且由于这个地区具有远比北方更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故发展非常迅速。
——摘自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半两钱的形状特征。(2分)回答秦朝半两钱在全国流通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4分)
15.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以德治国”、“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主张。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非议朝政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坑杀。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2分)他在教育方面有哪些主张?(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2分)这一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汉武帝的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2分)
16.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图一 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 ) (图二 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材料三 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此后,历代中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孝文帝改制,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
——李文梁《孝文改制及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2分)
(2)概括材料二图示所体现的推动民族关系发展的方式。(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